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國博
「后母戊」青銅方鼎(中)、「盂」青銅鼎(右)、「子龍」青銅鼎(左)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新開館後的國家博物館在基本陳列方面也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后母戊」青銅方鼎、「盂」青銅鼎、「子龍」青銅鼎將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出。其基本陳列包括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專題展覽包括「友好往來 歷史見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受贈禮品展」、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中國古代錢幣、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宋代石刻藝術、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
專題展覽全球博物館館長齊聚國博商議「國博共識」4月11至12日,國博將舉辦主題為「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圍繞「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藏品與展覽交流」「智慧博物館建設」「展覽的多樣性呈現」等分議題深入研討,並有望達成成果性文件《國博共識》。
媒體通氣會現場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系列活動是人類多元文明的重要代表。各國博物館承擔著保護、繼承和弘揚這些多元文化寶貴遺產的神聖使命。中國國家博物館在2018年11月於福州成功召開首屆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大會、籤署了《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展覽合作框架協議》,推進了論壇的籌備工作進程。此次論壇將為各方提供一個相互了解交流的平臺,為文物展覽交流、信息共享、人才交流以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和條件,也希望通過《國博共識》的籤署,加強彼此間的合作。
此次論壇將迎來24個國家和地區約40位國際代表,大英博物館館長、澳大利亞國際博物館館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館長、美國維吉尼亞美術館館長、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肯亞國家博物館館長等悉數出席。國內一流大館的「掌門人」也將參會,目前已邀請到來自香港、澳門和內地30個省份的46家主要省級博物館、行業博物館負責人。
此次主辦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進一步展現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文化客廳的神聖使命和創建世界一流大館的使命感責任感、在世界博物舞臺號召力引領力,彰顯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價值觀,堅持與世界博物館合作開放、互利共贏。
絲路文物精品展全景式展現絲路歷史和文化為配合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的召開,國家博物館將舉辦「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呼應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的主題「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
「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展覽海報自誕生伊始,人類間的接觸和交流就產生了,不同族群和文明在各自生存的地域內、或跨越地域,在草原、陸地、海洋等構成的廣闊地面空間上溝通、交流、互動,歷經漫長的歷史時間,造就了今天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緊密關聯性。其中,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成為古代世界最為重要的兩條貿易、文明交通線路,成為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橋梁。
「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布展工作有序進行中。
「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布展工作有序進行中。
「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布展工作有序進行中。
「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布展工作有序進行中。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一帶一路」沿線12個國家,聯合打造的這個展覽,通過「絲綢之路(包括陸路和海上)」文物,反映不同國家地區間在往來遷徙、經貿交往、信仰傳播以及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交流的歷史,展現世界不同文明、文化之間對話、交流、相互借鑑的史實和重要意義,從而更好地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
此次展覽共展出文物234件(套),其中包括12個國家的文物188件(套),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41件(套),此外,還有5件長沙銅官窯遺址出土的「黑石號」文物。這些作品全景式地展現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化。
長沙銅官窯遺址出土的5件「黑石號」文物,其中1件為國家一級文物,4件為國家二級文物。本次展覽將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大版塊,按照地理方位將絲路沿線各國乃至全球文明納入到人類文明交融互鑑的視野中來。通過全面展示兩條絲路文明交匯碰撞的波瀾壯闊的畫面,揭示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展覽由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蒙古國家博物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家博物館、塔吉克斯坦國家博物館、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大韓民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等13個國家的國家級博物館聯合進行策劃與布展。
據策展人透露,展覽本著三大原則呈現絲路沿線國家的獨特性和交融性:一是沿線國家在絲綢之路上的獨特性;二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經濟、文化聯繫;三是沿線國家與世界的聯繫。
《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新卷首發在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和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費舍爾將共同見證《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新卷首發。
《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劃出版的一套大型圖書,出版的目的是想通過系統整理和研究海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釐清其流傳的脈絡,展示其存藏的現狀,反映海內外文博界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學術參考,同時為中外文化交流及博物館館際合作搭建學術平臺。
這套叢書是以收藏中國文物的海內外博物館為卷別,叢書第一卷《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卷》已於2014年出版發行,《日本泉屋博古館卷》《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卷》也分別於2016年、2017年出版。《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是這套叢書的第四卷,於2018年出版。
《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收錄古代文物260件,包括陶瓷、書畫、青銅器、漆木器、玉器及其它類別,是從大英博物館2.3萬件中國古代文物中精選出來的。挑選文物的團隊由外方、中國藏品負責人和專家,以及國家博物館的相關專家共同組成,在反覆討論和增刪以後確定目錄。
每一件器物均配有清晰的彩圖和局部的細節圖,以及入藏來源及年份,說明文字也由雙方共同完成,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相同藏品的出土或收藏情況,通過文獻和考古資料,進一步充實和深化之後,形成了最新判斷和論述。幾乎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篇考證的文章。
《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是叢書目前收錄文物最多的一卷,也是目前刊錄大英博物館中國古代文物藏品最多的一本書。
與之前關於海外藏中國文物的圖書相比,《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有三個特點:
第一:之前的書籍有相當大一部分關注鴉片戰爭以來,百餘年間流失海外的中國古代文物,多以目錄或備忘錄的方式呈現,國博這套叢書所涉及的不僅僅是流失海外的文物,還包括歷史上通過貿易、饋贈等合法渠道出境的文物,所以範圍更廣、時間更長、分布更廣泛、類型更豐富。
第二:受人力、物力、資料的限制,之前出版的書籍,多是關於青銅器、瓷器、書畫等某一類文物的研究,國博出版的這套叢書,是對海外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系統地整理和綜合研究,各類文物均有涉及。
第三:《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書中很多文物的圖片是為了這本書重新拍攝的,不但使用了新技術、新手段,大幅提高了圖片的質量,還增加了很多角度的局部細節圖。此外,這卷書所提供的文物信息更加詳實全面。
此外,自2019年4月起,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始施行全員實名預約參觀機制(分時段),每天預約人數為3萬人,額滿為止。(PC端預約
http://ticket.chnmuseum.cn微信或手機預約http://ticketwx.chnmuseum.cn)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也於即日起重新改版上線。( 官網地址:www.chnmuseum.cn)。
(本文綜合自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弘博網、雅昌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