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介紹的是加拿大最大的華人聚集地,溫哥華唐人街。自打1979年加拿大政府開放了移民政策以來,溫哥華就吸引了大批喜歡溫暖氣候的中國移民來此居住。曾經有人統計過,在溫哥華每5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華人,然而最早來到溫哥華的華人,其實並不是為了這裡溫暖的氣候,優美的景致,在這片以楓葉為標誌的和平土地上,中國人的故事竟是從地獄開始的。
1859年美國建成了橫貫東西的太平洋鐵路之後,溫哥華所在的bc省政府和加拿大政府進行了一次談判,如果政府不修建一條同樣的大鐵路,這bc省就要投奔美國政府的懷抱去了。迫於這種政治壓力,1881年加拿大總理決定效仿美國建一條連接東西的大鐵路,然而要修建鐵路的地方是無人區,地勢險峻,海拔幾千英尺,沒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修路。但是華人卻願意,當時在加拿大謀生的華人做著白人不願意做的苦活累活,即使只有一半甚至1/3的薪水,華人都願意去做。為了修鐵路,一批又一批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的華工是漂洋過海來到了溫哥華,因為人地生疏,為了謀生,人們就住在一起相互取暖。
由於盛唐時期和海外的交流比較頻繁,所以外國人就習慣的管華人叫做唐人,華人聚集的那幾條街區也就被叫做了唐人街。華工們在這裡開店鋪做買賣,現在的溫哥華唐人街,你還可以看到當時開的茶館、飯館、洗衣房等等。可以說唐人街是當時修建鐵路的華工的聚集地。這修建鐵路的過程是十分的艱險,活下來的人通常不到1/3。然而在鐵路建成之後,華人對國家作出的貢獻並沒有得到加拿大政府應有的尊重和禮遇。相反,因為大批華人的湧入,使得白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害,華人受到了種族主義者的排擠和歧視。
1923年,加拿大政府頒布了全面禁止中國人入境的排華法案。在當時甚至連中國人這樣的詞本身就是一種輕蔑的稱呼。在排華陰影籠罩下,唐人街既是堡壘,也是避難所和收容所。因為排擠中國人在很長時間內,加拿大政府是不允許華人從事高等職業的。儘管如此,二戰期間,加拿大的華人又發揚了中國人以德報怨的美德,不計前嫌,為了支持政府,他們在華人街各個的商鋪眾籌了數以百萬計的款項,甚至為了這個國家當兵參戰付出了生命。二戰結束之後,通過當地華人的不懈努力和國際輿論的壓力,在1947年加拿大政府被迫廢除了排華法案。
中國人的奉獻精神使主流社會開始反思當年的種族歧視了,加拿大政府也在極力彌補當年的過失。在溫哥華唐人街,你可以看到這座華人仙橋紀念碑,它是由溫哥華市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於2003年合資修建的,紀念碑的形狀是一個中國的中字,前後可有家華豐功光昭日月,先賢偉業志壯山河。修築鐵路的華工和華裔軍人的塑像,樹立在了紀念碑的左右,目的是為了紀念百年前的華裔新僑為加拿大的繁榮作出的卓越貢獻。築路華工和保衛國家的戰士一起建造並守護了美麗的國家,值得後人緬懷和尊重。
前面說到二戰時唐人街眾籌了百萬款項,那麼這個錢是哪來的呢?這就是團結的力量了。唐人街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加上早期的移民都是廣東附近的華人,他們充滿了正能量,積極向上、樂觀勇敢,口頭禪就是耳熟能詳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了,所謂吉人自有天相,別想那麼多了,憑藉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沒有被苦難打倒,反而把異鄉當作中國,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逢年過節都會熱熱鬧鬧的放鞭炮、耍獅子、舞龍燈,表演中國功夫,這種極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好奇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他們看到中國人舞獅子覺得很新鮮,品嘗了中國菜後覺得中國菜很好吃,看了中國的字畫後又覺得充滿了異域風情。漸漸的唐人街成為了一種代表中國文化的傳統街區。很多外國人來到這兒消費,好客的華人都不亦樂乎。既然本地人喜歡看,平時也耍獅子舞龍燈,久而久之這裡的唐人街規模是越來越大,盛極一時。
儘管日子越過越好了,但在唐人街的華人們並沒有忘記祖國,在1979年腰包鼓起來的大陸華僑,打算在唐人街的空地上修建一座原汁原味的蘇州園林,可是卻遭到了臺灣華僑的反對,憑什麼聽你們的了?我們還想見媽祖娘娘廟裡,這讓園林設計者賽明斯先生發了個難,經過一番走訪,賽明斯發現,無論大陸還是臺灣地區的華人都很尊重孫中山,於是提議把這座蘇州園林命名為中山公園。如果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能夠出面支持,那麼這個項目一定會獲得多數人的認可,而且能夠促進公園的籌款進一步落實。
於是他就託認識宋慶齡的馬海德回國去求字,結果一個月後從報紙上看到了宋慶齡去世的消息,本以為這計劃泡湯了,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馬海德卻帶回了宋慶齡的題字。原來在宋慶齡去世的前幾天,他突然請馬海德到家裡,將已經寫好的手絹交到了他的手上,很快有了宋慶齡的親筆題字,臺灣華僑就不再反對塞明斯的計劃了,甚至還主動幫著籌集資金,最終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之下,成功地建造了這座中山公園。在公園的入口處放置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作為明朝樣式的中國傳統庭院,是處處瀰漫著古典花園韻味兒,在亭臺樓閣、歲寒三友、松竹梅和水池小溪當中,身處異鄉卻能夠觀賞到蘇州之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奇妙。
除了中山公園、唐人街中華門的牌樓,也是唐人街的標誌之一,色彩用的都是中國園林中用得最多的顏色,他畫龍點睛般地把中國傳統古典的韻味散發出來,只可惜最古老的中華門在2001年的時候,因為年久失修而破落了。後來又有人捐建了一座新的牌樓,至於新牌樓什麼樣,親自去看一看。雖然沒有舊式的牌樓精緻好看,但是依舊能勾起人們許多的思鄉之情。
不過近些年溫哥華唐人街失去了往日的繁榮景象,裡面建築是破舊狹窄,公共基礎設施落後,新一代移民大多數都搬走了,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隨著租金價格的飆升,小商鋪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古老的溫哥華唐人街日漸沒落,但卻意味著中國整體移民層次的提高和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已經強勢崛起,強大到不需要依附別人,也有自信融入對方的社會,可以拿到和白人同等的佣金,在對方的社會紮下根來。這樣也是早期的開拓者們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嗎?
作為加拿大最大的溫哥華唐人街去過的人,有人說它美,有人說它醜,有人說它明媚,也有人說它陰暗。其實每個人說的都是實話,可每個人說的又都不那麼確切,了解了他的歷史,方能還原一個更趨於真實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