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看央視的《城市夢想》,從送奶工李根建、到鋼筋工袁晨、再到快遞小哥侯可長,感觸頗深。
四川籍送奶工李根建最大的夢想是將3歲的兒子留在北京上幼兒園、上小學;
河南籍90後鋼筋工袁晨最大的夢想是留在城市當個歌手,但父親的尿毒症正在壓垮這個家庭以及這個年輕人的夢想;
侯可長,來自山東農村的90後快遞小哥,母親乳腺癌,3歲的兒子得了疝氣,生活陷入窘境。
農民工不可或缺
農民工在大城市像一顆顆螺絲釘,正是他們讓城裡人享受著網際網路時代所帶來的的最便捷的服務。越發達的城市,城市分層越明顯:當你們拿著手機下單買水、買電器、買糧食的時候,將這些東西送到你們手裡的是農民工;當你們住進著南北通透的房子的時候,背後也有農民工的一份功勞。社會分工的擴大,農民工必然從事最低端的行業,但這些行業又不可或缺。
這是送奶工李根建的作息時間: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農民工的現狀——回不去也留不下來
大多數農民工活躍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建築工地上、交通運輸和郵政倉儲行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行業,其中製造業和建築業佔比最大。
2015年城市非私營單位分行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統計數據顯示,在19個行業中,製造業年平均工資為38948元,排第14名,建築業年平均工資為41710元,排第16位。工資低、工作強度大是農民工群體普遍的狀態。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到2015年,農民工群體的工資增速是呈下降態勢的。2015年農民工人均月收入為3072元,增長7.2%,增速回落2.6個百分點,在佔比最大的製造業和建築業,增速分別回落6.7%和4.4%。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而外出農民工的消費情況則顯示,農民工的月均生活消費支出佔收入比重在30.12%,而居住消費佔總消費比例達到了46.9%,幾乎是一半。
在普遍關注的農民工住房情況,2015年的數據顯示,
住單位宿舍的佔比28.7%;
住工棚的佔11.1%;
合租的佔18.1%;
獨立租房的佔18.9%;
住在經營場所的佔4.8%;
自購住房的只有1.3%。
可以說,大多數農民工在大城市的居住條件是最差的,買房的更是寥寥。
而農民工能否回鄉呢?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外出農民工增速持續走低,本地農民工增速正在擴大,但絕對比例仍然較小,人社部的抽樣數據顯示,外出打工佔比82.3%,本地農民工佔比17.5%。
從農民工的年齡結構來看,農民工群體正趨向老齡化,2015年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8.6歲,比2014年提高0.3歲。40歲以下農民工比例繼續下降,2015年的比重為55.2%,降低1.3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比重為17.9%,上升0.8%個百分點。
農民工老齡化的現象在建築行業表現最為明顯,2000年以前工地上大多數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而到了2013年以後,50歲以上建築農民工比重不斷上升。
農民工回鄉,目前主要的選擇仍然是種地,但《城市夢想》中這位河南鋼筋工袁晨,種地收入只有打工收入的十分之一。
青年農民工在負重前行,中老年農民工養老壓力不斷上升。
中老年農民工在外打工二三十年,既沒有社保,更無法在城市退休,新農合又是杯水車薪,壓力基本上都在二代農民工身上,但這些二代農民工們也擔憂,在有限的收入面前,子女入學贍養老人如何能夠兼顧。建築工地上60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掙錢貼補家用仍然非常重要,回鄉養老不敢想,真要停下來的那天基本上就是生病之時。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城市結構的改善,農民工群體不該被忽視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的農民工總量為2.77億人,在城市籤訂正式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僅佔比38%,參保的更是只有16.7%。這種情況,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也很難得到改善。大城市農民工需求量最大,但這些城市正在調整人口結構。
比如北京,在住房這一塊,對新北京人的傾斜力度的確在加大,但農民工幾乎無法享受到,門檻最低的公租房申請條件如下:
1、 穩定就業,且從事行業符合定位,與人口政策一致;
2、 在京無住房,沒有購房記錄,未享受過保障性住房;
3、 必須要有居住證,年齡不超過45周歲。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農民工仍然被「惦記」
城鎮化率目前超過了57.35%,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1.2%,中間的差距是16.15%,貢獻也來自於農民工。現在各地的房子都不便宜,農民工不願意就近買房子,進城的意願就很低,城鎮化的速度就未來一定會下降。目前就近就業的農民工數量的確在增加,但增速很慢,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16-20歲農民工數量有1400萬,但40-45歲的農民工有2700萬,前者留下來的意願很強,但後者不確定性越來越大,因為家庭的因素,要考慮的更多。
確保經濟增速,仍然要釋放最後的一點人口紅利,專家表示,如何將中年以上農民工留在城市,保住城市勞動力供給是最關鍵的環節。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戶籍是關鍵,這背後是給予農民工更好的待遇和保障,比如工作地社保、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