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牛皮紙袋,裡邊裝著從上學到工作的經歷記錄,封口貼著封條、蓋著印章,這就是檔案。這份「只聞其名、不見其身」的神秘文件,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對於很多大學畢業生來說,這樣一份履歷表,往往知之甚少,常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小楊2005年從南昌大學畢業後,籤約到深圳一家公司。8年後,因工作業績突出,小楊作為優秀人才將被調入深圳,這時卻發現檔案不知道在哪,再找如同大海撈針。幾經周折終於在學校找到檔案,由於畢業後沒有及時辦理轉正定級手續,導致深圳方面沒能及時落戶,小楊後悔莫及。
相比小楊,小方似乎不算倒黴的。小方2015年從江西師範大學畢業後,在上海一家私企工作。今年考入江西一家事業單位,與新單位籤合同時,小方發現因為沒有及時參保導致工齡為零。
眼下又是畢業季,每年總會有畢業生輕視檔案吃「苦頭」。省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王婭分析,大學畢業生對檔案存在三類認知與態度:一是認為可有可無,對檔案不聞不問,任由學校處置;二是對檔案存放政策不了解,也不願過多關注;三是能主動了解檔案存放政策與渠道並妥善處理,再安心求職擇業。
大學生畢業後,隨著職業能力提升,個人職業角色與定位將開始出現變化。此時,用人單位調閱中、高層員工檔案、解決人才戶口等相應事宜便會隨之出現,考錄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檔案需求會更加突出。王婭表示,面對這些問題,以上一、二兩類人員就會出現檔案無處查找、相應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而第三類人員只需按部就班辦理相應手續即可。
記者了解到,從2015年起,國家規定檔案管理服務機構對初次就業的流動人員不再辦理轉正定級等手續。但即使這樣,人事檔案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如依據檔案記載出具存檔、經歷、親屬關係等相關證明;為相關單位提供入黨、參軍、錄用、出國(境)等政審(考核)服務;黨員組織關係接轉;以檔案管理為基礎的戶口接收與管理;職稱申報、退休審批等,依然要用到人事檔案。
畢業後,檔案應該去哪兒?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理服務部工作人員介紹,根據人社部文件要求:畢業生可選擇就業單位註冊(核准)機構同級人才服務機構或戶籍所在地人才服務機構存檔,就業單位有人事檔案管理權限的,檔案可由單位管理。也就是說,接收單位或其主管單位具有人事管理權的,可以接收大學畢業生檔案;接收單位沒有人事管理權的(如各類非公有制經濟、各類民營機構等),則需通過人才交流中心來接收。
「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檔案,也應轉入畢業生生源地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員說,近兩年,江西不少高校大多將畢業生的檔案發往生源地的人才交流中心進行保管。目前,省人才交流中心已累計為廣大社會人才提供了近20萬存檔人次的檔案管理服務工作,其中大中專畢業生檔案近16萬存檔人次,約佔80%。
省人才交流中心提醒廣大畢業生,充分認識檔案對自身今後職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與證明作用,著眼長遠,妥善處理好檔案存放及相關事宜,再安心擇業、放心就業和專心創業。「這是每個畢業生在轉換身份時必須認真重視的一件事。」
本報記者 宋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