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導,美國軍方發射的一枚洲際飛彈飛越夏威夷上空,被美軍最新的標準-3防空飛彈攔截,飛彈在劇烈爆炸後破裂,五角大樓表示,這是一項歷史性的成就,因為這是美國首次使用陸基反導系統以外的防空飛彈在海上成功攔截洲際飛彈。
2020年11月17日,美國 "宙斯盾 "驅逐艦發射 "標準3-IIA "反導攔截彈,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成功攔截了一枚從誇賈林環礁靶場發射的洲際飛彈,這是美軍首次完成海基洲際飛彈攔截試驗。
早在2017年5月30日,美軍就宣布利用其陸基中程防禦系統成功攔截了一枚模擬洲際飛彈。洲際飛彈是當今世界的終極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是人類目前研發的最具威脅性的進攻性武器,美軍已經不止一次在實驗中攔截了洲際飛彈,這是否意味著美軍的飛彈防禦系統真的已經具備了極強的作戰能力,練就了獨特的金鐘罩鐵布衫?
其實不然。美軍向來有說人話、說鬼話、虛假宣傳的傳統,海灣戰爭中為了宣傳愛國者防禦系統,一度吹噓其攔截率,但後來從各種渠道慢慢證實其性能注水的成分太大。
要實現對彈道飛彈的攔截,需要一套完整的 "探測預警--決策--攔截機制",這個我們就不贅述了。但無論什麼樣的攔截系統,要想實現成功攔截,都必須落實到終端攔截器上,所以終端攔截器的性能將最終決定攔截的成敗。要實現對彈道飛彈的攔截,攔截器的速度是首要的關鍵因素。
首先,如果來襲的飛彈是基本不具備機動變軌能力的彈道飛彈。從理論上講,即使攔截器的速度比來襲飛彈稍慢,也可以通過精確計算,提前計算出來襲飛彈的軌跡,這樣攔截器就可以在來襲飛彈的路徑上伺機伏擊,將來襲飛彈摧毀,但考慮到實戰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要想在實戰中成功攔截,攔截器的速度一般應不低於來襲飛彈的速度。這種彈道飛彈目前已經比較落後,主要裝備在軍事技術水平較低的國家,或者被軍事強國作為一種相對廉價的飛彈使用。
第二種情況是來襲飛彈具有一定的機動能力,可以改變彈道。在這種情況下,對其彈道的預測將變得更加困難,攔截需要攔截器具有更高的機動性和速度,通常情況下,攔截器的速度要比來襲飛彈快很多,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攔截成功率,需要同時發射多個攔截器進行攔截。當今比較先進的彈道飛彈大多屬於這種類型。如中國的東風26、東風41等。而且,這一類的洲際彈道飛彈通常會攜帶大量的假彈頭,以進一步迷惑敵人,降低被攔截的概率。
第三種情況是高超音速打擊器。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除了正在上升階段的高超音速武器外,反導系統基本不具備對其攔截能力。目前服役的典型高超音速武器,如俄羅斯的 "先鋒"、"匕首"、"鋯石",以及中國在2019年閱兵式上公布的 "東風17 "等。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研製上,中俄兩國已經領先美國一大步。
當今世界,飛彈技術仍然是攻強守弱,而且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仍將如此。飛彈防禦技術是軍事強國需要發展的關鍵技術,但高超音速武器才是這個時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