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是為了生氣的嗎?

2020-12-11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月翹楚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當你不如意時,你會久久想不開,甚至怏怏不快嗎?生活中平平凡凡之事如此,養兒育女也如此嗎?

當你的孩子不聽話,一次又一次的惹怒你時,你會不會心情持續低溫,終於在某一天雷霆大發?當你對孩子寄予宏大的期望,一心望子成龍,可是孩子遲遲不能達到你的理想要求,甚至相去甚遠時,你會不會因此震怒?

相信,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常有的事,而那個震怒的家長有可能就是你或我。

我有一段時間,由於諸事不順,心裡特別想不開,尤其是在某個忙亂的早晨,如果再加上孩子的沒完沒了的磨蹭,更是煩惱無邊。於是,對孩子冷語相向,也是有過的。

有時對朋友們很有悔意地說起,朋友們也多半對我表示理解,明顯表示同情我的處境,一則,誰家沒個淘氣的孩子?孩子疼人的時候是可人,而當真是惱起人來,也真是讓人無奈,說不得打不得,只能一遍遍的重複著大人再簡單不過,孩子卻屢說不改的事。二則,我這個當媽真不是容易的,遠在異鄉,沒有依靠,有點脾氣是再正常不過的。

周末,陪女兒去學舞蹈,女兒進了教室,我坐在外面的長椅上無聊漫長地等待。大廳裡有來來往往的家長領著沒有孩子急匆匆而過。一邊的長椅上,一名媽媽正在給女兒換舞蹈衣,那小女孩和我女兒一樣大小的年紀。媽媽邊給女兒換,邊自顧嘟囔著:你能不能聽話點,總是這樣磨磨蹭蹭,啥時能改得了這個毛病?說你多少次了?你看你是不是又遲到了?我辛辛苦苦送你來學舞蹈,是讓你來玩的嗎,是讓你來惹我生氣的嗎?看到了這個媽媽,我就想到了自己,忽然就想,難道在我們的兒女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只能以生氣這種方式來解決嗎?

我到底為什麼要養育兒女呢?難道只是為了生氣嗎?

想到此,不由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為弘法講經而雲遊各地。有一回,他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

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後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恰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幾天後,慧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準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後,慧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態依然是那樣平靜安祥,他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就是這麼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肅然起敬之餘,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但規律大都相通,由人推已,不由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要教育孩子的?看完這篇故事,相信你心中自有了答案,或許每個人心中的答案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沒有一個家長是為了生氣而養育孩子的。

那麼,當你的孩子再把讓你失望的成績單拿到你的面前時,當你的孩子再有令你不快的情形發生時,你還會再繼續生氣下去嗎?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只要你用心來解決,只要你共同和孩子來面對,哪一條路不比你生氣有益呢?

當我把這段故事再次想明白的時候,我煩躁的心漸漸安靜了下來。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

