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睡覺,蓋城堡」——為何中世紀的城堡對貴族如此重要?

2020-12-11 火焱文史

開局一張圖

城堡,在中世紀時期一直是貴族或皇室出於戰爭目的而建造的準軍事化住宅。

更通俗地講,儘管當時貴族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住宅,但是建造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也就意味著家族和財富的安全。

在早期,歐洲風格的城堡起源於加洛林帝國淪陷後的9—10世紀,當時大領主正在為分崩離析的土地和保全巨額財富想辦法。

所以,在巨大的防禦需求下,一種以「強化型住宅」或「強化型莊園」為概念的建築就應運而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城堡。

貴族們對這種既能鞏固防禦,又能當做行政中心,偶爾還能小小炫富一把的建築形式十分熱愛。

於是,在中世紀近1000年的時間裡,歐洲貴族們開始大興土木,把具備建築條件的地方都蓋了個遍。

目前,僅德國現存的城堡就多達上萬座,註冊在案有8000多座。所以保守估計,中世紀建造的城堡最少也得有10萬+。可見,或許中世紀的貴族每天真的都在「吃飯,睡覺,蓋樓」的無限循環中度過吧。

當然,高聳巍峨的城堡不但可以進行防禦和守衛,它們同時也是地方的行政中心和權力象徵。這也就意味著,儘管一些城堡會強調軍事能力,但是它大部分的時間是被用來控制群眾、商務接待、以及當做旅遊景點使用的。

一些農村型城堡還會特意建在社區生活的中心處,和周邊村民共享磨坊,肥沃的土地以及水源。

然而,和現代觀念不同的是,中世紀早期的城堡都是用土和木材建造的,僅具備自然防禦的功能(就是除了「高」以外,沒啥防禦能力...),它們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塔樓和箭孔等建築特徵。

後來,在13世紀初,被火攻欺負怕了的貴族,又想出一套更為科學的建築方式——他們將城堡最核心的建築材料變為石頭,並重新定義了城堡的內部構造。

嶄新的設計增添了諸如塔樓等防禦元素,並吸取十字軍東徵的經驗,將其塑造成以多邊形(一般是正方形)為主體的「同心結構( concentric fortification)」,增加了3-4堵幕牆。這樣一來,既能保障城堡的防禦能力,又能將守軍的火力最大化,可謂是一舉兩得。

同心結構

不過,在中世紀末期,隨著攻城火器的發展,城堡不再是堅不可摧的象徵。所以像護城河一類的元素就從最初的防禦措施演變為力量的象徵。(門垛修的越壯觀,實力就越強)

有些城堡甚至在設計初衷上就是為配合當地景觀而建造的,所以只具備鄉村別墅的遊樂功能。起初人們管這些「大house 」叫莊園,後來城堡時代興起,好玩兒的貴族乾脆把它們都改建為了「城堡」。

講到這兒,我想還有必要再說說「城堡」這個詞的起源。

城堡「castle」是從拉丁文的「Castellum」衍生出來的,意思是「加固的地方」。在古英語中的「castel 」,古法語的「castel 「或」 chastel」都源於「Castellum」這個詞彙。

在英國被諾曼人徵服後,「castle 」一詞才被正式引入到英語的概念中,指代我們如今看到的城堡。所以毫不誇張地說,真正的「城堡」是在公元1066年以後才出現的。

城堡的構造

下面我們就將以城堡中最常見的建築元素對其進行簡要地說明和鑑賞。

1.Motte-and-bailey

「Motte」和「護城河」源於同一個古法語單詞,但它的意思是用木頭或石頭搭起的土方。而城堡的主體建築就蓋在「Motte」的上邊。

通常 ,城堡的第一層位於「Motte」的最高點,會設有酒窖,穀倉。第二層便是居民的住宅和公共起居室,包括儲藏室,麵包師和管家的房間,以及主人和妻子「呼呼睡大覺」的陽光房。第三層一般被設計成閣樓,是守望的士兵和僕從休息的地方。

而「bailey」則是一種封閉的庭院,周圍有保護的圍溝和柵欄。「bailey」中擁有許多功能性的建築,包括大廳,廚房,小教堂,營房,商店,馬廄,鍛造廠或工作室,它是城堡經濟活動和軍事力量的中心。

