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2020-12-10 左都御史

清代的巡撫與侍郎哪個級別更高?或許很多讀者都認為他們都是正二品,屬於同一層級,無非就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實際上,從清代的官制角度來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先來理清侍郎與巡撫的品級問題

清代六部的官制沿襲明代,侍郎具體是指中央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堂官,位居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之分。但清代在中央實行的是滿漢雙軌制,因此,各部的侍郎不僅有左、右之分,還有滿、漢之分,也就說一個部共有四位侍郎。

雍正以前,六部尚書的品級為正二品,侍郎為從二品。雍正八年以後形成定製,六部尚書俱為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清代的侍郎都是正二品,這要放在具體的年代而論。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文官有一套極為嚴格的晉升標準,不是隨意性的。按例,只有內閣學士、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通政使,才是六部侍郎的晉升人選,其他職務不是不行,但一般情況下不多見。

巡撫也並非是大家熟知的正二品官,原品和布政使一樣,屬於從二品。但巡撫例有兼銜,只不過在雍正以前,兼銜沒有統一的標準。

雍正元年以後規定:凡由侍郎授巡撫者,定為兼兵部右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使銜;由學士、副都御使及卿員、布政使等官授升巡撫者,俱加右副都御使銜。如此前者為正二品,而後者為從二品。

乾隆十四年又規定:巡撫除由侍郎授予外,餘俱加右都御史銜,其是否加兵部侍郎銜,應由吏部請旨酌定。但乾隆以後,巡撫兼兵部侍郎銜基本是常態,因此我們基本可以認定,乾隆以後的巡撫皆為正二品,與六部侍郎同。

單純地比較品級沒有多大的意義,應該從更深層次來分析它們兩者的不同。

侍郎名義上也是一部的長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他比尚書的地位要低很多。上面提到,清代實行的滿漢雙軌制,因此一部就有六個長官。而真正掌握大權的只有滿尚書,就是漢尚書也基本上等同於擺設。侍郎雖是堂官,卻是尚書的副職,沒有多大的發言權。

侍郎雖然權力十分有限,但卻是京官晉升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從清代的大學士的簡歷來看,他們在升任大學士之前,基本都擔任過侍郎。比如康熙朝的陳廷敬,在升任吏部尚書之前,就在戶部侍郎的位置上幹了很多年。

再如和珅,他也是在戶部侍郎任上進入軍機處並升任大學士的。可以說,要想成為一品大員,侍郎這個位置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自從軍機處成立以後,也有明文規定,軍機大臣必在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任。

按照清代的官制,雖然三品以上的才能稱為大臣,實際上只有到了侍郎這個級別才是真正的朝廷大員,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中才有發言權。此外,根據朝廷的諡法制度,大臣去世後例有賜諡,官員要想獲得諡號,就必須上侍郎以上方可給諡。

說完了侍郎,再來看一看巡撫。巡撫與侍郎品級相同,但其職責卻遠遠高於侍郎。清代的巡撫為封疆大吏,總攬地方行政,在不設總督的省份,如山西、山東等省,巡撫更是位高權重,無所不管。

巡撫和侍郎的本質性差別很大,巡撫的事務性更強,必須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不僅要熟悉錢糧刑名等繁重的行政事務,還要具備軍事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邊遠的省份。

朝廷對巡撫的選任向來十分注重,吏部只有建議權而無任免權,各省的巡撫都是皇帝欽點,經過當面考核後,才能外任。從清代眾多的巡撫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有在地方任職的經歷,從中央空降的例子並不多見,即便有也是旗人較為常見。

雖然說朝廷任命巡撫看重地方任職經歷,但這並不說明巡撫都是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升上來的。實際上,從七品知縣升任巡撫的還是鳳毛麟角,像于成龍那樣的只是特例。

大多數情況下,擔任巡撫之人都要在京為官的經歷,一般都是在翰林院擔任過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然後外放鄉試考官,知府,道員等職,最終以按察使、布政使升任巡撫的。

這樣的例子就很多了,像乾隆著名的大臣劉墉,他在翰林院任職,後調任知府,升任巡撫。還有尹繼善,也是在翰林院任職,後調任為江蘇巡撫,官至兩江總督、大學士。

其實,巡撫必須有在京為官的經歷也不難理解,一來是京官和地方官的格局不同,對政局的把握更為準確;二來在京為官,皇帝更了解其人的品行才能,容易做到知人善任。

到了晚清時期,巡撫的任命形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崛起,以戰功而被保舉為巡撫的數不勝數,向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皆屬此例,這種情況就不多分析說明了。

