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編者按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發展的優先目標。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李克強總理在部分省份穩就業工作座談會上表示「把穩就業放在突出位置」。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867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79%,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然而,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增長壓力,必須進一步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著力穩經濟、拓崗位、兜底線,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打好基礎。
新的畢業季,一批大學生已經離開校園步入工作崗位。本期《經濟廣角》把鏡頭對準四位不同就業路徑的年輕人,他們有的來自職業技術院校,在專業崗位上發揮所長;有的積極創業,讓夢想揚帆遠航;有的紮根西部,在偏遠地區留下奮鬥者的足跡;有的投身網際網路經濟,在信息化時代大展身手——從他們的選擇和故事中,可以見證中國經濟的動力與未來。
山東濟南舉行2019年大學生就業創業大型招聘會,300多家企事業單位現場招聘,吸引眾多畢業生前來求職。新華社發
有一種工匠精神叫從年輕幹起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成熟、穩重、幹練,手中捧著獎盃,眼神中透著幾分從容和淡定,這就是翁國棟的青春模樣。
翁國棟在進行電子產品開發。張萬志攝/光明圖片
今年6月1日,他特意換上一套嶄新的黑西裝,來到浙江省寧波市國際會展中心,走上寧波市大學生就業之星的領獎臺,作為最年輕的97後獲獎者之一,接過沉甸甸的獎盃。許多人不會想到,此時的翁國棟還未滿22歲,正式工作不到1年。
2015年9月,從小就喜歡搗鼓電子產品的翁國棟,如願進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很快,他就在電路板上看到了一個浩瀚斑斕的「新宇宙」——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交織的夢幻空間,形狀各異的電容、五顏六色的電阻、大小不一的二極體,眼前的每一個零件,都浸潤著豐厚的知識儲備和卓越的技能訓練。
2018年畢業之際,翁國棟與同學一同創辦了寧波鄞州星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翁國棟主要承擔生產管理和項目技術負責人的工作。從零幹起,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便擔任技術部主管,同時兼管生產部,負責公司生產流水線和技術研發,「不懂就去其他的公司學習是那時的家常便飯。有時候我們也會去一些國內外大型的展會參觀,比如慕尼黑國際電子展、中國電子展等展覽,學習一些國際上大公司的技術及理念」。
翁國棟所創辦的這家公司主要從事電子產品設計、開發、電子元器件的生產銷售以及電路板的生產加工。企業從成立之初,每月只有一些零散的客戶訂單,到現在每月有將近三萬片電路板的訂單,不僅產品銷路越來越廣,在翁國棟和技術團隊的帶領下,企業也逐步走上了一條從「製造」向「智造」轉變的路子。
目前,翁國棟帶領技術團隊成功研發了多項智能化產品,已申報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在這些成果中,有一款中小功率無線供電智能辦公桌最讓他引以為傲——這款智能辦公桌可以給置於其上的手機、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顯示屏等電子設備進行無線充電,其中還融合了人機互動功能,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自由地刪減或增加功能。
「研發智能辦公桌的想法在當時是很超前的。在研發的過程中,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克服了許多困難。」翁國棟回憶說,有一次,為了解決電磁波對筆記本電腦主板的影響,以及線圈之間過熱的問題,他和團隊反覆實驗無數次,諮詢了不少資深工程師,查閱了大量資料,過程中不知道失敗了多少回。最終,歷經兩個月沒日沒夜的鑽研,終於把難關一一攻克,產品各項技術指標均滿足設計要求。
「最近,我們又研發了一款隨意貼無線開關,只要連上手機藍牙或者無線wifi,就可以實現電器的遠程控制。這個新產品的出爐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目前已經實現量產,並申請了專利。」他興奮地說。
每天上班,翁國棟來到車間一線,和工人們待在一起。他說,能夠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每天的日子過得充實又滿足。「現在,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好。我相信,只要好好幹,和大夥一起努力,一定能夠把產品越做越優、事業越做越大。」
年輕有朝氣,翁國棟和同伴們漫長的「工匠」生涯才剛剛開始,但他們和那些大國工匠一樣堅信:有一種工匠精神叫從年輕幹起。
【專家點評】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中國製造業發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生源規模擴大,有助於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從事技能工作,解決就業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緩解目前企業出現的「技工荒」問題。建議未來要針對不同就業群體,開展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多渠道、多方式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
