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城市景觀與城市規劃,不僅決定著一個城市外在的觀感,更決定著城市的未來。這一課題對於中國的大多數城市而言如此,對於重慶這樣的工業城市更是如此,基於以上關鍵詞,圍繞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再造,城市整體規劃中新舊更替的建造於改造,城市化建設中的工業遺產的在開發與保護等課題展開,並結合相關案例與研究成果講述。
2008年之後新一輪的城市化讓中國的面貌一次次的刷新,而在這個過程中有那些具有借鑑可參考的經驗?城市更新不僅要解決市政規劃與基礎建設等問題,關鍵還在於如何樹立獨具特色的城市面貌,而在這個過程中創意社區(產業)的出現,因其公共性、再造性和鮮活性,推動文化與經濟的攜手並進。基於此角度,圍繞城市如何科學合理的更新,城市更新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關係展開講述。
長久以來,雕塑因其自身的屬性在中國的城市建設中有著獨特的作用,很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雕塑作品,也成為了人們的集體記憶。在某段時間,談起公共藝術基本上是與雕塑分不開的。基於此,此次論壇也將圍繞雕塑與歷史與現實的關係,雕塑與公共藝術範疇中的作用,公共藝術自身的概念與邊界,公共藝術與大眾接受等角度展開講述。
此環節將邀請在公共藝術對文化建設中獨具特色的案例,希望打破常規壁壘,在管理、創作、評議等方面給出不同的視角,突出本土文化建設中的個人性與公眾性,特殊性與普遍性。
Ø 活動主辦:重慶市兩江新區管委會
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Ø 活動承辦:重慶市雕塑學會
重慶招商金山意庫商業管理有限公司
Ø 活動協辦:四川美術學院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
Ø 學術支持:中國雕塑學會 韓國雕塑家協會 四川省雕塑學會 長春城市雕塑家協會 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
Ø 活動時間:2017年12月12日下午2點
Ø 活動地點:重慶金山意庫2號樓1層
活動背景:
重慶在「一帶一路」的國家級頂層戰略的謀劃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位置,重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渝新歐鐵路的起點。不管是近現代以來的社會發展,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建設,重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獨樹一幟,並從西南輻射全國,從西南走向國際。作為原有工業遺產、創意產業園的配套升級項目,金山意庫國際藝術軸項目的啟動,也希望為重慶市文化發展尋找新的支點。圍繞這一背景展開的「公共藝術與『一帶一路』城市發展論壇」旨在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就重慶兩江新區和金山意庫文化建設獻言建策。
活動意義:
與會學者中有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文藝理論專家、城市規劃專家,藝術家等構成,論壇的主題定位在「公共藝術與城市」,關注公共藝術與渝新歐的地方文化激活、公共藝術與地域美學精心重構,計劃從不同方面結合各個領域具有學術性以及權威性的專家評委對時下公共藝術案例進行討論和研究,由此我們可以全面的了解國內外"公共藝術"的現狀以及對未來公共藝術發展的思考。將成為公共藝術的學術研究上都將成為重要話題和事件。
論壇內容介紹:
Ø 主題一:城市化、城市景觀與工業遺產
主題二:城市更新、城市建築與創意文化
主題三:雕塑、公共藝術與公眾
主題四:私人博物館與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建設與案例分享
Ø 上半場主題演講及討論 14:20——16:10
Ø
1、《城市化、城市景觀與工業遺產》內容:(20分鐘)
主講嘉賓:
俞斯佳 (教授 上海城市天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 上海市建築學會、上海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理事長 曾任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總工程師,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2、《城市更新、城市建築與創意文化》內容:(20分鐘)
主講嘉賓:
馮原 (建築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系教授)
討論嘉賓上臺發言(每人5分鐘)
Ø 下半場主題演講及討論 16:30——18:00
3、《雕塑、公共藝術與公眾》內容:(20分鐘)
主講嘉賓:馬欽忠(美學家,公共藝術專家,獨立策展人
4、《私人博物館與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建設與案例分享》內容:(20分鐘)
主講嘉賓:
樊建川(四川省政協常委、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秘書長、四川省山西商會會長、四川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建川實業集團董事長、建川博物館館長、汶川地震博物館館長、四川省商會副會長)
討論嘉賓上臺發言(每人5分鐘)
論壇學術主持
孫振華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深圳雕塑院院長
討論嘉賓(擬)
吳宜夏
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專家,博士,中國中建設計集團城鄉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楊勁松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學院綜藝系系主任、中國美術學院綜藝系部門任工作室導師教授
傅中望
著名雕塑家、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
李曉峰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焦興濤
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教授
