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 海鷗照相機飛向世界

2020-12-13 網易財經

文/周紅

文革期間的1968年,32歲的孫晶璋從上海照相機廠的技術科工藝大組的大組長被下放到了金工車間大件組當工人,加工大直徑的金屬零件。畢業於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的孫晶璋,19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實習,1963年由北京輕工業部研究院機械設備研究所調回上海照相機廠,親歷了上海照相機廠自58年正式成立以來主要產品的研試。後來他成了上海照相機總廠的總工程師。

上海照相機廠是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的前身。1963年,該廠生產的相機90%是上海牌4型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即方鏡箱照相機)。這也是中國第一款出口的相機,以德國羅萊弗萊克斯(Rolleiflex)雙反相機為原型,1963年底開始批量生產,1964年出口中東地區。

和新中國成立後籌建的其他工業部門一樣,照相機工業也承擔著突破、趕超的使命,關係一國光榮。從58年建廠並推出58-1型相機,到4型雙反相機出口,上海照相機廠僅用了六年時間。

NTER>
1968年,海鷗4A型(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供圖,海鷗相機歷代機型圖 >>)

飛出上海

1968年,上海牌照相機正式使用海鷗牌註冊商標,從此「海鷗」飛出上海,成為新中國照相機工業的標杆。這是為推動出口而做的改動。據孫老先生回憶,4型系列相機出口後,得到出口地一些反饋。原來按照國際有關規定,以地名「上海」作為商標不能在國際上註冊,相機說明書上的熊貓圖案亦不能用。因為多數照相機出口到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地區,熊貓的圖案在伊斯蘭教徒看來酷似豬。為避免造成誤解,熊貓圖案也被換下。

這時,上海輕工進出口公司提議採用其註冊的「海鷗」牌,海鷗與上海有關,又有「飛向世界」的含義。不過,這或許都是後來人們的美好附會。那時,叫「海鷗」的產品多得是:「海鷗」牌洗滌、化妝品……。

孫老後來才聽說,海鷗是被西方人看不起的海鳥,「又懶又饞,老是跟隨在輪船後面,搶吃船員倒在海裡的殘羹剩飯,後來才知道對海外宣傳並不十分有利。當時沒得選擇,要出口,必須得用輕工進出口公司指定的商標。」

「上海4型可以說把當初從事照相機事業的人們的精神傳給了我們……儘管已經生產了40多年,我手頭上的上海4型相機依然動作輕快、從裝膠捲、設快門、調焦、按快門、上膠捲、到最後去除膠捲都是暢通無阻。和其原型祿來相機一樣,動作安全簡便。即使是早期產品,做工也很結實,不愧為後來大為流行的海鷗系列相機的開頭。」日本相機收藏家陸田三郎在其著作《中國古典相機故事》中,對40多年前生產的4型照相機,仍不吝讚美之詞。

4型系列在國內有眾多模仿者,風靡一時。4型系列中,被仿造最多的是4B型,重慶寧江機械廠在1968年生產的峨嵋SF-1相機,丹東照相機廠於1974年至1980年生產的牡丹雙反相機系列,武漢照相機廠1973年生產的黃鶴相機等,都證明了4型系列流行之廣。

少數人的「玩具」

「那時候,上海300萬人口,玩相機的最多只有3000人。」和相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林家瑞告訴網易財經,五六十年代,能玩得起相機的是極少數人,即使玩也是「窮玩」。林師傅受父親影響,從小喜歡相機,退休後在上海最大的星光攝影器材城開了一家二手中古相機店。

當時,拍照還是項挺有「危險性」的昂貴愛好。「有很多人拍照後,自己衝自己洗,那時候人民群眾警惕性很高的,我自己衝洗相片,暗室裡開著紅燈,只要有紅光透出去,裡委幹部要報告派出所,派出所再來調查。」林師傅笑著回憶,在吳淞口端相機拍照,都會被懷疑成特務,而聚會討論拍照更是不敢想,「一活動就說是裴多菲俱樂部。」

膠捲也很貴。「膠片都是蘇聯匈牙利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拍電影剩下的零碎片頭,卷好了,1塊5毛錢一卷,匈牙利的片子5塊錢一卷,等於現在四五百元了吧。」林師傅擁有的第一個國產相機,就是上海牌58-1,當時他已參加工作,月薪74元,買得起80元的58-1。

在國內,雖然相機仍是奢侈品,不過4型的價格是工人一個多月工資,為更多人接受。「到4型出來以後,接著有4A型、4B型、4C型,特別是4B型出來之後,80塊錢一架,應該說相當便宜。我大學畢業的那幾年每月工資一直都是65塊6毛。整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根本就沒加工資。但是有些勞動力比較多的家庭也是能夠買得起。」孫晶璋說。