「畢業論文讓我應聘時脫穎而出」
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北京八月的微風,帶著一絲夏末秋初的涼爽,但在海澱區中關村附近的騰訊研究院的辦公平臺大廳內,卻始終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電子商務、行動支付、「網際網路+」、共享經濟……近年來,數字經濟所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中國的就業格局。
身材苗條、衣著幹練的侯馨,是騰訊研究院今年剛入職的應屆博士畢業生。據她介紹,正是因為喜歡數字經濟時代誕生的新鮮事物,所以在就業過程中,她就始終把目標對準了網際網路企業。
「和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博士畢業生其實在找工作這個環節上受到的限制會更多,我的很多同學最後都選擇了去全國各地的高校任教。」29歲的侯馨表示,身邊很多同學認為她的就業歷程非常順利,但是其中實習、筆試、面試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侯馨還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找實習單位的場景:大三下學期,她在網上投了上百封簡歷,終於有一家位於中關村的網際網路公司通知她去面試。面試當天早上7點,侯馨特意畫了淡妝,穿上工作裝,蹬上了顯著成熟的高跟鞋,從傳媒大學站坐21站地鐵去公司面試。
「雖然最後順利通過了面試,但是在地鐵上站的那一個多小時,對於當時從來沒有穿過高跟鞋的我來說,是再痛苦不過的煎熬了。」侯馨回憶說,從此以後,她便開始了一個接一個的實習。「我從第一次實習到現在已經有八年時間了,其中換的實習單位來來回回也有六七個,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總結起自己實習的經驗,侯馨說,如今,很多在校大學生對於「實習」其實有著一些內心的排斥,認為這樣的工作經歷既浪費自己的時間又不能得到心儀的收入,不如趁著還是學生,在假期多出去旅旅遊豐富一下自己的視野。
「其實這個事情也要兩面來看,雖然實習期間收入可能沒有那麼高,但是因為業界的工作內容始終要比書本的學習內容更新穎,所以實習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將會為找工作帶來巨大的幫助。」侯馨表示,特別是數字經濟時代,各種網際網路技術發展迅速,網際網路企業更傾向於招收一些既有學習能力、又有相關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
正是因為在校園和工作崗位的不斷學習,在今年的校園招聘中,侯馨輕鬆拿到了騰訊研究院的錄用通知,成為一名用戶推薦算法研究員。「正是因為之前在今日頭條的實習,讓我對算法有了初步的認知,並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分析,最終完成了一篇關於『用戶推薦算法』領域的博士畢業論文。最終,這篇畢業論文也成為我應聘時脫穎而出的秘密武器。」侯馨說。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用人單位對求職者道德品質、學習能力、相關經驗的要求都會始終保持高標準。只有不斷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才能讓自己在就業過程中少走彎路,找到心儀的工作。」侯馨表示。
【專家點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數字經濟發展在推動就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對我國的就業形勢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技術取代普通勞動力的趨勢日益明顯;另一方面,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的衝擊,我們必須未雨綢繆,以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抓手,增強勞動者的市場適應能力。同時儘快形成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努力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
我志願成為「西部紅燭」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馬榮瑞
8月20日,陝西師範大學應屆畢業生張萬霞來到青海省湟源縣高級中學報到。在這裡,她將走上講臺,成為高一11班50多名孩子的語文老師。
「我很喜歡孩子,從小到大又遇到很多盡職盡責的老師,因此在填報高考志願時,毫不猶豫報考了師範專業。」張萬霞向記者說起當年選擇師範專業的初心。除了免交學雜費,公費師範生每個月還能享受到600元的國家補助——這讓來自西部小城的她長舒了一口氣。
在學校裡,張萬霞系統地學習了教學理論。來自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高新一中等知名中學的一線教學能手也被邀請進大學課堂,定期舉辦講座,在課程設計、教材研讀等方面,幫助師範專業學生充實經驗,提高技能。
2018年9月,剛剛步入大四的張萬霞開始面臨就業選擇。為了讓這些未來的園丁們在心理上、業務上、經驗上進一步夯實基礎,學校開列出一份長長的實習清單——來自全國100餘所中小學面向330餘名公費師範生敞開實習的機會。
以前在學校裡,都是同學相互試講。如今走上講臺,面對一群稚嫩的面孔,張萬霞頓時感覺「壓力山大」。幸運的是,學校為她安排了一名有著20多年豐富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作為她的「一對一」教學指導老師。
在深圳莆田區黃埔學校的實習結束後,張萬霞留下了上萬字的教學反思,手頭多了好幾本字跡滿滿的聽課筆記。
今年1月,張萬霞懷揣簡歷,回到了青海省西寧市,參加由省教育廳組織的公費師範生的雙選會。都說當了「公費師範生」就等於端起了工作的「鐵飯碗」,可師範生選擇就業地點也很重要。留在省會大城市教書,各方麵條件成熟,生活便利,但是縣區的教師資源更加稀缺。