城堡遺址

通常情況下,「Motte」和「bailey」的溝渠是相連的,它們會在城堡周圍形成一個八字形。只要條件允許,附近的溪流和河流能被有效攔截或轉移,就能形成充滿水的護城河。

Motte-and-bailey這種城堡構造,是在公元10世紀由北歐國家引入的,並在11世紀進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設計語言中。

諾曼徵服後,這種建築形式又在12世紀和13世紀,相繼被蘇格蘭,愛爾蘭,低地國家和丹麥採用。直到13世紀末,「bailey」被更嚴謹的防禦工事取代,但「Motte」的土方工程仍然是許多國家城堡的特點。

2.keep(大型塔樓)

「keep」這個詞從中古英語「kype」而來,在城堡設計中指代那些被強化的大型塔樓。如果城堡的其餘部分被敵人攻陷,那麼「keep」將是貴族或君主最後的避難場所。

第一批大型塔樓主要由木材製成,並形成了10世紀在諾曼第和安茹出現的Motte-and-Bailey式城堡的關鍵部分。後來,這種設計由諾曼人傳到英國 ,並在11世紀下半葉蔓延到威爾斯和愛爾蘭地區。

隨後,英國 — 諾曼人和法國統治者在10世紀和11世紀開始用石頭建造這種大型塔樓,地基則採用方形或矩形的設計,表面也變成了有弧度的圓形。

到了12世紀, 「keep」又衍生出了多個版本,其中以法國和英國最為激進,前者採用了4葉型結構,而後者則採用了誇張的多邊形設計。

13世紀初,法國和英國的設計理念開始出現分歧:法國的菲利普二世在他的領土上建造了許多「keep 」,以便這種高聳的建築物可以展示皇家的權威;但在英格蘭,城堡建造時卻拋棄了這種大型塔樓。

14-15世紀期間,文藝復興引起了一波復古潮流。「keep」又再次得到英國貴族的青睞,這一時期的塔樓被設計得富麗堂皇,十分精美。

15世紀中葉,「keep」的保護功能受到了火炮等先進武器的挑戰。例如,在1464年的玫瑰戰爭期間,曾被認為堅不可摧的Bamburgh城堡的「keep」就被無情地火炮完全摧毀。

到了16,17,18世紀,作為沒落的防禦工事和住宅,「keep」開始逐漸被人遺忘,甚至一度被併入到了莊園花園的行列中。

3.Curtain wall(幕牆)

幕牆是圍繞之前所說的「bailey」的防禦牆。它們必須高到足以使梯子難以伸展,並且厚到足以抵抗任何攻城機器的打擊。

從15世紀起,為了抵禦火藥的攻擊,典型的幕牆厚度可達3米(10英尺),高度可達12米(39英尺)。為了增強它們的防禦能力,幕牆有時還會在其底座周圍設置一條石裙,以加強厚度。

幕牆頂部通常還會有一條寬闊的走廊,方便士兵在城垛上「扔石頭,拋熱水,射弓箭」以守衛城池。一些幕牆上還會配有防禦性的塔樓,能充當臨時的作戰指揮部。

不過,直到13世紀,幕牆上才出現我們熟知的箭孔,因為之前的歐洲人害怕這些孔洞會影響幕牆的穩定,所以遲遲沒有讓它們出現在城堡上。

4.Gatehouse(門樓)

城堡的入口通常是防禦線路中最薄弱的部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歐洲人特意開發了門樓,方便城堡內的士兵控制交通流量。

一般,由於門樓整體較高,所以其通道前方會有許多盲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陷,設計師在門樓兩側增加了投影塔,以便能及時地追蹤敵人的進攻情況。

此外,傳統的門樓還包含一系列其它防禦措施,能給攻城者製造不少麻煩。

portcullises

像「portcullises 」就是一種用金屬加固的木製格柵,它們能有效阻擋敵人的進攻,並且讓守城官兵可以肆無忌憚地在格柵後邊「捅捅捅,殺殺殺」。

此外,被強化過的門樓還包括吊橋,一個或多個舷窗以及箭頭環,甚至可能還會有謀殺洞。

「謀殺洞」就是位於門樓通道頂端的孔洞,當敵人攻破大門湧入城內後,守城士兵們會將事先準備好的石頭或者熱水從洞中拋下,給敵人造成致命傷害。

所以,不難看出,其實門樓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防禦系統,以至於法國人在13世紀時已經將單個門樓列入到了「小城堡」的行列,足可見它的重要性。

