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孩子外出遊玩,自學了「到此一遊」,已是社會帶來的負面教育。一錯之後,如果再用網絡暴力來「教育」犯錯的孩子,不妨設想,孩子最終會學到什麼?
埃及神廟浮雕上驚現「丁×昊到此一遊」中文塗鴉,此事曝光後,引起公憤。有網友通過「人肉搜索」,將塗鴉中的「丁×昊」指向南京的一個孩子。5月26日,這名孩子及其父母,通過媒體表示:「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國關注此事的人們道歉!」孩子父親同時表示,希望大家寬容孩子,不要打擾孩子今後的學習和生活,給他一個寬鬆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不過事情並未因孩子父母的道歉而平息。被指丁曾就讀的南京遊府西街小學網站被黑,打開自動彈出「丁×昊到此一遊」。微博上許多網友則繼續「人肉」丁×昊的各種身份信息。
隨手塗鴉「到此一遊」的不良陋習,近年在國內屢受輿論批評,而今發現被這個孩子帶出國門,國人難免有「被丟臉」的感覺。人們批評汙損文物的醜行,有些言辭還比較激烈,既是出於本能的心理反應,另外也是希望通過輿論聚焦,對塗鴉的孩子進行教育,令其記住教訓並警示後來者。但少數人攻擊網站、人肉搜索等過激行為,有的已涉嫌違法,顯然不是正確的教育。
孩子塗鴉惹出這麼大的風波,背後的教育問題最值得關注。弄清楚這名孩子如何成為一個不文明的人,顯然比某些網友的謾罵更有意義。
丁×昊的父母難逃其責。他們也承認「孩子犯錯誤,主要責任在大人,是我們監護不到位,平時教育得不好」。但願他們的反思是真誠的。這對父母這樣解釋孩子的塗鴉舉動:「從小帶他到外面玩,常常看到類似的情況,但我們沒有想到告訴他」。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細節,父母帶孩子到處玩,常常看到「到此一遊」,沒有辨別力的孩子耳濡目染,終於將自己名字刻在了埃及神廟的浮雕上。國內景區常見的「到此一遊」,顯然是社會對孩子的無聲「教育」。但父母沒有告訴他塗鴉是不對的,則是家庭教育的疏漏,他們本應使孩子免受社會不良行為的誤導。
現在,確實需要對這個孩子進行再教育,但有些網友想要用網絡暴力甚至以涉嫌違法的方式給孩子一個「教訓」,則更加背離教育的初衷。
當事者已經露面,可以去追問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但如果繼續挖掘、傳播孩子的身份信息,對公共討論並無益處,反而會讓這堂「公共教育課」變味。若教育者自身不能恪守邊界,又怎能教育孩子,在公共空間不逾越邊界?
孩子外出遊玩,自學到了「到此一遊」,已經是社會帶來的負面教育。一錯之後,如果再用網絡暴力來「教育」犯了錯的孩子,不妨設想,孩子最終會學到什麼?用文明的方式去傳播文明,方會育化更多的文明,而大人如果文明,孩子就可能不會野蠻。
□新京報評論員 程仕才
相關報導見A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