而到70年代初,「海鷗」牌照相機緊俏到需要通宵排隊才能買到。孫晶璋也曾受親戚朋友委託,裹一件大棉襖,晚上六七點鐘去排隊,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拿票買。

起步晚,而不落後於人

從無到有的的第一架58-1型相機,充滿了當時工匠的樸素和執著。它是由一群當時相機店的學徒和中央商場修鐘錶的手工業者,聚集到南京路四川路口惠羅公司六樓的一個小閣樓裡,參照著德國徠卡(Leica)3B型相機敲敲打打,摸索出來的。

負責製造的是一支雜牌軍:相機的金屬部分由技術人員仿萊卡製造,鏡頭由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設計,鏡頭加工委託給了上海吳良才眼鏡廠。

現已80歲的海鷗公司老員工孫雲清,當時跟著自己的鐘表師傅,見證了第一架上海相機的誕生。「相機做出來後,在中蘇友好大廈工業陳列館展示,外國人看到很驚奇,讓講解員拿出來看看,但我們只有一隻照相機,擺擺樣子的。」58-1和其後繼上海58-2成為中國照相機產業首批大量生產的高級相機。

而負責給58-1照相機畫設計圖紙,為大批量生產做準備,正是孫晶璋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的畢業實習作業。

「德國萊卡3B型號是1936年出來,我們是58年開始做,比他們晚了20多年。但是我們一起步就到這個水平了。這種照相機蘇聯也剛剛開始搞。他僅憑自己的力量也生產不出,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把德國的工廠、工程師搬回去,才開始的,大概1950年左右就有照相機出來。美國的照相機工業規模很小,我看他不是不能搞,可能是它的重點不在相機,而在汽車。比中國先進的還有日本,日本在二戰時已經有照相機了,而且有幾個照相機廠。除此之外,我們算是先進的了。當時,香港、臺灣根本差太遠了,我們起步得比較快。」孫晶璋回憶道。

同樣在六十年代初,中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生產135膠捲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國家。1964年上海照相機廠開始仿製日本美能達(Minolta)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當時模仿的是1962年問世的美能達SR-7型的結構和造型,但SR-7型的自動測光系統的元件當時國內都沒有,只能把這部分去掉,因此最後實現的性能大致相當於1958年推出的美能達SR-2。

通過了試製定型後的相機被命名為上海DF型,1966年開始批量生產後又改名為海鷗DF型,世人熟知的「海鷗單反」由此誕生。海鷗DF型單眼相機以及其各種改型連續生產了數十年,產量以十萬計,記錄了無數珍貴時刻,也成為了許多攝影人的啟蒙助手。

「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中國人也要有」

誕生於大躍進趕英超美年代的上海照相機廠,擺脫不了浮誇風的影響。文革中七十年代初的「東風」、「紅旗」相機更是嚴重脫離現實,只為滿足某些自我膨脹的要求而造。1968年底,上海照相機廠接到任務,仿照瑞典「哈蘇」500C(Hasserblad)照相機研製「東風」相機。孫晶璋介紹,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一款使用120膠捲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日本的勃浪尼卡(Bronica),瑪米亞(Mamiya)645等同類型照相機均尚在研製中。

同時,另一艱巨任務——仿製西德萊茨照相機廠生產的徠卡(Leica)M4照相機,(這在當時也屬於世界上最高級的35毫米照相機之一,和瑞典的哈蘇都是各自類型的頂級機),落在上海照相機二廠。1969年,正值國慶20周年,上海照相機二廠將仿製徠卡M4 的照相機稱為「紅旗」。這些據說都是喜歡攝影的江青的意思。

後來,江青又下達了新的「聖旨」:「哈蘇原型機的快門只有1/500秒,我們必須達到1/1000,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中國人也要有,也能有。我們既然能做1/500秒,為什麼不能做1/1000秒呢?」

現實是,當時的中國照相機工業總體技術水平還很落後,沒有高純度的光學玻璃,沒有合格的、精度較高的金屬材料,沒有高精密度的工具機設備,光憑一股熱情,怎麼能生產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呢?負責快門設計的孫晶璋內心質疑,可面對這一無理的要求,也只能用點小聰明矇混過關。他的辦法是,在1/1000秒時,快門的最大通光口徑從鏡頭的最大光圈f/2.8縮到F4,這時大於F4的幾檔就不能用,但最高1/1000秒的快門速度是達到了,用孫晶璋的話說,是總算「將江青糊弄過去了」。

進入九十年代,海鷗錯失了數位相機的發展機遇,受進口照相機的夾擊,走下坡路已是不可避免。孫晶璋指出了海鷗衰落的兩個原因,國企體制問題和基礎技術的薄弱。

「照相機是應用技術,要靠基礎技術支撐。如果沒有基礎技術支撐的話,就發展不起來。電子技術不行,材料技術不行,工具機技術不行,什麼都不行,那麼沒辦法,我們只能全靠引進,全都是日本過來。你能夠引進一個,你能夠引進兩個,但你不可能什麼都引進過來。」孫老感嘆。