但在中世紀末期,英格蘭和法國的許多門樓其實已經被改建成了精美的門廳,用於修飾莊園或其他大型建築。此時,它失去了原有的防禦功能,逐漸淪為濃墨重彩中的小小一筆。

5.Moat(護城河)

護城河一般是一條邊坡陡峭的防禦溝,有滿水型的,也有無水型的。

它的建設目的在於阻止諸如攻城塔之類的裝置到達幕牆並防止牆壁被破壞。

有時人們也會在護城河中構建強化島嶼,再次增加城堡的防禦能力。

例如,13世紀的卡菲利城堡在威爾斯佔地就超過30英畝(12公頃),它就曾利用山洪在河谷中形成的天然湖泊做出了西歐數一數二的護城河。

6.Battlements(城垛)

城垛經常出現在幕牆和門樓的頂部,包括幾個元素:鋸齒狀,圍欄以及孔洞(Arrowslits

)。

圍欄是投射在牆外的木結構,允許防禦者向牆壁底部的攻擊者射擊或投擲物體,而不必擔心會從垛口上掉下來。孔洞可以讓守城士兵更好地瞄準敵人,實行精確打擊而不受幹擾。鋸齒狀的城牆則有利於人們觀察敵人的動態。

總結

關於城堡常見的基本元素我們就介紹到這兒,今天我們鑑賞了Motte-and-bailey形式的城堡設計,見識了「keep」大型塔樓在中世紀的興亡,學會了以「Curtain wall」幕牆為主的「同心設計」,理解了「Gatehouse」門樓的複雜運行機制。

同時,對於「護城河」以及「城垛」的防禦作用也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和闡釋,不知道你今天收穫了多少?

我們下期再會!

辛苦碼字不容易,給個【關注】可不可以?——熬夜打字的火焱

本文文獻

1.Allen Brown, Reginald (1976) [1954], Allen Brown's English Castles, Woodbridge: The Boydell Press, ISBN 1-84383-069-8

2.Allen Brown, Reginald (1984), The Architecture of Castles: A Visual Guide, B. T. Batsford, ISBN 0-7134-4089-9