相關焦點

  • 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家長要謹記
    在以往生活水平沒那麼好時,孩子能夠在大自然裡自由地和探索,但如今很多父母會對孩子保護過度,他們會為了保護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有過多的限制,比如:為了防止孩子感染細菌,不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為了不讓孩子受欺負,不讓孩子交朋友等等,這樣的養育方式是錯誤的,它會讓孩子失去了自由,也會讓孩子失去了主見。
  • 養育孩子到底是誰的責任!
    這幾天周圍的女性朋友都在圍繞孩子而苦惱,吐槽聲一片。讓我思考起來,養育孩子到底是誰的責任!同事阿美 一個剛剛生完二胎的寶媽,婆婆因為要照顧生病的公公,不能來幫忙;老公在外地出差,自己又著急回歸崗位。只能請專業育兒保姆。
  • 這部火了五年的電視劇告訴我們: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孩子村莊」
    再一次刷劇時,我在雙門洞式鄰裡關係的背後,發現了一個道理: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1這些治癒溫暖的鏡頭都是值得再刷的理由《請回答1988》中的主角,是5個生於1971年的孩子:德善、阿澤、善宇、正煥、東龍。5個孩子5個家庭,各有各的樣子。
  • 不要教孩子「別生氣」,情緒教育的關鍵是,教小孩「得體」地生氣
    我的回答是,"生氣是人之常情,與成人能夠學會忍耐不同,孩子需要情緒教育。情緒堵不如疏,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得體"地生氣。"想要引導孩子的情緒教育,我們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生氣,以及他們在生氣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很"無禮"的原因。
  • 用養育的「格」,布孩子成長的「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直欣】大部分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好的未來,能夠「先發制人」,贏在起跑線上。正是這個所謂的「贏在起跑線」,讓很多父母將孩子培養成3歲就認識上百漢字、熟背唐詩,上了小學就被迫學習奧數,等孩子上了中學就被成績壓得喘不過氣來。然而,這是真正的「贏」嗎?
  • 媽媽放開手,爸爸才能更好地養育孩子!
    這一幕實在讓我看不下去了,我忍不住說:「你不能讓他爸爸餵他嗎?」讓我沒想到的是,軒軒爸爸立即答話:「我剛開始就說我餵孩子,她不讓我餵!」他一番話嗆得我無言,只好默默地低下頭吃飯。過了一會兒,小龍吃完飯後說:「媽媽,我吃完飯了!」他這句話一出,軒軒爸爸媽媽同時抬頭望向他。軒軒媽媽隨即說:「軒軒,你看看哥哥都自己吃完飯了,你以後也吃吧!」
  • 《請不要生氣》告誡父母: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比生氣更重要
    其實,男孩也想得到媽媽和老師的誇獎,不想讓他們生氣。但是因為不會說話和做事,總會激怒媽媽和老師。比如不想讓媽媽生氣,希望媽媽漂亮,卻說「小心長皺紋」。因為老師在入學典禮上誇他聲音洪亮,為了讓老師誇獎他,他就在課間休息時大聲唱歌。
  • 《匠人精神》:養育孩子需要匠人精神
    新手爸爸媽媽開始養育孩子的升級打怪之路。 有的寶寶像一盆牡丹,天賦令人驚豔;有的寶寶像一株含羞草,碰一碰他才會綻放光芒;有的寶寶像一顆土豆,挖一挖,他才顯實力。 雖然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性情。但是爸爸媽媽可以運用日本秋山木工的創始人秋山利輝所作的《匠人精神》中的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來養育孩子。
  • 蘇東坡母親盡職盡責教養兒子:在養育孩子這事件上,父母是一樣的
    當時蘇東坡看了這個故事之後,就跟自己的媽媽程氏夫人說萬一自己以後遇到了這樣的生死抉擇,也像範滂一樣的態度,母親能夠像範滂的母親那樣割捨得下情感嗎?蘇東坡大受觸動,在蘇東坡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就經常去外地遊學,所以在蘇東坡的成長過程當中,一直是他的媽媽負責主要的養育教導。顯然,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蘇東坡的母親盡職盡責。
  • 養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性別差異,男女有別,不然長大會很吃虧