而眼下的海鷗,不知何時才能再度展翅高飛。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不常見的海鷗4A103A雙反照相機!中國上海照相機廠生產
    今天介紹一款上海海鷗照相機廠生產的海鷗4A103A雙反照相機。海鷗4A103雙反很常見,但我相信4A103A雙反則應該屬於不大常見的一個型號了。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4A103A為編號前綴的海鷗雙反。根據莊克明老師《中國照相機》的介紹,「4A103是上海照相機廠1982年生產。該機是在海鷗4A-1型相機基礎上增加了閃光燈熱靴,鏡頭改為三片三組柯克式。後期生產英文商標機型、底蓋鎖亦改為塑料壓圈」,而海鷗4A-1的生產時間則要追溯到1968年底了。
  • 中國湖北武漢照相機廠製造的友誼SF-I型雙反照相機!
    有段時間沒介紹雙反照相機了,所以今天就介紹一款湖北武漢照相機廠製造的友誼SF-I型雙反照相機吧。按照莊克明《中國照相機》一書的介紹,友誼雙反是由武漢照相機廠(現在好像已經不在了)在1975年研製生產,1982年通過當時的機械工業部儀器儀表總局組織的產品鑑定,正式投產的產品。
  • 採用了金屬快門的海鷗DF-100單眼相機!上海海鷗相機廠生產
    今天向各位介紹一款國產的單反照相機,上海海鷗相機廠在1997(一說是1996年)年推出的海鷗DF-100相機。我之所以買下這臺相機,是因為該機是在海鷗系列單眼相機中,為數不多的採用了金屬縱走快門的相機。
  • 香港製造的Halina Viceroy雙反照相機!
    今天介紹的這款Viceroy,是香港的Halina公司在1960年前後生產的一款雙反照相機。想必各位都知道:所謂的「雙反」相機,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式相機。這種系統包含兩套聯動調焦的焦距相同的鏡頭。上方鏡頭通常無法調節光圈,只做取景之用;下方鏡頭則帶有光圈快門調節裝置,用於實際的拍照。
  • 海鷗成群結隊來到泰國過冬,遊客紛紛駐足打卡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22日,泰國北欖府,遊客參觀飛來當地越冬的海鷗群。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之間,來自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的海鷗會飛向泰國越南等較為溫暖的地方越冬,以避免冬季嚴寒。泰國北欖府,遊客參觀飛來當地越冬的海鷗群。
  • 新華社圖片中心與海鷗相機籤署年度戰略合作協議
    人民網北京4月17日電 (記者張希)今日,新華社圖片中心與上海海鷗數位照相機有限公司籤署年度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海鷗向新華社圖片中心贈予「全家福系列數位相機」的永久使用權。     新華社圖片中心與上海海鷗數位照相機有限公司今日籤署年度戰略合作協議,2015年雙方將開展「分享攝影的美好瞬間——國家企事業單位系列攝影講座」、「時尚海鷗,點燃青春——海鷗校園行」,「海鷗——北京國際攝影周年度頒獎儀式」等系列活動。
  • 向初涉膠片攝影愛好者推薦一款相機:鳳凰205旁軸照相機!
    不過該機實際上是在1983年6月由海鷗205改名而來的,按照莊克明老師《中國照相機》書中的介紹。該機當時的售價為215元。1965年,國家根據當時的戰備形勢對中國的工業布局作了一、二、三線戰略部署,決定在華東地區組建一個綜合性的光學儀器總廠生產「軍工動員產品」。
  • 海鷗手錶崛起之路:九成以上產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新華社天津8月21日電(記者張濤)曾沉寂多時的海鷗集團,近年相繼攻克了並稱世界手錶「三大經典」的陀飛輪表、問表、月相萬年曆錶三大腕錶領域最先進技術,研發並批量生產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雙陀飛輪表」、「三問表」和「萬年曆錶」,開始走上了崛起之路。
  • 索尼照相機說明書—NEX照相機使用介紹【圖文】
    索尼公司是當前視聽影像、遊戲、手機電腦等領域的 龍頭 企業之一,在音樂、遊戲、手機、攝影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幾十年。我們在商場、數碼店經常看到索尼公司的產品,誇張的說,索尼公司的產品基本涵蓋了我們所有的娛樂領域,覆蓋了世界的各個地區。
  • 心靜海鷗知
    幾隻散步的海鷗鳴叫著從沙灘上飛起來,展開翅膀,滑翔幾下,又振動著翅膀,轉了幾個圈。女兒向海鷗招手,大喊道:「小海鷗,你們好!我來看你們了,你們想我了嗎?」海鷗並不怕女兒,反而在離女兒一竿子高的空中盤旋。