3.Aurell, Martin (2006), Daniel Power (ed.), "Society", The Central Middle Ages: Europe 950–1320, The Short Oxford History of Europ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925312-9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歐洲貴族的生活,吃飯、睡覺、蓋城堡,所有貴族都愛城堡
    去歐洲旅遊的朋友能夠發現歐洲國家都有一個普遍的景點,就是城堡特別多。不管走到哪個國家,哪個地方都會有城堡出現。而且這些城堡的時間特別長,保存的也都比較好。據統計。光是德國,就有8000多個城堡。整個歐洲加起來差不多有10萬個城堡。要知道歐洲的面積和我國差不多。
  • 歐洲中世紀那些住在城堡裡的貴族是怎樣一種體驗?
    許多人在觀看了美劇《權力的遊戲》後,對劇中那些貴族們居住的城堡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多數人聯想到城堡裡的生活應該是這樣一種狀態:國王、王子、公主、騎士,齊聚一堂,徹夜狂歡。城堡裡面燈火如晝,各種美酒美食琳琅滿目。
  • 中世紀城堡的角色扮演遊戲
    若能乘時光機回到中世紀歐洲,你希望是何身份?出身貴族的大領主怎麼樣?直接效忠於國王,可擁有一大片受封土地。有了地,領主需要蓋一座城堡,用於居住和防衛,此時必須要有一份國王頒發的官方文件——城垛特許令,以國王的蠟印作為防偽標誌。如果沒有這份文件,城堡就算是違章建築,會被國王沒收。
  • 堅固的歐洲中世紀城堡
    中世紀時,通常是由女人來管理城堡內的事物,比如做飯、紡線、織布、監督僕人、照看牲畜等等,她們負責城堡中的日常生活。通常到了吃飯的時候,人們會在下面鋪上一些東西,然後再搭上木板,飯後,就會把木板收起來。那時,人們在吃飯的時候,還不知道使用筷子、勺子以及碟子,更不會用餐巾紙。他們通常只是用手吃飯,吃完後也不洗手,只是往衣服上擦一擦。
  • 講武堂:歐洲城堡 中世紀土豪的「末日避難所」
    把時間倒回到一年前,當時英格蘭的貴族們對約翰繼位的正當性和他對大法官的任命等問題早就頗有微詞,然而讓國王與貴族間矛盾正式爆發的導火索,還是1214年約翰跟貴族們收取高額賦稅以收復被侵佔的法國領地,最後卻在法國一敗塗地。這使得貴族們發起叛亂,攻佔倫敦,並迫使約翰籤訂限制王權的《大憲章》。然而事後約翰馬上反悔,請來一批僱傭兵收復失地,而羅切斯特城堡正是叛軍的據點之一。
  • 在歐洲中世紀城堡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貴族喜歡睡在「棺材」裡
    小時候,我們看了很多童話故事,故事大多都和城堡有關,王子把公主從暗無天日的城堡裡拯救出來,歷經艱險,兩個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那麼中世紀(公元5世紀到15世紀)歐洲國家,那些真正在城堡裡生活的人們,是否過著和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呢?在城堡裡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尋找英格蘭的老城堡,體驗獨有的文化與浪漫,感受中世紀城堡魅力
    尋找英格蘭的老城堡,體驗獨有的文化與浪漫,感受中世紀城堡魅力這些年來人們舉辦婚姻的時候會更加傾向於西式婚禮,尤其是在古堡或者教堂裡,穿著潔白的婚紗,是生命中最優雅浪漫的事。不過想要尋覓最真實的古堡,那就一定不能夠錯過英倫的這幾座老城堡,既能夠讓你和愛人一起度過一場浪漫的蜜月,在這裡也能夠體驗到貴族人們獨有的歷史文化與浪漫。雖然包下一座城堡去辦一場婚禮是一件難事,但是去這裡旅遊,看看那些古老的建築,並不是很難。
  • 歐洲中世紀十大著名城堡風景圖
    中世紀的歐洲,由於採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繫。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
  • 你所不知道的中世紀歐洲城堡裡的秘密
    當時的貴族為爭奪土地、糧食和人口而爆發連綿不斷的戰爭。貴族們需要龐大的城堡來守護自己的領地,他們往往選擇把城堡建在人煙荒蕪的地方,比如懸崖峭壁或深山密林、湖泊的中心之中,地勢越險峻越不容易攻破。郊區的城堡遠離人群,人煙稀少,頗有高處不勝寒的滋味。城堡外牆很少打窗洞,有開窗口也是在極高的位置。這就讓城堡內部常年得不到陽光照射和新鮮的空氣流通,住在這種陰暗潮溼的地方,不見得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 興於刀光劍影,衰於炮火硝煙—中世紀城堡的演化史
    每當聯想到中世紀歐洲的時候,你的腦海裡可能會浮現出騎士、領主、貴族、奔騰的戰馬和血腥的戰鬥等諸多代表性元素。這些印象基本上都來自於傳說、故事、歷史課本和影視作品。而在現實的中世紀歐洲,這一切往往都圍繞著「城堡」這個標誌性建築。城堡是中世紀徵服和保衛領土的重要舞臺。這些堡壘的設計和建造有很大的差異,許多至今仍然存在。
  • 歐洲城堡遍地,古代中國為何不熱衷建城堡?與這種觀念有關
