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途中三虎將,分別是指哪三位將領,後來他們都是什麼軍銜

2021-01-15 熊熊講歷史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一方面軍被迫放棄根據地,開始轉移,當時他們也不知道,往哪裡轉移?應該來說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從江西走到湖南,再到廣東北部,入貴州,再通過四川北上,到達陝北,這就是紅軍的轉移路線,歷史上把這一次遠徵稱之為長徵。而在紅軍長徵途中的艱難,是現如今年輕人無法想像的。

當時偉大的毛爺爺,描寫了一首詩來表達長徵途中的艱苦,以及經歷,包括紅軍將士們浴血奮戰,不懼艱苦的奮鬥精神。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就是毛爺爺創作的七律長徵,時間是1935年。

長徵

然而,在紅軍長徵途中,為紅一方面軍在前線擔任開路先鋒的是林總領導的紅一軍團。而紅一軍團打頭陣的又是三位團長。這三位都是紅軍長徵途中的虎將,他們一路攻城拔寨,掃清障礙。從瑞金連續突破敵人四道防線,為大軍突圍撕開一個口子,之後又血戰湘江,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又在無人區為大軍探路,翻雪山,過草地,血戰臘子口,打通紅軍北上之路,最後勝利到達陝北吳起會師,到了此時,紅一方面軍的長徵之路宣告結束。

楊得志

紅一方面軍能夠順利到達陝北,紅軍三虎將自然是功不可沒,所以三虎將後來都成為開國將軍。要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將軍,就是紅軍長徵途中三虎將之一。他是我軍一位虎將,一生經歷了許多大仗,惡仗無數次,每一次戰役他總能出其不意,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立下了不少戰功,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楊得志的表現,以及他的指揮才能,在開國將領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參加解放華北等戰役,大西北等戰役,還有抗美援朝,以及後來的邊境自衛反擊戰。應該說,楊得志將軍是三虎將中,是後來成就最高的,軍銜也是最高的虎將之一。

第二位虎將是大家比較熟知的陳正湘,他在長徵途中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紅軍將領,可能後來,沒有楊得志發展的那麼好,但是他在長徵途中所作出的貢獻,不能遺忘。率領紅五團一路披荊斬棘,為紅軍主力開通一條安全之路。而且後來陳正湘也成為華北野戰軍一位得力幹將,雖說沒有擔任兵團司令員,但也為解放戰爭勝利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在1955年被授予的是中將軍銜,不過楊得志是上將。

黃開湘影視形象

第三位虎將吃是紅4團團長為黃開湘,可能大家這對位不太熟悉。但是,黃開湘也是一位能徵善戰的將領,當時他的搭檔,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楊成武將軍。而黃開湘之所以不被大家熟知,是因為他在革命戰爭中壯烈犧牲了。

很可惜,紅軍長徵途中的鐵先鋒黃開湘在經歷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奔襲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突破天險臘子口等戰鬥後,勝利到達陝北。不過由於,他負傷太多,加上環境氣候等條件,不幸身患傷寒病。當時,醫療條件有限,黃開湘的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在1935年11月病逝紅軍醫院。成為三虎將中,唯一沒有活到解放後的虎將之一。