  • 龍梅子新歌《海鷗飛》首發,訴說歲月點滴
    我用一個人的旅行來紀念兩個人曾經的誓言,讓那些山盟海誓至少還有機會在這個世界上綻放。 愛不可得,是一種悲哀,而一個人把愛堅持下去,則是最悲哀。沒有質疑,沒有撕心裂肺,平靜的力量越發的讓這份執著有點毛骨悚然的感動。近年來越發大氣的龍梅子在每一首新歌裡都有著特別用心的一種突破,把每一首新歌都唱出了與以往截然不同而又順理成章的新意,越發的打動人。
  • 海鷗,你爽約了
    上午退潮時,大片大片的巖礁裸露,一隻只鷗鳥盤旋著、歡叫著,時而俯衝啄食著,時而一個忽哨飛上半空,閃電般飛向遠方,像一個個飄蕩在大海上的音符,奏響著「大海啊,故鄉」的旋律。 就像愛大海一樣,愛極了這些海鷗。
  • 照相機的200年消亡史
    攝影走向大眾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要追溯到 193 年前。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歐洲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增進了對感光物質和物影成像的理解。1826 年,從小對發明很感興趣的法國人尼埃普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日光蝕刻法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存世照片:《窗外風景》。
  • 「遺·運」中國首家照相機博物館,就藏在杭州拱墅的尋常巷陌裡
    高架橋下的尋常巷陌裡,一家民辦的高氏照相機博物館就居於此,不動聲色地藏著來自國內外的1400多臺古董相機。高氏照相機博物館是高氏家族祖孫三代人,歷經長達八十多年收藏積累的。是中國首家照相機博物館,創辦於1993年5月18日,已建館26年。高繼生,高氏照相機博物館館長。
  •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相機 海鷗DF-1使用記
    在1981年5月的《朝日照相機》上看到一篇比較有意思的文章:《在上海照相機總廠的中國35mm單眼相機海鷗DF-1使用記》。1980年初,隨著中日關係回暖,兩國寫真界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文化交流。這篇文章的作者後藤九應邀參觀了在松江剛剛建成不久的上海照相機總廠。以日本人的視角來記述當時中國的影像產業還是很有意思的,翻譯出來分享給大家。
  • 海鷗飛處彩雲飛
    作者:墨軒手機裡放著高勝美演唱的《彩雲伴海鷗》。「問一聲那海鷗,你飛來飛去有何求?問一聲那彩雲,你飄來飄去無煩憂,看看看潮來又又又潮往,那那那波濤滾滾永無休,讓彩雲伴海鷗,一起翩翩飛飛飛,飛向天盡頭......」。聽著聽著,不知不覺我進入了夢鄉。由於讀了多篇關於大欽島的文章,內容豐富新穎別致,彰顯了島嶼地理位置優越,她是個富饒美麗,環境優美的世外桃源。島主看到倍感欣慰,是誰用如此大手筆把我們這裡描繪的如此美好,想見見我本人。
  • 飛行63年,這家航空公司隨國門而開放,從東方飛向世界
    從東方飛向世界,以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及中國的政治經濟版圖,構建起東航新的航線網絡與市場版圖;以專業高效的團隊以及精準精緻精細的運行服務保障,服務於全球客戶的交流來往;以完善空中醫療救助體系與扶貧關愛為己任,傳遞出東航以人為本、服務社會的理念;以科技創新的智慧化出行方案以及數位化安全體系,打造出領先全球的智慧服務品牌——為躋身世界一流的航空企業之列,東航人從未停止探索與追尋的步伐。
  • 為什麼現在很少能看見海鷗了?大部分被餓死,海面上已很難見到
    審核-小文生活在沿海城市的夥伴,小時候總會在海邊見到時而飛向天空、時而漂遊在海面的海鷗。但是近幾年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海面上遊蕩的海鷗越來越少了,有時候甚至一隻都看不到。作為曾經我們最為常見的鳥類,海鷗難道已經走向滅絕了嗎?
  • 我的世界:如何在MC獲得被移除了5年的照相機?歡迎回歸,老朋友
    《我的世界》相機,從來就沒有在Minecraft中,正大光明的存在過。我的世界:如何在MC獲得被移除了5年的照相機?相機的歷史:相機在Minecraft歷史,是一個極度坎坷的歷史;0.1.0被加入MC,2012年擁有擁有了自己的ID456;0.2.0被移除了三腳架;0.7.0相機被廢棄;0.9.0相機被移除;0.14重新添加;0.16又一次被移除;直到beta 1.12.0.2,相機在一次被重新添加!時隔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