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一方面軍被迫放棄根據地,開始轉移,當時他們也不知道,往哪裡轉移?應該來說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從江西走到湖南,再到廣東北部,入貴州,再通過四川北上,到達陝北,這就是紅軍的轉移路線,歷史上把這一次遠徵稱之為長徵。而在紅軍長徵途中的艱難,是現如今年輕人無法想像的。
當時偉大的毛爺爺,描寫了一首詩來表達長徵途中的艱苦,以及經歷,包括紅軍將士們浴血奮戰,不懼艱苦的奮鬥精神。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就是毛爺爺創作的七律長徵,時間是1935年。
然而,在紅軍長徵途中,為紅一方面軍在前線擔任開路先鋒的是林總領導的紅一軍團。而紅一軍團打頭陣的又是三位團長。這三位都是紅軍長徵途中的虎將,他們一路攻城拔寨,掃清障礙。從瑞金連續突破敵人四道防線,為大軍突圍撕開一個口子,之後又血戰湘江,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又在無人區為大軍探路,翻雪山,過草地,血戰臘子口,打通紅軍北上之路,最後勝利到達陝北吳起會師,到了此時,紅一方面軍的長徵之路宣告結束。
紅一方面軍能夠順利到達陝北,紅軍三虎將自然是功不可沒,所以三虎將後來都成為開國將軍。要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將軍,就是紅軍長徵途中三虎將之一。他是我軍一位虎將,一生經歷了許多大仗,惡仗無數次,每一次戰役他總能出其不意,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立下了不少戰功,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楊得志的表現,以及他的指揮才能,在開國將領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參加解放華北等戰役,大西北等戰役,還有抗美援朝,以及後來的邊境自衛反擊戰。應該說,楊得志將軍是三虎將中,是後來成就最高的,軍銜也是最高的虎將之一。
第二位虎將是大家比較熟知的陳正湘,他在長徵途中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紅軍將領,可能後來,沒有楊得志發展的那麼好,但是他在長徵途中所作出的貢獻,不能遺忘。率領紅五團一路披荊斬棘,為紅軍主力開通一條安全之路。而且後來陳正湘也成為華北野戰軍一位得力幹將,雖說沒有擔任兵團司令員,但也為解放戰爭勝利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在1955年被授予的是中將軍銜,不過楊得志是上將。
第三位虎將吃是紅4團團長為黃開湘,可能大家這對位不太熟悉。但是,黃開湘也是一位能徵善戰的將領,當時他的搭檔,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楊成武將軍。而黃開湘之所以不被大家熟知,是因為他在革命戰爭中壯烈犧牲了。
很可惜,紅軍長徵途中的鐵先鋒黃開湘在經歷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奔襲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突破天險臘子口等戰鬥後,勝利到達陝北。不過由於,他負傷太多,加上環境氣候等條件,不幸身患傷寒病。當時,醫療條件有限,黃開湘的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在1935年11月病逝紅軍醫院。成為三虎將中,唯一沒有活到解放後的虎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