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新華社現場雲聯合渝中區融媒體中心開展了以「博物館裡的寶藏故事」為主題的「探秘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那些不可錯過的鎮館之寶」直播活動。
烏楊石闕、景雲碑、說唱俑、鹽場畫像磚、何朝宗制觀音像……直播中,多幅圖片與實時直播展示了館內經典文物,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傳世經典,了解巴渝文化。
點擊視頻回顧線上直播
01
走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聳立在中庭的
漢闕——烏楊石闕
砂巖 主闕通高5.4米 進深1.7米
2001-2002年忠縣烏楊鎮將軍村發掘出土
闕為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
具有表徵意義的樓觀建築
常左右成對
復原後的烏楊闕
為重簷廡殿頂雙子母石闕
自下而上由臺基、闕身、樓部
和頂蓋四大部分構成
具有頂蓋出簷寬、
闕體收分大、構造簡潔的特點
因而顯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
闕身及樓部雕刻有青龍、白虎、鳳鳥等
紋飾風格簡潔平實
02
走進「壯麗三峽」展廳
一塊石碑引人矚目——
東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石碑
出土於三峽庫區雲陽縣舊縣坪遺址
碑文記述了景雲的祖先
由楚國遷入漢中、廣漢等地
景云為官「政化如神」
深得人民愛戴等情形
反映了三峽地區的
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實
是目前三峽地區唯一出土的漢碑
具有極大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碑為淺灰色細砂巖,造型古樸
高239、寬93、厚21釐米
碑額正中雕刻婦人倚門像
左右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
碑側浮雕青龍、白虎
碑面打磨光滑
中間為隸書碑文
共13行367字
書法美、雕刻精、保存好
是漢碑中的精品
極具藝術價值
=
03
古人也會唱rap?
巴蜀地區的說唱俑
是漢代陶塑藝術中尤具「神韻」
造詣極高的一類陶藝形象
說唱俑形象即漢代的民間藝人「俳優」
多為矮胖身材的侏儒作諧戲表演
其表演有說有唱
有樂(鼓)有曲辭
已具古代戲曲藝術的諸多重要因素
同時對古代話本小說的興起
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04
東漢鹽場畫像磚,泥質灰陶,近方形
長46.5、寬39.8、高6.7釐米
成都羊子山東漢墓出土
磚面圖像反映的是
漢代巴蜀地區製作井鹽的場景
左下角是鹽井,井上搭有高架,架上裝置滑輪,纜繩上掛著汲滷用的吊桶,高架分為兩層,每層對立二人,合力提取鹽水,居左者用力上提,居右者用力下拉。高架旁有處滷的器具,並有一竹梘經過山溪將滷水引至右下灶上的五個釜內。灶是長形的,一人於灶口撥火煮鹽。其上方為重疊起伏的山巒,各種動物穿行其間,中間二人好像在運輸鹽包,右上二人正在張弓射獵。
該畫像磚為研究漢代
巴蜀地區井鹽生產
乃至社會經濟生活
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05
在「歷代瓷器」展廳
有一座不可多得的德化窯白瓷精品
——何朝宗制觀音像
明德化窯「何朝宗」白釉瓷觀音坐像
高19.1釐米,底徑12.8釐米
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窯瓷雕大師
他刻意追求瓷的質地美與雕塑美
觀音臉型飽滿大方,雙目微閉,右手撫膝趺座,左手執如意,胸部飾瓔珞。脊背處有「何朝宗」葫蘆印紋。立像通體施象牙白釉,釉面溫潤如凝脂,雕塑手法細膩,線條流暢,衣紋處理似有隨風飄拂之感。
該文物曾參加全國精品文物展
並被《中國文物報》登在第一版正中
=
由於直播時長限制
還有這些咱們沒有提到的「鎮館之寶」
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巫山人」左側下頜骨化石
