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更是南宋的「宋末三傑」之一。從《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詩句中,人們有時會將文天祥誤以為武將,其實文丞相實乃文官,曾經21歲狀元及第官至丞相,一身傲骨、一腔抱負、滿身才華。
宋代詩詞大家愛詠梅,如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陸遊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李清照的「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還有辛棄疾的「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當然蘇軾、歐陽修、黃庭堅等人詠梅的詩也很多,這裡就不再列舉。
文天祥同樣愛詠梅,他的詠梅詩,其中的一首七言絕句入選了初中語文課本,而且還有相應的考題。另一首則巧妙地引用了《詩經·大雅》和《詩經·小雅》的內容,委婉的表現了如同梅花般的傲骨和可歌可泣的高潔品行。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梅 其一梅花耐寒白如玉,幹涉春風紅更黃。若為司花示薄罰,到底不能磨滅香。梅 其二香者梅之氣,白者梅之質。以為香不香,鼻孔有通窒。我有天者在,一白自不易。古人重伐木,惟恐變顏色。大雅久不作,此道豈常息。詩翁言外意,不能磨滅白。
在文天祥名垂青史的《正氣歌》中,「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死生安足論」可謂千古名句,從中我們能夠讀出文天祥是敢於直面生死的勇士,勇於擔當的強者,讀來大氣磅礴、盪氣迴腸。
與《正氣歌》、《過零丁洋》的直面生死不同,文天祥的這兩首《梅》就委婉的多。第一首梅為七言絕句,詩的一、二句從梅花的耐寒和顏色特點入手,表現了梅花色白如玉的高潔之氣。但是卻在春風的作用下變紅又變黃。詩的三、四句把春風比喻為花神的戲謔和淡淡的處置,以此抒發對強權的蔑視之情,結尾一句「到底不能磨滅香」更是擲地有聲,詩人以花香不變表達自己的志向——決不妥協。
第二首梅為五言,可以看作第一首詩的補充。表達的中心思想是,梅花在春風作用下看上去變化了顏色,但在詩人的心中,其實梅花是沒有變色的。詩的第一句先說出結論,梅花的白才是本質,而香只是氣。緊接著兩句解釋原因,梅花香不香和我的鼻子通暢或不通暢有關,但就我掌握的規律而言,在我來看純白是更加難得。很顯然,文天祥是故意這樣寫的,意思是我自己說了算,命運由我自己掌握,你們說的都不算。
到第四句「古人重伐木,惟恐變顏色」,引用了《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代表的是人需要友誼需要朋友,而梅又是「歲寒三友」。深入分析此句,詩人是在說自己一定要與梅做好朋友,以梅為榜樣。這裡突出梅高潔氣質的同時,表達了自己的大義凜然。第五句直接使用了「大雅」一詞用以指代正氣,全句表達的意思為正氣不沒。一方面文天祥覺得元世祖忽必烈可能看不明白,另一方面也是對元朝掌權者文化不足的嘲諷,結尾最後一句又用了一句大白話,不能磨滅白!白色變不了,詩人自己也同樣意志堅強,寧死不屈。
縱觀文天祥的這兩首詠梅詩,雖委婉卻透著堅毅,使用了沒有生僻字的大白話,卻又引經據典的深入表達了自己的內心傲氣,將堅貞不屈的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