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文化」是濟南的特色名片
易安李清照和幼安辛棄疾
兩位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人物
在齊魯文化交匯地——濟南交融碰撞
今天讓我們走進濟南
「二安文化」之一的李清照
讀懂她命運的真實寫照
和歷史無法掩蓋的輝煌!
據史書記載,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故居,就在這柳絮泉邊,李清照紀念堂也坐落在趵突泉邊。這是一座民族形式的院落,佔地三百六十多平方米。
院落四周,綠竹環繞,青松挺立,垂柳輕拂,繁花似錦....堂前漱玉、金線、柳絮等名泉,錯落有致,波光閃爍。
越過滾滾的歷史烽煙,一起回眸女詞人走過的坎坷之路。
01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山東歷城(今濟南)人。她出身於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文藝的薰陶,潔美的泉水,也賦予了她靈秀之光。其父李格非,官居禮部員外郎,博學多才,學問精深;其母知書識禮,善做文章。
她自幼秉承庭訓,勤於攻讀,極富文思。不但詩、詞、散文寫得很好,書法、繪畫等也造詣頗深。十八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家,於文學詩詞亦甚精通。
婚後兩人感情純篤,志同道合,趙鑽金石,李研詞章,生活美滿幸福。可惜好景不長,宋廷的腐敗,金人的南侵,打破了他們生活的安謐。
公元1127年,金人侵犯中原,擄去微、欽二帝;朝廷南遷,他們被迫逃亡江南,過著流浪塵活。戰亂之中,他們一生最珍愛的金石、書畫等藝術珍品,大都毀於戰火,這給了他們沉重的打擊。
不久,丈夫趙明誠在赴任途中暴病身亡,更使她失去了精神的寄託和物質上的依靠。她孤苦伶仃,貧病交加,悲愁滿懷,隻身流徙於杭、越、溫、臺間,受盡了人間悽苦,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悲慘的晚年......
02
就在她瀕臨絕境的時候,易安居士仍然念念不忘故國,她願為收復中原而獻身,喊出了「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等沉痛悲壯的誓言,把個人不幸的遭遇同祖國淪喪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當時的社會,這是何等的有格局和壯志豪情!
步入李清照紀念堂的正廳,迎面便是李清照的畫像。詞人氣度從容,從那低頭沉思的神態中,仿佛可以看到,她正在構思醞釀著新的詞章。
畫像兩邊的牆上,掛著臧克家、馮沅君、唐圭璋、舒同等許多當代名家的題詠字畫;排列整齊的玻璃櫃裡,陳列著李清照著作的各種版本和後人研究的專著、期刊等。
03
作為一名多才多藝的女詞人,李清照一生奮筆不輟,著述甚豐。據《宋史·藝文志》載,她的著作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詞》六卷,而屬全集性質的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可惜這些作品多已散佚,現僅存《漱玉詞》一卷及其他零星著作。
從這些僅存的作品中,我們也可略看到她一生的不幸遭際和高潔情操。
她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寫出《如夢令》、《怨王孫》等許多詠頌自然風光的佳美詞章。
怨王孫
宋·李清照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李清照雖然身處逆境,志不得伸,但她始終熱愛自己的祖國,對國破家亡深感沉痛。
讀完是不是覺得悲嘆惋惜呢?李清照雖然生不逢時、命途多舛,但她的作品卻光彩奪目,傳誦千古,在國內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李清照和她的文學成就將永遠活在濟南人民的心中!泉粉們有空就來趵突泉李清照紀念館吧,懷著真誠的心瞻仰「千古一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