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TCFA)發表「2014臺灣連鎖店年鑑」,理事長、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表示,根據統計,去年臺灣地區連鎖總部家數突破2000大關,達2264家、年增17%;連鎖總店數更達98399店、年增9.2%,突破10萬店大關不會太久。
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4月24日舉行會員大會,高志尚在會上表示,臺灣連鎖總部家數及總店鋪數都穩定增長,其中,餐飲業與生活服務業等連鎖品牌與店數是增加最多的行業,市場動能旺盛。
但高志尚也說,經過這次調查發現,臺灣連鎖總部旗下平均店數規模略為縮減,1家總部平均管理43.5店,比2012年的46.6店、2011年的51店都來得少。
連鎖總部平均店數減
他表示,這是因為去年整體財經局勢、成本波動、消費模式變動等塬因,讓各家公司在營運上都做出調整,不管是淘汰不良店面或重調店面位置來因應,相對也提高了競爭力。
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副理事長、阿瘦皮鞋董事長羅榮嶽也表示,平均店數的減少,代表產業一定要更加勇於創新,「以前說360行,現在新出來的業態、業種越來越多。」
網路、國際化侵蝕業績
羅榮嶽更說,跨業跨類經營的狀況更是稀鬆平常,越多元化、大店格、虛實整合都是未來可以預見的態勢,行業與行業的分際線會越來越不明顯,大家都應做好準備。
對今年景氣反彈,羅榮嶽也說,從協會會員第1季的狀況來看,的確沒有出現像去年大幅滑落的狀況,整體市場也有成長,只是既有品牌與通路還是有小幅衰退。
他認為主因有二,「首先當然是網路化,若實體通路業者沒有試圖往這方向發展,業績就一定會被侵蝕到。」
另一個原因則是國際化,羅榮嶽說,以前競爭者較少,但現在很多國際大品牌都進入臺灣市場,大規模、大店格的投入,可能一家店都有百貨公司的面積規模,因此有些業者近3年業績滑落幅度很大。
羅榮嶽說:「在這兩方面,臺灣業者都必須要自我提升,在質感、做工、功能或是價格等方面都要加強。」
而在服貿協議籤訂後,對連鎖加盟業產生什麼樣的衝擊,羅榮嶽說,以服務業要國際化的立場來看,與世界各國籤訂類似協議是很重要的,不論是從批貨、關稅的角度來看,都一定要完成。
「現在爭執只是過程中透明度問題,及讓受衝擊產業傷害降到最低,是民間與政府要共同努力的。」對大陸相關產業可能來臺,羅榮嶽說,「要擔心的話,5年前就有了。」
(蘋果日報 林海)
超商飽和轉型 全家董座:變更大、賣更多
臺灣連鎖超商總量破萬家,發展近飽和,必須另謀出路。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提出三帖解藥,認為臺灣超商下個十年的發展關鍵,須朝複合店、自有品牌和數位服務三管齊下,找到新出路。
潘進丁日前赴臺大管理學院演講時表示,臺灣超商已突破一萬店大關,分布密度為全球最高,顯示超商業態的生命周期達到三十年來的最高峰。他說,下一個十年,超商必須轉型才能生存。
超商市場有沒有飽和?數據會說話。觀察超商總店家數,二○○四年起,只花兩年總店家數即增加一千店,但二○○六年後,卻花了七年才再增加一千店,顯示臺灣超商已放緩展店腳步。
超商不只有本身市場大餅必須突破,還得跟不同市場競爭。去年經濟部統計資料指出,商業零售業中的四大巨頭:百貨、超商、量販和超市間的產值差距正在縮小,百貨和超商間的產值已縮小至一百億元,顯示彼此的顧客有重疊現象。
潘進丁直言,百貨、超商、量販跟超市四大領域間的「那道牆」已愈來愈矮,彼此的客群會跨來跨去,各零售業間已從分眾經營,轉為分食同一塊市場了。
潘進丁提出超商下個十年發展的「三帖解藥」:第一是「小型店大型化」,即超商將改走複合式店面,跟藥妝、超市或者速食店結合,產生加乘效果,「你把客人送給我,我把客人送給你」,美國、日本等超商早已如此發展。
其次是發展「自有品牌」,潘進丁認為通路和品牌商必須思考「有錢大家賺」,由品牌商轉為代工廠,幫超商的自有品牌生產商品;前者賺製造財、後者賺銷售財,創造雙贏。
超商「數位服務」更是打破實體局限的關鍵,以全家「小小店長」網路影片行銷為例,兩周內達兩百七十萬人次點閱,讓潘進丁相當驚訝,也認為新媒體將是未來行銷主力工具。
他說,超商必須在網路開闢新服務,和實體店鋪能相輔相成,才能抓住未來的消費需求。
(聯合報 陳景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