長2.2、寬3.3釐米。「巫山人」左側下頜骨化石於1985年發現於巫山龍骨坡遺址。龍骨坡遺址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1984年發現,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先後經歷過多次發掘,出土遺物豐富,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一段帶有兩顆臼齒的早期人類左下頜骨化石。與人類化石同一層位出土的還有步氏巨猿等10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同時,遺址內還出土了超過百件的石製品。龍骨坡遺址地層堆積的地質年代屬早更新世早期,含人類化石層位的年代,經古地磁和鈾系等多種科學方法測定,約為距今200萬年前後。這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其代表的早期人類被稱之為「巫山人」,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巫山人」化石的發現意義重大,為探索東亞地區人類起源提供了極為有力的實物資料。
商三羊銅尊
三羊尊是巴人在商文化強烈影響下的一件自製重器,是迄今所見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銅容器。對於研究古代巴人的礦冶技術、文化進程以及商文化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口徑43、通高41.2釐米。1980年出土於巫山縣大昌鎮大寧河畔的李家灘,原由巫山文物管理所收藏,2005年6月調撥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該器物造型呈喇叭口、束頸、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雲雷紋為地,上飾夔紋和獸面紋,造型與紋飾總體呈中原文化商代末期的特徵,而模糊的地紋,粗獷的鑄造風格,又表現出濃鬱的地方特色。
戰國鳥形銅尊
通體長28、寬16.8、高29釐米。2002年出土於涪陵小田溪巴人貴族墓地。整體呈鳥形,具有魚嘴、鷹喙鼻、獸耳、鳳冠、鴿身、鴨腳等特徵。通體飾細密的羽紋,在羽紋上原應有規律的鑲嵌綠松石,惜已脫落。青銅器中的尊本是酒器,這件尊通體上下除魚形嘴外,了無一孔,不具備容器的實用性,應系學習中原地區的鳥獸尊而作。
該器物造型、紋飾極其精美,其體輕、壁薄、中空,鑄造難度極高。出土於巴人的貴族墓地,是研究巴人審美情趣、工藝水平和鑄造技術難得的藝術精品。
戰國虎鈕銅錞於
通高68、上徑36、底徑28釐米。1989年四川萬縣市甘寧鄉(今重慶萬州區甘寧鎮)採集,2005年調撥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錞於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至西漢前期,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都有發現,其中,以巴人故地發現最為集中,成為巴文化最具特徵性的青銅樂器。該錞於重約30公斤,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盤內虎鈕周圍分布有五組紋飾:椎髻人面、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雲紋、手心紋、神鳥與四葉紋。
該錞於造型厚重、音質優良,有「錞於王」之美譽。栩栩如生的虎形鈕是巴人虎崇拜的重要例證,虎鈕周圍的紋飾(「圖語」)特徵鮮明,是研究巴文化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的羽人擊鼓與獨木舟已經被選取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外牆浮雕的中心圖案。
東漢偏將軍印章金印
長2.4、寬2.4、高2釐米,系劉定全於1982年底在嘉陵江邊勞動時發現,1983年初捐贈給重慶市博物館收藏。此印呈龜紐方形,重108.95克,印面篆刻印文偏將軍印章五字,呈三行排列。據文獻記載,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此官制始設於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將軍所拜授。偏將軍印符合兩漢官印製度,即官高者使用龜紐,中下級官吏使用鼻紐。
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全國發現的數量不多,偏將軍金印形制完整、成色足,甚為珍貴。
東漢宴飲樂舞、車馬出行畫像石
1954年成都羊子山東漢墓出土,共計8件,每件長為98~230釐米不等,總長約11米,寬為45釐米。畫像石均採用平面淺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其內容由兩組畫面組成:前半部分描寫了作為高官的墓主人生前出行時宏大場面,其前有導騎、導車開路,中有騎吹樂手和護駕擁簇,主人高車駟馬一路飛馳;後半部分則描寫其家居宴享、觀看雜技百戲的奢糜生活情景。