李向北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WACA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城鄉特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專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建築學院碩士生導師
任 海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終身教授
其他到場嘉賓(擬)
鄧 樂 雕塑家、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英國皇家雕刻協會會員
於長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張方 國防大學教授, 博士、原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
唐堯 策展人 中國雕塑雜誌執行主編
殷曉峰 雕塑家、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李樹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四川省雕塑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副主任
郭繼鋒 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公共藝術工作室主任、中國雕塑學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青年創作中心雕塑家
景育民 天津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松濤 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中國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創作中心成員
董書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系主任
霍波洋 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系主任
朱成 中國雕塑學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成都市文聯副主席,朱成石刻(私立)藝術博物館館長
劉淳 著名批評家、策展人
以及其他本地嘉賓若干
「平行」 2017 藝術家邀請展 PARALLEL 2017
雅文彌生·C藝術中心是501序空間在重慶黃桷坪經歷十一年藝術展覽的探索和實踐,以金山意庫的創立為契機的一次資源整合,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和開始,帶著我們多年專業的當代實驗藝術展覽的經驗,開啟一所主要針對大眾的普及性當代藝術空間。
本次活動展覽是雅文彌生·C藝術中心開幕以來的首展。以此次「平行」2017藝術家邀請展將邀請來自中國、英國等地區,從事不同藝術媒介創作實踐的藝術家、相關問題研究的學人,針對本次展覽主題開啟相關的對話和討論,也希望更多的社會公眾能參與到這次主題藝術展覽中來。本次展覽活動的內容包括作品展覽、現場表演以及討論會。
藝術總監:閆彥
策展人:尹丹
特邀批評:藍慶偉、李泊巖、田萌
學術支持:焦興濤
策展助理:鄧川
展覽助理:錢昌潔、羅靜媛、劉靜嫻、殷世炎
展覽時間:2017年12月16日—2018年1月28日
開幕時間:2017年12月16日14:00
研討會時間:2017年12月16日15:30
展覽/討論會地點:金山意庫文化創意產業園2棟1層 雅文彌生·C藝術中心
藝術家:
陳偉才(中國)/ 陳融(中國)/ 高宇(中國)/ 何利平(中國)/ 胡佳藝(中國)
胡尹萍(中國)/ JOE BEEDLES(英國)/ 婁金(中國)/ 劉緯(中國)
李海光+張雲峰(中國)/ 毛豔陽(中國)/ 牟昱橋(中國)/ 邱霞(中國)
王俊(中國)/ 王巖(英國) / 文豪(中國)/ 吳霜(中國)/ 徐昊(中國)
張海超(中國)/ 張亞(中國)/ 鄭菁(中國)
部分參展作品:
胡尹萍(中國)
《VIP》
2014,事情,Event
一幕視頻,3840*2160, 16:9,彩色,立體聲,圖片
VIP是「海傑」工作室開放的一個邀請項目,很多人去工作室參觀,由於我的工作方式決定了我的工作室比較空,我希望為來訪者提供另一種觀看方式。我聯繫一位司機去接來參觀的人,來訪者按他們時間進行預約,不預約不予接待。司機接到來訪者後按我設定好的行車路線和速度進行行駛,途經貧民區,建設區,城鄉結合部,繁華鬧市,地下車庫,高速公路,在參與者不知情的狀況下送去火葬場的行程。
這個項目有78位來訪者參與,在這個1小時的行程裡他們的反應都很不相同:有高興的,好奇的,生氣的,興奮的,睡覺的,拒絕的給司機費用的,有摔門而走的,有些預約好又不來的,有罵我的,在半路放棄的,有覺得司機是騙子的,還有要和我絕交的…
每分每秒每一次路過都是自己的VIP,最終一天都會被送到火葬場,在偶然的一天也可以到終點看看。
牟昱橋 (中國)
《路徑選擇》
15』錄像
我們生活在自我編織的邏輯結構當中,經過長時間的催眠與傳播也漸漸失去了判斷力,我們建構的空間由最初的身體庇護所演化成如今人類意識的居所。作品分為多段式將動態與靜態錄像結合,用人類自身製造的「器具」去紀錄身邊「容器」中的「填充物」,以物及物、平鋪直敘消解物以外的情緒。
視頻截圖:
王巖 (英國)
《母親河》攝影
「母親河」是王巖在2011至2014年完成的大型觀念攝影項目。該項目從長江正源姜古迪如冰川開始,沿長江以100公裡的精確間距,使用大畫幅膠片相機對長江的景觀進行拍攝,一直到長江入海口結束。這樣的拍攝計劃從一開始就刻意避免了長江沿岸那些經常被拍攝的風景和地點,對』母親河『神話性的形象進行挑戰。
張海超 (中國)&Joe Beedles(英國)
《e-paramecium電子草履蟲》
聲音視頻互動裝置
3 個電視屏幕+聲音裝置
草履蟲,單細胞生物,生命周期約一晝夜。這組作品以草履蟲生命形態為藍本,以編程創造出對聲音產生單一應激反應的電子「生物」。這組作品分別以三個視頻分別虛構模擬了網絡生命圖像—環境,初期生命形態及其演化,它以簡單的聲音互動與現實進行應激反饋。在今天信息網絡發達的時代裡,另一種生命形態的電子構成物由人類之手創生,它漫遊暢達與網絡之中,以程序開啟為生命之初,以程序關閉為生命終結。
視頻截圖:
吳霜(中國)
《眾生相•貓頭鷹 Colony Portrait• Owl》 系列*4
紙本絲網版畫 Screem printing 65x40cm 2014
鄭菁(中國)
《臨時性研究》
攝影多組
這組攝影圖片是這幾年一直在嘗試做的,涉及到對環境的幹預措施,以及對生態的重新設計與改建。「如何試著用人為的力量去靠近自然」。兩者的關係在哪?在這組作品裡,自然生物、植物、人體、建築,都有一個改造的過程,之後一起融合成了一種不穩定的共生關係。然而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好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