    大約在公元十一世紀左右,「城堡」這種作為貴族個人防禦的東西,在歐洲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此後,「城堡文化」開始從經濟、文化、軍事、觀念等各方面影響著歐洲,哪怕到了10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與歐洲相同的是,我國古代也曾建造過歐洲城堡那樣的東西,如福建土樓、湘峪古堡等等,但不同的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的主流並非「城堡」,而是更大規模、更加堅固的城池和城牆。中國古代為何不像歐洲那樣熱衷於建城堡?原因其實很簡單!
  • 《丁丁歷險記》中城堡的原型,唯一真實反映法國貴族生活的城堡
    羅亞爾河(La Loire)是法國第一大河,法國王室看中了中遊河谷這塊平原地帶的風水寶地,從中世紀起就來此消夏避暑,也有「法國花園」的美稱。它仿若一席溫柔宜人的溫床,吸引著數位君王在河的兩岸興建起一座又一座城堡。時至今日,有20座城堡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話說世界系列:統治權力的象徵,中世紀城堡
    中世紀城堡與羅馬時代的防禦工事有某種淵源,尤其是瞭望塔似乎就是後來城堡塔樓的雛形。圖為德國巴特瑙海姆和普法芬維斯巴赫之間復原的羅馬邊牆瞭望塔。即便有取暖設施,四處漏風的牆壁也擋不住多少寒風,而且只要一個火星就很可能引發大火,狹小擁擠的塔樓瞬間置身火海……但正是這不甚起眼的塔樓,卻是10世紀西歐少有的棲身之所,對於大部分農民而言,命運總是變幻無常,生活的確如此艱辛。
  • CK小鎮,美麗的中世紀城堡!
    這個 小鎮被U形的伏爾塔瓦河分隔成兩部分: 一邊是位於北邊山丘上的城堡區;另一邊 是在河套中央被河流包圍的舊城區。因 為小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未遭任何破 壞,所以至今這裡依然保留著中世紀風貌 的古城和恢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堡。 克魯姆洛夫在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如此,各級附庸不僅獲得土地收益,還是受封土地上的統治者。中世紀歐洲的權力是被帝王、教會和貴族騎士分享的。其中教會和貴族騎士的權力最為廣泛和實際,而皇帝和國王的權力是比較虛的。東方的君主讓臣下去死,臣下必須去死,還要謝主隆恩。歐洲的君主絕對做不到這一點,要附庸出軍役超過40天還要商量,徵點稅也要商量。中世紀歐洲的君主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君主與臣下是契約關係,而不是支配與順從的關係。
  • 看了中世紀的城堡,才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其實,假如我們有幸乘坐時光機重回中世紀的歐洲,去看一看原汁原味的中世紀古堡,就會發現,歷史上真實的城堡生活,並非人們如今想像的那般田園牧歌、歲月靜好。11世紀以前,城堡大多是木質結構的建築,後來改用石頭。石頭壘成的城堡,既陰暗又潮溼,光禿禿的牆壁裡一年四季透著寒氣。而房間的地上鋪著的,也絕不是地毯,大多數時候不過是一些稻草。陰暗的城堡使稻草發出腐爛的臭味,家畜的糞便更為室內空氣增添了一層別樣的韻味。城堡內的物質生活也並不富足。你以為騎士貴族們吃的都是些珍饈美味嗎?
  • 歐洲中世紀城堡真的如童話浪漫嗎?內部骯髒超乎你的想像
    我們一提到中世紀,腦海中就會閃現出幾個關鍵詞,比如城堡、王子、公主、國王、騎士、莊園等等。那些美輪美奐的城堡,掩映在山林之間的奇妙仙境,是燈火如晝的歌舞場,上演著一幕幕王子和公主的愛情童話。不過,這樣的城堡只存在於影視劇和迪士尼樂園中,真實居住在中世紀城堡中的貴族,可完全沒我們想像中那麼舒服。
  • 穿越中世紀 徜徉歐洲五大度假城堡/圖
    此情此景如此真切,您可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衝動,不要向城堡下的人潑油哦!近日,英國廣播公司援引旅行雜誌《孤獨星球》的文章,帶我們穿越中世紀,盤點歐洲五大度假城堡。  英格蘭:赫利菲爾德皮城堡——恬淡宜人的假日情調  您想體驗在中世紀城堡生活的樂趣嗎?英格蘭的赫利菲爾德皮城堡(Hellifield Peel Castle)將是您的不二選擇。
  • 中世紀歐洲城堡一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歐洲城堡素以神秘輝煌著稱,許多古堡的主人不是國王、貴族就是大臣、寵妃,每一座都有關於他們的古老傳說。然而千年時光,曾經的喧囂早已沉寂,他們的主人亦已化為枯骨。現在,這些城堡有的幾經倒賣,有的作為景點供人遊覽,有的成為國家財產,那麼關於這些城堡又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呢?
  • 權力的遊戲,歐洲中世紀城堡衰落之謎
    城堡,是中世紀歐洲的標誌性建築,他們是騎士們的主戰場,也是貴族們的名利場。從中世紀早期開始,城堡開始大規模出現在歐洲的土地上,此時的城堡是標準的軍事建築,一切以僅是防禦為重。大約從13世紀中晚期開始,雖然仍有少量城堡為軍事目的而建造,但建造得越來越多的是具有較好居住功能的「城堡」,建造者更多考慮的是方便生活和炫耀身份,而不是提升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