相關焦點

  • 開國將帥中著名的三楊,是指哪三位將軍,他們都授予了什麼軍銜
    1955年,我國對那些在土地改革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立下功勞的將軍們進行封賞,立功越多,職位越高的自然擁有的軍銜就越高。如元帥與大將這兩個軍銜最高,授予的人數只有20人,再往下就是上將,中將,少將等等,反正就是越往下越小。然而,在那麼多開國將帥中有三位能徵善戰之將,都姓「楊」因此被毛爺爺戲稱三陽(楊)開泰,吉祥的意思。
  •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24位師級將領,後來分別授予啥軍銜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利後,人民軍隊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長徵之旅。為了方便指揮,組織上對紅軍進行了重新整編,共編成了五個軍團,五個軍團共下轄12個師。那麼這十二個師的師長、政委都是誰?後來又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五五授銜時,主要參考標準是1952年的全軍將領的級別劃分。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
  • 中央紅軍長徵的五大軍團,軍團長分別是誰,建國後授何軍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先後成立了七個軍團,其中有兩個軍團在長徵前夕奉命先遣,分別是蕭克領導的紅二軍團、尋淮洲領導的紅七軍團。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踏上了漫漫長徵路,當時下轄五個軍團,其中紅一、三軍團為左右先鋒、紅九、八軍團為左右兩翼,紅五軍團負責斷後。那麼這五大軍團的軍團長分別是誰,建國後被授予什麼軍銜?我們接著往下看。
  • 紅一方面軍16位軍長,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1932年6月,紅一方面軍番號恢復,整編為三個軍團,由軍團直接下轄師,另外組建的4個軍則由方面軍直轄。在紅一方面軍建制變化的過程中,一共有16位將領擔任過軍長,他們都是誰呢?日後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仔細道來。
  • 盤點紅軍長徵途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三)
    接上一篇盤點紅軍長徵途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二),小編繼續為您介紹那些犧牲在長徵途中的革命志士。11、陳樹湘: 第5軍團第34師師長陳樹湘(1905-1934),1905年出生於湖南長沙。1931年9月任紅三軍團第一師第三團團長。1932年改任紅三軍團第二師第六團團長。1933年初,先在第一師任師長,6月全軍縮編,在紅三軍團第六師即興國模範師任師長。曾率部參加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戰鬥。1934年10月參加長徵。1935年2月7日在雲南扎西(今威信縣)魚井病逝,終年僅26歲。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東北的人民軍隊的稱號經過了多次變遷,最早叫做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再後來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入關後改為第四野戰軍。四野的高層相比較東野,人員變動較大,而從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野戰軍,高層變動相對較小,計有十位高級將領,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高層,負責指揮各大戰役,他們都是誰呢?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中原野戰軍第一智將,悍將,虎將,勇將,分別都是指那四位將領
    其實在中原野戰軍,除了劉伯承元帥以外,還有四位比較出色的將領。他們都被譽為是中原野戰軍第一智將,悍將,虎將,勇將。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四位出色的戰將。要知道,陳賡將軍是畢業於黃埔軍校的,在校期間他各門成績都十分優秀,無論是軍事理論還是實際指揮,都排前三位。因此,陳賡也被譽為是黃埔三傑之一。能夠在數百名黃埔學生中脫穎而出,足以可見,在軍事這方面,陳賡絕對是合格的指揮家。包括,後來他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表現,以及創下的輝煌戰績。所以,中原野戰軍第一智將非陳賡莫屬。
  • 長徵初期,紅三軍團師團級將領都是誰,有六位後來成開國上將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踏上長徵之路,作為中央紅軍的主力,當時的紅三軍團一共有17000多人,軍團長當然是彭老總了,下轄有三個師,共計九個團。不得不說,紅三軍團真是將星如雲,師團級將領中有好幾位後來都成為開國將軍,其中有六位成開國上將。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 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新四軍軍部十位高級將領,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合作協議達成後,陝北和南方的人民軍隊,分別改組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迅速奔赴抗日戰場,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浴血奮戰,最終成為抗日敵後戰場上的中流砥柱。新四軍初成立時,共有四個支隊,後來反動派發動皖南事變,襲擊我軍軍部,新四軍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危急關頭,組織上迅速收拾舊山河,很快重組了新四軍,挫敗了反動派扼殺革命軍隊的陰謀。
  • 紅一方面軍16位軍長,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1932年6月,紅一方面軍番號恢復,整編為三個軍團,由軍團直接下轄師,另外組建的4個軍則由方面軍直轄。在紅一方面軍建制變化的過程中,一共有16位將領擔任過軍長,他們都是誰呢?日後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仔細道來。
  • 授銜時,有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還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正兵團一級的38名將領中,35名為上將,其餘三名中將,徐立清中將主動要求降銜,否則就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連大將軍銜都沒有。因此,兵團的級別,是衡量陸軍將軍的重要標準。然而,57位開國將軍中,有22位不是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先說兩個沒有軍銜的人:烏蘭夫和閻紅彥。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後來,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編為中原野戰軍,三大戰役後,進一步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浩浩蕩蕩渡過長江,風捲殘雲般席捲反動軍隊,一舉解放了大西南,建立了赫赫功勳。那麼,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都是誰?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東北的人民軍隊的稱號經過了多次變遷,最早叫做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再後來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入關後改為第四野戰軍。四野的高層相比較東野,人員變動較大,而從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野戰軍,高層變動相對較小,計有十位高級將領,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高層,負責指揮各大戰役,他們都是誰呢?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八路軍第386旅共三個旅長,他們都是誰?後來都是什麼軍銜?
    在第386旅的歷史上,先後共有三個旅長。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八路軍第386旅的三個旅長都是誰?後來都是什麼軍銜?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在長徵時期,陳賡曾擔任過紅軍第一師的師長,紅軍主力在陝北成功會師之後,陳賡被調到紅四方面軍第31軍工作。全面抗戰爆發之後,紅四方面軍第31軍改編為八路軍第386旅,陳賡出任第386旅的首任旅長。
  • 1955年,主管授銜工作的四位負責人,分別是什麼軍銜?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對革命有功的將領「論功行賞」。但是由於軍銜評定需要綜合各種因素,工作紛繁複雜,很難做到所有人滿意。有不少將領覺得自己功勞大,資歷老,嫌軍銜太低了,為此鬧得很兇。也有的將領高風亮節,主動要求降低一級。
  •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十二位師長,後來都是什麼軍銜
    長徵時,紅一方面軍共有1、3、5、8、9五個軍團,共下轄十二個師。在長徵中,他們浴血搏殺,與反動軍隊展開了一幕幕生死較量,為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偉大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那麼這十二位師長都是何人?在日後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新四軍最初只有四個支隊,支隊司令員都是誰,他們後來什麼軍銜
    那麼,這四個支隊的司令員都是誰呢?他們後來有沒有軍銜,都是什麼軍銜呢?先說第一支隊,按理說,序列第一的支隊,應該是王牌,第一支隊的司令員可是陳老總啊,後來的開國元帥。可是第一支隊成立的時候只有1100多人,槍更少,只有200多條。第一支隊是怎麼來的?主要是由原來活躍於湘鄂贛一帶的紅軍改編而成的。
  • 八路軍這個旅,兩位旅長在解放後無軍銜,而兩位團長分別都是上將
    可能了解歷史朋友都知道,抗戰時期的八路軍,六位師長就有五位授予元帥軍銜,一位上將軍銜。作為師長都是元帥軍銜,那麼,師長下一個級別就是旅長,怎麼地也是大將或者是上將軍銜吧。像344旅兩位旅長(徐海東,黃克誠)都是大將,還有386旅的陳賡也是大將,再不濟也是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