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尚書】
始於戰國,是掌管文書的官。後來權勢漸大,漢成帝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辦事。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機構,以尚書為各部長官。以後歷代相承。
2.【太守】
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
3.【參知政事】
唐貞觀十三年(639),以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其後,非三省長官而加此銜者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置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事。元豐改制時廢,南宋恢復。遼中書省置,西夏亦置。金尚書省置,與左、右丞合稱為執政官。元代行中書省亦設,為行省副長官。明初沿元制,洪武九年(1376)廢。
4.【軍機大臣】
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軍機處)的主管大臣。始稱」辦理軍機大臣」,後改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雅稱「樞臣」。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軍機大臣一般六七人。
5.【樞密使】
中國唐代後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職。五代時改由士人充任,後又逐漸被武臣掌握,形成樞密專掌軍事的局面。到了宋代,中書與樞密院對掌文武二柄,合稱二府或兩地。
6.【尹、令尹】
中國先秦官名。春秋戰國時,中原各國以尹為官名者不多,南方的楚,官名中帶尹者極多。百官中最高者為令尹,另有左尹、右尹,為位次於令尹的尊官。秦漢以後,亦有尹官,如漢時京兆尹、河南尹,均為京畿的地方長官。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地位相當於其他諸侯國的百官之首-相。
7.【太使】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監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8.【中書令】
是幫助皇帝在宮廷處理政務的官員,負責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責任重大。西漢年間,中書歸屬於內廷宦官機構,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檔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稱中書令。司馬遷曾以太史公的身份擔任中書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
9.【知府】
也稱太守,是州府最高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
10.【縣令】
一縣的地方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11.【縣丞】
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的官員。
12.【裡正】
鄉官,即一裡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裡正」
13.【裡胥】
管理鄉裡事務的公差。如《促織》 :「裡胥狡黠,假以科斂丁口。」
14.【主簿】
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小。
15.【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以後,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副長官。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和吏部的侍郎。
16.【侍中】
西漢時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侍中。
17.【郎中】
始置於戰國,職掌侍衛。秦漢設置,內充侍衛,外從作戰。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長官。隋唐以後,六部都設郎中,分掌部內各司政務。
18.【從事】
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19.【巡撫】
地方長官。明宣德五年(1430)始於各省專設,成為定員,名稱時相參錯。與總督同為地方最高長官。清代正式以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總攬一省軍事、吏治、刑獄等,地位略次於總督,仍屬平行,別稱「撫臺」「撫軍」,也叫「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