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煎餅的原料可以採用各種糧食,如麥子、玉米、高粱、穀子、地瓜乾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在1980年以前,嵐山的煎餅多以地瓜幹和玉米為原料,地瓜幹、高粱製成的煎餅色澤淺棕;玉米面、小米麵、穀子面製成的煎餅色澤淡黃;大米麵、麥子面作的煎餅則呈現白色。
磨製麵糊是把麥子、高粱、玉米、穀子、地瓜乾等原料淘洗、浸泡後磨成糊狀物,俗稱「煎餅糊子」。有些地方在磨製麵糊前,兌入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熟料」(即先行煮到八九成熟的部分原料),俗稱「對半子」。嵐山傳統是使用石磨來磨製麵糊,大磨用畜力來推,小磨用人力來推,現在則普遍採用機磨。
架設鏊子的過程可簡可繁。簡單的架設方法直接用三塊磚把鏊子撐起來就可;複雜的做法是用硬泥糊成一個爐灶,用風箱鼓風。鏊子架設好後即可生火。農村一般採用玉米秸或麥秸作為柴禾。生火與攤制煎餅往往是兩個人合作。鏊子燒熱後,就可以攤制煎餅或滾制煎餅了。
製作煎餅的方法可以分為「攤制」和「滾制」兩種。攤制」一般是用來製作質地比較好的煎餅,如小麥、小米等原料的煎餅。攤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雜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用舀勺將麵糊舀到鏊子上,用筢子沿著鏊子將麵糊攤一圈,如此將麵糊推開成薄餅。再用筢子反覆塗抹,以使麵糊分布均勻。煎餅很快就可烙熟,需要及時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煎餅的大小視鏊子而定,一般直徑在半米到80釐米之間。「滾制」一般是用來製作質地較差的煎餅,大部分是地瓜幹為原料的煎餅。將地瓜乾麵或玉米面的麵團,沿外圈把鏊子滾滿一層,烙熟就可揭下。這種製作方法製作的煎餅比較鬆散,不好控制煎餅厚度。
一張煎餅從鏊子上揭下後,往往放到旁邊的蓋墊上,然後一張張摞起來。剛從鏊子上揭下的煎餅很柔軟,可以摺疊成長方形,放到甕裡存放。晾涼後煎餅變得薄而脆,由於加熱過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餅可以在常溫下保存很長時間。
嵐山煎餅的特點是,酥、軟、脆、香,美味可口,便於親友饋贈、旅行攜帶,且保存時間長,因此嵐山本地沿海漁民出海打漁所帶乾糧多數都是煎餅。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麵粉裡也加上了雞蛋、牛奶等原料,使得煎餅的營養更加豐富,吃起來也更加美味。如今,「嵐山煎餅」的美名早已傳遍了四面八方,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地人,北至北京,南到上海甚至海南的遊客都紛紛來嵐山頭採購嵐山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