相關焦點

  • 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清代的巡撫與侍郎哪個級別更高?或許很多讀者都認為他們都是正二品,屬於同一層級,無非就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實際上,從清代的官制角度來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先來理清侍郎與巡撫的品級問題清代六部的官制沿襲明代,侍郎具體是指中央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堂官,位居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之分。但清代在中央實行的是滿漢雙軌制,因此,各部的侍郎不僅有左、右之分,還有滿、漢之分,也就說一個部共有四位侍郎。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2、雖然從管轄範圍和官階品級來看,「總督」都要高於「巡撫」,但兩者均為中央直屬官員,直接向皇帝負責。所以,兩者之間並無具體的隸屬關係,更非上下級關係,反倒是能夠相互監督、相互制約。
  • 總督、提督、巡撫,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至於巡撫這一官職,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的大小事務,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所以,對於清朝的總督、提督、巡撫,在職務上存在交集,也有各自需要側重的地方。那麼,問題來了,在清朝時期,總督、提督、巡撫,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兩江總督在南京,江蘇巡撫在蘇州,總督和巡撫哪個大?
    在清朝這一歷史階段,總督和巡撫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官職了。其中,就兩江總督來說,根據史料記載,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後,兩江總督的駐地位於南京城正中。而江蘇巡撫(巡撫衙門駐蘇州),下轄蘇州府、江寧府(今南京)等建制。由此,對於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這兩個官職的駐地都設立在今江蘇省內。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清朝時期的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誰的官職更大呢?一首先,對於清朝時期的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在官職品級上存在明顯的區別。
  • 清朝官員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個特殊品級,即超超品。而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還有被賜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額附(駙馬)的級別都是超品,高於正一品,屬於榮譽頭銜,俸祿較高。還有一類,即不入流,是從九品以下的官府僱傭人員。所以,全部算起來的話,共有二十一級。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談談清代的總督與巡撫
    除了「學臺」之外,這些都是總督或巡撫的屬官。清代的總督、巡撫與明代不同,不再是因事而設的臨時性質,而逐漸成為固定的職務,成為代表中央節制「三司」的「封疆大員」。總督轄區大小不一,少者一省,如四川總督,多者三省,如兩江和陝甘總督(這是指康照以後的情況,清初有總督五省的,如洪承疇)。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正二品(若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總督一般均加銜,管轄一到兩省,掌管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乾隆時期,全國設有八大總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另有漕運、河道(東河、南河)總督三人,光緒年間,又設立東三省總督。
  • 清朝官員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個特殊品級,即超超品。而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還有被賜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額附(駙馬)的級別都是超品,高於正一品,屬於榮譽頭銜,俸祿較高。還有一類,即不入流,是從九品以下的官府僱傭人員。所以,全部算起來的話,共有二十一級。
  • 清代的總督與巡撫到底有什麼區別?
    也就是由總督和巡撫共同構成了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核心。然而,總督與巡撫雖然職能非常相近,但又有哪些區別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探尋一番。 首先,我們從級別上來看,總督一般是正二品,但巡撫卻一般是從二品。當然,總督和巡撫都還有另加銜,但一般情況下,即使是有另加銜,也是總督經常另加「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而巡撫呢?卻是經常另加「侍郎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參知政事】唐貞觀十三年(639),以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其後,非三省長官而加此銜者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置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事。元豐改制時廢,南宋恢復。遼中書省置,西夏亦置。金尚書省置,與左、右丞合稱為執政官。
  • 清朝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都是什麼官?哪些官算封疆大吏
    巡撫:巡撫的品級是從二品,不過,清代巡撫往往會加侍郎銜(比如湖南巡撫加戶部侍郎銜。加銜只是提高地位,並不掌握該頭銜的職權),若是如此,則是正二品官職,行政級別是不折不扣的省部級。巡撫主要負責一省軍政,相當於今天的省長兼軍區政委。有人說,巡撫相當於省長兼軍區司令員,這是不準確的。
  • 清朝的總督、提督、巡撫,誰的權力大?
    那麼,問題來了,在清朝這一歷史階段,總督、提督、巡撫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誰的權力更大、地位更高?首先,對總督、提督、巡撫三者的關係來說,一般是總督>巡撫>提督,也即總督一般可以監督巡撫,而巡撫又可以對提督進行節制。不過,對於清朝朝廷,通過官職品級的調整,促使總督、提督、巡撫三者之間不完全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讓三者互相制約和平衡,進而確保清朝皇帝可以掌握大權。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正二品(若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總督一般均加銜,管轄一到兩省,掌管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乾隆時期,全國設有八大總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另有漕運、河道(東河、南河)總督三人,光緒年間,又設立東三省總督。
  • 清代巡撫是個什麼官?是省長嗎?我來給你揭秘
    清代巡撫一般是二品文官 巡撫的來源 巡撫這一制度其他朝代都無,最初起源於明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命太子朱標巡撫陝西,這是巡撫之名的由來,但與後來的巡撫制度無關。明宣德五年(1430年)皇帝派遣六侍郎往各地督理稅糧,此為巡撫專設之始。其一開始為臨時性的差遣官,在明朝中後期逐步開始向常設的地方官轉化。
  • 總督和巡撫哪個權力更大
    即總督和巡撫,那麼總督與巡撫是什麼關係,總督和巡撫總要負責什麼呢? 一、總督的來歷與職責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時有管轄五省、七省者;總督級別較巡撫高,總督一般為從一品到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地方總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選。
  • 清朝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誰的實權、品級更高一些?
    更不用說其他的刑部、戶部、工部、兵部等尚書了,他們在權力方面,我覺得也是不如地方總督的。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刑部尚書,他的手中掌管著「公檢法司」四大權力,是整個朝廷律法之首。戶部尚書掌管著整個國家的錢糧,工部尚書掌管著朝廷內外的各大工程,兵部尚書手中沒有兵權,他們與現在的國防部長差不多,最多只有參謀的權力以及給軍隊運送糧草的後勤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