    「你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養育Ta的過程中,你會根據性別的差異區別對待他們嗎?」小樣媽問了身邊的一些朋友,比較普遍的回答是:對待男孩女孩會有差異。其次是對待孩子的態度會不同。對男孩會嚴厲一些,摔倒了不許哭,會走路了不能抱,對待女孩則會溫柔很多。這兩種常見的養育方式正確嗎?男孩、女孩有哪些天生的差別和劣勢,需要我們在養育過程中格外注意?今天,小樣媽就和大家聊聊上面這兩個問題。
  • 掌握4大工具,踐行「學徒型養育模式」再難管的孩子也會自控
    學徒型養育模式,是一種人格上平等,技藝上以師徒相傳的模式養育孩子,核心是平等交流,一脈傳承,而不是輕則謾罵,重則馬棒。真誠聯結,可以轉變重大的親子衝突。現在想想,有一次,我們一家3口外出旅行回家,剛從客運站出口出來,走在街道打計程車,當時進站大巴、計程車、網約車、私家車川流不息,女兒當時不太聽話,生氣自己站在路口特別危險的位置,我抓過來,大聲呵斥兩句,小傢伙更不高興,掙脫我的手,又站在路邊位置;妻子本來生氣,又一把拽過她,大庭廣眾之下,狠狠的批評她;引來四下車上車下的人們側目而視,我們倉皇打上車回家了。
  • 用心養育孩子可能會遭遇別人的指手畫腳,兒童教育家給你支招
    一位媽媽說:幾乎用生命在養育孩子,可是卻發現很對人對她養育孩子指手畫腳。。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孩子有一天去奶奶家裡,這位媽媽讓孩子給奶奶帶去一盒糕點。同時,對孩子說,家裡還有一盒大的,留給你和姥姥明天吃。其實這本來不是一件什麼大事,偏偏遇到了一個小心眼的奶奶。
  • 孩子一做錯家長就生氣,真是孩子錯了嗎?答案讓人驚訝
    父母生氣,或者把孩子嚴肅批評一頓,初心是希望孩子能記住犯錯的地方並改正。無奈,孩子還是「屢教不改」。才發現氣是氣飽了,孩子還是那個孩子,根本沒有聽不進去,一錯再錯。如此循環,雞飛狗跳。每次生氣完,我也會靜下心反思。其實,孩子出現了問題,或許源頭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拿我家孩子來舉例吧!孩子的計算易出錯,是我容易生氣並爆發的點。
  • 親身養育11個孩子的日本國寶級兒童心理大師,揭秘成功養育的關鍵
    隨著年歲的漸長,對孩子有了更多的喜愛,也就想著多了解養育孩子的知識。最近讀書學到了一個新詞語叫「親膚育兒法」,它是日本兒童心理大師平井信義寫的《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也是他親身養育了3個兒女,8個孫子得出的結論。
  • 養育孩子,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同時也是一本自我療愈的書,也是一本很好的養育兒童手冊。通過這本書結合我所學,療愈自己,幫助我修復我的孩子的依戀創傷,也確定我今後的諮詢方向:以依戀關係理論為主的兒童遊戲治療。
  • 父母養育孩子的法寶是言傳身教 耳濡目染
    言傳身教 耳濡目染 親愛的家人們 有一種養育, 不是我要你做, 而是你看我做。
  • 娃爹生氣弄疼孩子,寶寶之後說的話讓人心疼,你懂什麼是孩子嗎?
    孩子是什麼?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而我們對孩子最常做的,就是前兩點:講道理和發脾氣,甚至有時候會認為發脾氣是為了給寶寶講道理。你們可能沒有辦法想像他的這一句話對我的觸動有多大,「他如果不碰,那就不是孩子了」,當你抱怨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的時候,你有想過,他還只是一個孩子嗎?孩子的世界是怎樣的?我們是否用心了解過呢?
  • 這部火了5年的電視劇告訴我們: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
    再一次刷劇時,我在雙門洞式鄰裡關係的背後,發現了一個道理: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東龍很生氣,離家出走了。雙門洞鄰居們很快就知道東龍離家出走的消息,孩子身上沒錢又到了很遠的地方,幾家爸媽們非常擔心,聚在一起商量。最後,派出德善姐姐寶拉開車,帶著4個小夥伴把東龍抓回來了。這一段故事真的又好氣又好笑,東龍離家出走一天一夜,他爸媽竟然還渾然不知,以為去哪個小夥伴家過夜了。
  • 這部火了五年的電視劇告訴我們: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孩子村莊」
    再一次刷劇時,我在雙門洞式鄰裡關係的背後,發現了一個道理: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1這些治癒溫暖的鏡頭都是值得再刷的理由《請回答1988》中的主角,是5個生於1971年的孩子:德善、阿澤、善宇、正煥、東龍。5個孩子5個家庭,各有各的樣子。
  • 養育中的正面管教
    雨瓊/文^^ 喜歡就關注哦~前因在《正面管教》書中提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愛心,更需要知道如何去愛」。上周末雨瓊提到為了表達對噹噹的愛,將在2021年,給噹噹送上3份受益終身的新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