張萬霞懷揣簡歷在會場裡轉了幾圈,最終還是把第一份簡歷投給了青海省湟源縣教育局。「我是國家花錢培養的師範生,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張萬霞告訴記者,她選擇的湟源縣高級中學四年前才開辦,那裡師資力量現在還很薄弱。
按照國家要求,公費師範生本科畢業後,要回到生源地教育崗位服務6年,之後才能決定繼續任教或者異地調動。四年前,在青海省,包括張萬霞在內的8名同學被陝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公費師範生項目錄取。如今,他們同張萬霞一樣,如約返回青海,在一線教學崗位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2019年,陝師大有2000餘名畢業生籤約到教育領域,其中絕大多數服務於西部教育發展。
據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教育部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基層就業新空間,搶抓農村發展重大機遇,推動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選調生」「特崗教師」「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為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各地出臺了各類政策措施。
「我志願,成為一支『西部紅燭』,燃燒自己,教育報國!」這是22歲的張萬霞在畢業典禮上立下的誓言。她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回到母校繼續攻讀教育學碩士,以便將自己日後在基層的教學實踐與最新的教學理論相結合,更好地灌溉那些生長在祖國西部的花朵。
【專家點評】
河南信陽師範學院副教授郭立場:基層是創新創造的前沿陣地,是改善民生的最終環節,也是高校畢業生歷練成長的廣闊舞臺。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吸引畢業生到基層就業,也要突出事業留人、機制留人、感情留人。
創業點燃大學生的夢想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董蓓
8月8日,梁威走進貴州省某縣一中,帶領38名高一新生學習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課。「我希望通過這樣的生涯教育課程,讓每一個中學生找到自己熱愛並為之追求的事業,讓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光發熱。」
梁威在給學生們上課。受訪者供圖
梁威,201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畢業後帶領團隊創立了北京心職引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冒險是梁威身上一個重要特質,他敢於冒險,喜歡挑戰,在研究生期間就開始了對創業的初步嘗試。研一時,他曾與同學創立「陽光澄魅力教育」,主要針對大學生群體,幫助其發現職場優勢,為日後就業創業積累經驗。今年6月,在北京中關村雙創周上,梁威認識了現在的合伙人。之後又參加北京師範大學創新創業實驗班,在那裡正式組建起了第一個十人團隊,經過了八個月的磨合,最終共同創立了心職引生涯教育。在談到自己的創業初衷時,梁威說:「選擇做中學生生涯教育,源於我心中的一種使命感。」
2014年高考改革後,新高考的選科模式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權,中學的生涯教育又邁上了一個新階段。通過在全國各地中學的生涯規劃授課,梁威深感很多中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缺乏規劃,等到了填報志願時匆忙選擇專業,導致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所學專業並不適配。
「通過中學的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能力和愛好,找到自身優勢,再經過大學階段有針對性的專業培養,重塑未來中國的人力資源結構。」正是懷著這樣的使命,梁威毅然踏上了生涯教育創業之路。
創業艱難百戰多。梁威和其團隊在成立初期嘗試過一些免費的生涯教育體驗課程和工作坊活動,曾在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宣傳,但最後僅有一名學生前來參與活動。學生對生涯教育的不重視,加之創業初期資源積累不足,讓公司發展的渠道很難拓展。不僅項目發展受阻,團隊內部也產生了質疑的聲音。
面對來自內外的雙重壓力,梁威開始充分挖掘身邊的資源開拓渠道,打開市場。通過北京師範大學的校友資源和創業園導師的幫助,梁威聯繫到北京世紀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課程主管,經過多次溝通,雙方確定了研學與課程設計方面的合作。「這是我們籤訂的第一份合同,當時整個團隊都非常開心,這讓大家又看到了希望,之後的工作也更加充滿熱情和幹勁。」梁威說道。
對於當前大學生創業的前景,梁威充滿了信心:「我認為大學生創業有著很大的優勢,創業將逐步成為大學畢業生擇業的一種熱潮。」
【專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劉帆:為支持大學生創業,國家和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對於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擴大大學生的創業機會以及保障大學生的創業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藉助政策的「東風」,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形成了新的就業增長點。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29日 15版)
[ 責編:侯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