給親愛的你哈哈哈哈哈哈.m4a
01:55來自湯糰兒的日記
—1—
不知不覺2020年已過去一半了。
感覺我的記憶好像還在剛過完年不久的喜悅中呢,這半年世界好像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萬幸我的生活基本固定,體制內的好處大概就是如此吧,外面的風吹雨打都好似與我無瓜。
年初我還沉浸在公眾號定向的問題中,每晚10點我都異常亢奮,從知乎到公眾號到微博,所有的熱點消息都能讓我靈光一閃。
只可惜那段時間基本都是疫情類的喪消息,看的人厭世。
全世界都厭世的時候我倒是特立獨行的想樂觀起來,所以我在抑鬱那個題下開了樹洞,還留了郵箱,知乎開了解憂雜貨鋪的圈子,有那麼點想要做「助人為樂」的知心大姐姐的意思。
一個人在自己內心強大的時候,是自覺熠熠閃光的。
即便是詆毀和惡言也能輕鬆消散:姐姐是過來人,這都不是事兒了。
但有時候可能還是會陷入自我懷疑中,尤其在生活中遇到「搞不定」的人事的時候。
我相信沒有人永遠保持情緒穩定,人人都有童年陰影,有些東西你覺得自己想通了,但是有時候還是會時不時的冒出來刺痛你。
—2—
即便是成年人,也會有困惑,無奈和悲傷,會有小孩子般的「患得患失」、「分離焦慮」以及「更關注惡評」。
所以在2020年過半,我突然意識到我大概率是沒辦法靠自媒體養活自己了——我情緒起伏太大了,而我的狀態好壞直接影響了我輸出的水平和頻率。
我到現在還是沒找到什麼能真正讓自己感受到寧靜、快樂、從容的東西。很多時候人們沉迷於吸毒、賭博、縱慾等低級快樂,都還是因為對自我生命的虛無感感到無力罷了。
可惜我沒錢吸毒也不想縱慾,試圖像《解憂雜貨鋪》裡的浪矢雜貨店的主人雄治一樣,老來喪偶,百無聊賴,幫別人解決解決煩惱,就好像重新找到了人生意義。
故事裡的雄治也就是個普通的喪偶的老頭子,他既不是專家也不是成功人士。或者用「愛管閒事」的老人家形容他更貼切,但是臨死前,這個老頭子還是為自己給那些人回信的建議而惴惴不安,害怕自己給別人引上歧途,儘管每一封信他都認真閱讀並真心的回覆。
但是我不敢標榜自己是個「不成功的普通人」,因為光是想想那些人的期待,我都已經感到窒息了。
儘管我已經是個「飽經風霜」的姐姐了,狀態差時我還是難以容忍這樣的評價:
好在作為知乎「小V」,我還有自動摺疊評論的功能,而混跡知乎這些年,我也很能遊刃有餘的處理這些傻逼槓精的評論。
害,人要看開點嘛。
你又不是人民幣,也沒法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畢竟一鍋粥裡總是會混進些老鼠屎,這對我這種完美主義者來說總是很致命。因為我總是忽略更多的「好評」而專注關注「惡意」:
—3—
我曾想過很多次我到底需要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才能像他們一樣居高臨下的去「教育」別人。
但是即便我現在已經成為一名老師,無論是針對學齡前兒童、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生,我都時刻心懷敬畏。膽敢好為人師,想想就能猜到那些少年會對你有怎樣的惡語相向。
樹洞回信那麼多,只有未成年少女會說我:你真是什麼都不懂,你根本不理解我!
我怎麼會理解你呢,我又憑啥要理解你啊,哎。
但是這也讓總是容易自卑的我輸出自己的每一個觀點時都瞻前顧後,是啊,我算什麼,何德何能,有論文參考嗎?有專家權威嗎?就完全正確嗎?
書中最初的幾封信是幾個小偷誤入店鋪回的,在最後,他們因為還要不要繼續回信發生爭執:
「你幫人解決煩惱有啥用?明明一分錢都沒得賺!」
「沒錢也不打緊,像這樣把利害得失放在一邊,真心誠意的替別人想辦法,我以前從來沒有過」。
「雖然看到別人因為我的回信生活好像變好了點,感覺不錯,但是別搞錯了。我們不是那種有資格給別人提意見的人,我們是」···「下三濫的小偷」。
雄治臨死前驚覺自己的那些看似好心的建議搞不好會影響一些人一生。
他感到惶恐,好在那個神奇的店鋪受到了未來的信。讓他開始欣慰:我的回答發生作用,並不是因為我的建議多么正確,而是這些人他們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積極認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麼樣的回答都沒有用。
—4—
這麼看,生活好像又明朗了許多。
我做事不喜歡太功利,一直以來都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我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變成一個世俗且看起來會更快樂的「壞人」,但是最後我都無法自控的放棄了。
你相信人是沒辦法複製、改變和量產的嗎?
文章也一樣,藝術更是如此,所以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
加油啊,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