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2020-12-18 源董說教育

1.【尚書】

始於戰國,是掌管文書的官。後來權勢漸大,漢成帝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辦事。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機構以尚書為各部長官。以後歷代相承。

2.【太守】

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

3.【參知政事】

唐貞觀十三年(639),以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其後,非三省長官而加此銜者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置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事。元豐改制時廢,南宋恢復。遼中書省置,西夏亦置。金尚書省置,與左、右丞合稱為執政官。元代行中書省亦設,為行省副長官。明初沿元制,洪武九年(1376)廢

4.【軍機大臣】

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軍機處)的主管大臣。始稱」辦理軍機大臣」,後改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雅稱「樞臣」。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軍機大臣一般六七人。

5.【樞密使】

中國唐代後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職五代時改由士人充任,後又逐漸被武臣掌握,形成樞密專掌軍事的局面。到了宋代,中書與樞密院對掌文武二柄,合稱二府或兩地。

6.【尹、令尹】

中國先秦官名。春秋戰國時,中原各國以尹為官名者不多,南方的楚,官名中帶尹者極多。百官中最高者為令尹,另有左尹、右尹,為位次於令尹的尊官。秦漢以後,亦有尹官,如漢時京兆尹、河南尹,均為京畿的地方長官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地位相當於其他諸侯國的百官之首-相

7.【太使】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監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8.【中書令】

是幫助皇帝在宮廷處理政務的官員,負責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責任重大。西漢年間,中書歸屬於內廷宦官機構,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檔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稱中書令司馬遷曾以太史公的身份擔任中書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

9.【知府】

也稱太守,是州府最高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

10.【縣令】

一縣的地方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11.【縣丞】

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的官員。

12.【裡正】

鄉官,即一裡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裡正」

13.【裡胥】

管理鄉裡事務的公差。如《促織》 :「裡胥狡黠,假以科斂丁口。」

14.【主簿】

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小

15.【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以後,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副長官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和吏部的侍郎

16.【侍中】

西漢時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侍中

17.【郎中】

始置於戰國,職掌侍衛。秦漢設置,內充侍衛,外從作戰。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長官。隋唐以後,六部都設郎中,分掌部內各司政務

18.【從事】

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19.【巡撫】

地方長官。明宣德五年(1430)始於各省專設,成為定員,名稱時相參錯與總督同為地方最高長官。清代正式以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總攬一省軍事、吏治、刑獄等,地位略次於總督,仍屬平行,別稱「撫臺」「撫軍」,也叫「撫院」。

