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5月17日電 通訊:奈良唐招提寺——中日文明交流史上的濃墨重彩
新華社記者楊汀 姜俏梅 沈紅輝
草如碧絲,桑低綠枝。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又迎來新的一天。
「天暖和起來了,參觀者會越來越多,得好好打掃一下。」唐招提寺第88代住持西山明彥指著兩旁草地和青苔上的落葉說。
唐招提寺由唐代高僧鑑真創建。鑑真東渡日本,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是中日文明交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認為是中日文明交流中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事件。
「可以說,鑑真帶來了中國唐代的高水平文明,在其影響下,日本文明水平大幅提升。」西山明彥說。
新綠叢生的季節裡,鑑真墓院落裡松柏成蔭,青苔蒼翠。西山明彥對記者說,鑑真墓原本只有墓塔,八角墓園和墓前的長明石燈籠都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以後,在1980年到1981年間兩國共同修建的。「墓園的青石是從中國運來,參照中國墓的習俗,建成八角形。」
開山堂裡收藏著鑑真的坐像。堂院前一方石碑上,有日本著名文學家松尾芭蕉題寫的俳句。1980年和2010年,鑑真像曾兩度回揚州故鄉「省親」。「我們每年都到鑑真故鄉揚州的大明寺去交流,對方也經常過來。」
西山明彥說:「日本通過與中國的文化交流,獲得了很多新文化。我認為,日本和中國,以及日中文化交流今後要扮演的角色,是再回顧文明傳播軌跡的同時,致力於推動亞洲和平發展,可以歸納為『協』『和』二字,即『協調』『和平』。」
前日本文化廳長官近藤誠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起鑑真東渡與空海等日本遣唐僧、遣唐使,話語間充滿情感。「很多日本人希望去看看西安,看看青龍寺等日中文明交流的古蹟。日中文明交流的歷史比鑑真東渡和遣唐使還要悠久,是亞洲文明交流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近藤誠一說:「亞洲文明有共通性,也有獨特性,期待亞洲文明對話在尊重各自獨特性的同時,對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的共通性加以重視。」
近藤誠一認為,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文化交流的重大意義在於,各國通過文化來認識彼此的共通點和差異,這不僅是求同存異,還會就共通點再進一步深挖,以及從差異中互相學習。這一點在中日韓三國的交流中非常明顯。
近藤誠一說,亞洲文明的特質之一是亞洲對自然的思考方式,應該進一步發揮這種思維方式的優勢,貢獻於人類文明發展。當前,在環境等方面,亞洲道法自然的思維尤其重要。「亞洲應該懷著這種意識去與世界交流,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點擊查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