巴蜀地區是我國漢代畫像石重要分布區域,羊子山出土的這組宴飲樂舞、車馬出行畫像石便是其中代表性作品,其雕刻技法嫻熟,畫面內容豐富,是研究漢代士族的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等不可替代的重要實物資料。
東漢牽馬銅俑
銅馬高98、寬90釐米,銅俑高78.5、寬33釐米。開縣出土,原收藏於開縣文物管理所,2005年調撥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銅俑由頭、身和四肢分4小件組合而成,戴帽著履,身穿右衽寬袖長袍,腰間束帶,左手側上作牽馬狀,右手殘缺。銅馬由頭、軀幹、尾和四肢分7小件組合而成,張口露齒,巨目微凸,豎耳直立,作站立昂首嘶鳴狀,其腰圓體壯,四肢矯健,造型雄健威武。
銅馬和銅俑保存基本完整,銅馬形體高大、造型雄健威武,是重慶乃至巴蜀地區漢代同類器中的精品。
北宋「松石間意」琴
通長122.5、寬19.2釐米。1964年市人民法院移交。仲尼式,通體黑漆,面桐底梓,發小蛇腹斷間流水斷,鹿角霜灰胎,金徽、玉軫、玉雁足。腹面有「紹聖二年東坡居士」題字,旁有「坡仙琴館」長方形朱印,另有唐寅、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多位古代名人題字或詩。
該琴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古琴文化推廣的重點藏品,琴身上有蘇東坡、唐寅、文徵明等十多位宋、明、清書畫名家的題字或詩,是目前所見題識人數最多的一件古琴。
南宋金帶具
總長約108釐米,最大寬約7釐米。1986年南川縣人民醫院基建工地南宋石室墓出土,原收藏於南川文物管理所,2005年調撥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金帶具一組16件,計有帶扣2件、扣箍1件,方銙11件,橢圓形銙1件,撻尾1件。該帶具採用了錘揲、掐絲、焊接等古代金銀器的常用工藝製成,精緻大方。紋飾主要有折枝花卉、回紋以及荔枝紋,其尤以荔枝紋最為精美。帶具是古代附於腰帶上的裝飾品,有玉、金、銀、銅等多種質地,宋代尤為重視金帶。根據墓中出土墓誌記載可知,該石室墓主人為張俁(1088~1155年),字子碩,潞州潞城(今山西潞城)人。張俁前半生從軍,歷經對西夏、遼、金以及農民起義軍的無數次徵戰,多次立功,累官至武功大夫。後半生長期擔任地方州、軍的長官,曾任南平軍知軍、永康軍知軍等職,政績也頗為突出,為鄉民所稱道。
該帶具製作工藝精良、紋飾精美,且保存完整,有學者稱全國同類完整的金帶具僅有3件。所出墓葬的墓主人為兩宋之際的武將,其墓誌為研究宋遼、宋金戰爭以及南平軍(治所在今南川)的建置提供了重要史料。
南宋雜景院畫冊
絹本設色,縱13.8釐米、橫22.3釐米。雜景院畫冊是南宋時期馬麟、林椿等7位宮廷畫家的作品,共計8開,內容分別為《丁香黃蜂圖》、《瓊花真珠雞圖》、《叢花蛺蝶圖》、《鵪鶉圖》、《清風搖玉佩圖》、《綠茵牧馬圖》、《葵花獅貓圖》以及《荷塘清暑圖》。其中3開鈐有「御府圖書」印表明該冊曾為南宋宮廷收藏。全冊小巧精緻,色彩鮮麗,氣息高雅。在藝術風格上沿襲了北宋院畫工筆寫實的傳統,而視角卻由表現全景轉向深入發掘、細膩表現較平凡的角落及近景中所蘊藏的美的變化。其中林椿所作折枝花一幅,更是角度細微,構圖精巧。這種對特定氣氛、意境和瞬間情態的捕捉,構思的巧密和風格的優美正是南宋院畫的主要成就和典型特徵。宋代繪畫流傳下來的極為稀少,此冊不僅保存完好,色彩如新,更是難得南宋宮廷名手繪製,兼有南宋寧宗皇后楊妹子題字,足見其在當時亦為皇室所重之珍品。
元仙山樓閣圖團扇面
絹本設色,縱26.4釐米、橫27.5釐米。1950年王纘緒捐贈。此圖無款,有跋等32則,與圖合裝為一冊。首頁有清代胡升猷題「赤城霞燦」行書四字。封面為王澍(1668-1743年,康熙五十一年進士)楷書「天台山圖」四字。畫面小巧精細。樓閣佔去大部分畫面,祥雲繚繞,青山疊翠,上有仙人乘鶴,下有群仙雲集,在如此小的畫面上繪有人物百餘。人物身高不足7毫米,頭部僅有芝麻大小,而眉目清晰可見,衣裙飄逸生動。眉目之筆畫細於髮絲。屋瓦全用金線描,山石亦由金線勾勒。樓閣之窗欞,臺基之雕飾,亭榭之欄杆,蒼松之針葉,筆筆精細。傅熹年先生曾雲,如此精細的古代小幅繪畫作品,國內僅此一件。極其精細的工筆描金青綠山水界畫團扇面。畫面層樓殿閣,富麗壯闊,刻畫細緻入微,不失繩墨,色彩鮮麗濃豔,極富宮廷氣息,是國內絕無僅有的元代金碧重彩界畫。
不僅好看
還能漲知識
想要一睹「鎮館之寶」的真容
趕快去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