相關焦點

  • 古代最常見四十個官職,到底是多大的官?
    人們在閱讀古代傳記和文學作品中,經常會見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職位名稱,他們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負責開閉城門的小門候(實際就是現在的負責看大門的門衛),古代官位門類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下面根據有關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況,列舉20個官職,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當今的官職進行一下對照,這種對照只是一種參考。古代官職宰相: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丞相: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太尉: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一)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制。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厚實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清朝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中央以「內閣」為最高權力中樞,「內閣」下轄「吏、禮、戶、刑、兵、工」六部;地方上分「省、府、縣」三級,以總督和巡撫為省一級最高軍政長官。
  • 古代文化知識匯總(一):古代官制
    【常見官職】爵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如《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郭攸之、費禕是侍中,董允是侍郎。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巡撫和總督的權力劃分。今天,我們聊聊六部的侍郎與地方上的巡撫,認真的說,巡撫和侍郎屬於平級幹部。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清代的巡撫與侍郎哪個級別更高?或許很多讀者都認為他們都是正二品,屬於同一層級,無非就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實際上,從清代的官制角度來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但乾隆以後,巡撫兼兵部侍郎銜基本是常態,因此我們基本可以認定,乾隆以後的巡撫皆為正二品,與六部侍郎同。單純地比較品級沒有多大的意義,應該從更深層次來分析它們兩者的不同。侍郎名義上也是一部的長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他比尚書的地位要低很多。上面提到,清代實行的滿漢雙軌制,因此一部就有六個長官。
  • 都是封疆大吏,總督和巡撫哪個官職大?清朝究竟有幾大總督?
    在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中,我們總是能看到總督、巡撫這樣的官職名稱。那麼,總督和巡撫究竟哪個官職大?實際上,總督和巡撫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封疆大吏」。其中:「總督」在朝廷則為顯官、在地方則是一方軍政首腦,全稱是「總督某地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如: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負責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官階一般是正二品,但如果總督同時身兼兵部尚書則可官居從一品。
  • 古代的九品官到底有多大?細數明清官職十八個等級
    官員的品級是從魏晉開始的,曹魏的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當時是按照家世(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來品評。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做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中正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
  • 古代的八府巡按是多大的官?
    古代的八府巡按是多大的官?首先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能夠明確一點,首先八府巡按只是民間的一種俗稱。本身八府巡按不是正式官職的職稱,它真正的名字在官方記載上叫「監察御史」。如果把名字換做監察御史,當代人便能夠很好地理解它的分量。
  • 古代有個官職叫「鳥官」,到底是多大的官?答案讓人意想不到
    」洪深《趙閻王》第六幕:「狗官聽著,現在是民國,有王法的,你還要冤枉我麼?」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世人的眼中,「狗官」必定是一個不好的存在,甚至是令人唾罵的存在。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還真的有名為「狗官」的官職,並且還是受人尊敬的官職。
  • 解讀:古代的二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副國級!
    古代二品官又分正二品和從二品,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官品,分別是官制中九品十八級的第三級和第四級。正二品:【副國級】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榮譽稱號,相當於總工會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國務委員兼副部長】、內務府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中央警備團司令
  • 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歷代官職建置都不相同,其間因革損益,情況較為複雜。在這裡,不能全面敘述歷代官制的發展,只能大致談談幾個重要的問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荀子·王霸》篇說相是「百官之長」,所以《戰國策·齊策》說:「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楚國最高的長官稱為令尹,次於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國,官號和其他各國不同。秦代皇帝之下設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稟承皇帝意旨佐理國政;太尉掌全國軍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
  • 部堂、撫臺、藩臺、臬臺、道臺,這些都是什麼官?
    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撫臺、道臺、臬臺等稱呼,這些都是別稱,他們具體的官職名稱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部堂:是總督的別稱,正二品。依例加兵部尚書(從一品)、都察院右都御史,故部堂。總督是地方地位最高的官職,管轄一省或數省軍政事務,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中以直隸、兩江二總督權位較大。撫臺:巡撫的別稱,從二品。依例加兵部侍郎(正二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故稱撫臺、撫院、撫軍,也稱中丞(前身為御史臺,朱元璋時改為都察院,副都御使職位與御史中丞同,故名)。
  • 中國古代官職淺說,中央官制篇
    《荀子-王霸》把相稱為「百官之長」,楚國的最高長官被稱為令尹,僅次於令尹的武官稱為上柱國。每個國的官號稱謂各有不同,百花爭豔。秦朝的時候下設丞相(稟承皇帝意旨佐理國政)府、太尉(掌管全國軍事)府和御史大夫(皇帝的秘書長兼管 監察)寺,組成國家中樞機構。
  • 歷史上的九門提督和八府巡撫到底是多大的官,誰的權力更勝一籌?
    八府巡撫又是個啥?這裡要先搞清楚巡撫和巡按的區別。這兩個職位中,巡撫最先出現,朱元璋為了遷都問題,曾派太子朱標到陝西進行實地考察,於是朱標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任巡撫。但當時的巡撫並不是常設官職,只是朝廷為了處理一些地方上的緊急事務,派中央官員去代替皇帝進行協調處理,事情處理完了,臨時巡撫就撤銷了。
  • 古代「八府巡按」有多牛?放到現在,是多大官?和一種稱謂很相似
    古代「八府巡按」有多牛?放到現在,是多大官?和一種稱謂很相似如果是看過《九品芝麻官》的讀者們,一定忘記不了皇上封給包龍星的官職:「八府巡按」,這立刻成為包龍星的本錢,變成了他斷案最有力的支持武器,既然「八府巡按」這麼牛這麼有排場,那麼相當於如今的什麼官職呢?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古代百姓心中最好的官就是清官,最恨的官員就是貪官。而能夠為民請命的官員最後都獲得了民心,大多數都會有一個好下場。但是仔細去看我國古代時期的官員的分布系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組織架構。
  • 清朝的省級地方文官制度: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巡撫一般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某某地方、兼理糧餉、提督軍務之類。這些兼職是為了工作方便,客觀上極大地擴張了總督、巡撫的實權。總督一般是由中央各部的尚書、資深侍郎,或者是地方上資深巡撫來升任;巡撫一般由他省的布政使或者是中央各部的侍郎,或者是中央各寺資深的卿、內閣學士升任。總督上升空間不大,再往上升就只能入閣了。巡撫上升的空間是擔任尚書,或者晉升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