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碧清
「在這裡,白天你會看到滿地的水鳥,到了晚上,蛙聲一片,看到的、聽到的人都會覺得震撼。」滕飛說道。「這裡」不是別處,而是內蒙古科爾沁沙漠。五年前,如果和當地人說起「沙漠種水稻」,多數人可能會搖搖頭,而自2013年起,滕飛帶領團隊由50畝試驗沙地開始,一步步實現了5000畝、12000畝、32000畝的水稻種植,如今,綠意拂過,滿目生機。這裡生長的稻米有一個略顯俏皮的名字——「沙米」。
滕飛皮膚黝黑,豪氣中透著一份果斷和堅毅。這位東北漢子在商海沉浮多年,創辦過金融投資公司、網際網路企業、廣告公司,都做得有聲有色,在業界享有口碑,無論跨界哪一行業,他始終堅信,只要認準一件事就一定要做成。談及沙漠種水稻,他說:「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有一種使命感在其中,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誓把沙漠變良田
其實,在沙漠種水稻並非新鮮事。上世紀90年代,一批農業專家研究出用於沙漠種植的土地覆膜技術,儘管當地政府提供技術支持,但當地農戶的種植面積有限,規模化、機械化種植難以實現,在沙漠種植水稻始終難成氣候。
帶著一份好奇和憧憬,2013年2月,滕飛來到內蒙古奈曼旗科爾沁沙漠,親眼看到了上一年秋收後的稻茬,「多年的商業感覺告訴我,這事能成,到時候把水稻種子換成最好的品種,一定好吃」,隨即,滕飛便租了50畝試驗田。
滕飛團隊選擇的是有零星植被的、並不是完全的荒漠,這意味著,地下水源豐富。「沙漠本身含有機質,而且晝夜溫差大,利於稻米夜間營養沉澱,澱粉含量高。我們也不會去拋光,最大程度保留營養。另外,這裡直徑170公裡範圍內沒有大型化工企業,我們種植施肥都用糞。因此,種出來的是有機的、好吃的、沒有汙染的大米!」滕飛說道。
2014年,滕飛成立內蒙古億利新中農沙地農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億利新中農」)。何為新中農?滕飛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新時代的農民代表,帶領當地百姓種出最純淨的大米,「農業是經驗行業,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要想在沙漠中種植,首先要平整沙漠,將高低不一的沙堆一點點進行平整,然後在沙漠約一米深的地方覆上一層特殊的膜,防止滲水,如此便可以實現機械化插秧、收割。為了綠色環保,滕飛團隊堅持人工拔草,每當上百人浩浩蕩蕩地在除草時,田間流動的顏色是滕飛看到的最動人的色彩。為了解決風沙問題,團隊建立了育苗大棚,將秧苗種植在塊狀土地上,等到長得壯實一些後,再一塊塊移植到露天的沙地上;同時,還會在田地周邊建立防風帶,以減弱風沙的侵害……
在滕飛的影響下,原本從事建材行業的李紹華也轉行加入了億利新中農,成為沙漠裡的一名園丁,他自學農藝,掌握了多項專業技術。為了說服家人,李紹華還將自己的父親帶到沙漠,當家人親眼看到了稻穗之後,便不再反對。
種出優質沙米並非易事,最初的拓荒隊員經歷了沒水、沒電、沒路的艱難,40多人擠住在60平米的鐵板房內,颳大風的時候,出門上廁所都要繞著房邊走,進屋後一嘴的沙子。提及過往,滕飛頗有感慨,團隊的年輕人因為夢想聚在一起,不管條件怎麼惡劣,大家總是熱火朝天地討論著如何向目標進發,轉眼到了2015年春,房子已經蓋好了,還建了生活區、修好了路。
成立公司後的一年時間,滕飛團隊十分低調,專心攻克技術難關,獲得了20項專利、4項發明,2014年10月,沙米終於破繭而生,那一年,1萬多斤來自沙漠的有機大米被銷售一空。2015年11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食品安全年會上,「沙米」奪得「2015年度全國食品安全管理創新案例優秀獎」,並被授予2015年度中國食品安全年會指定用品。2016年12月19日,我國商務部下屬的全球商品採購中心發布了「銀飯」標準,並公布首批符合「銀飯」標準的國產大米入圍產區及品牌,首批入圍「銀飯」的稻米產區和品種中,來自內蒙古通遼奈曼旗的沙米名列其上。
▲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左)與滕飛參加沙米開鐮儀式
網際網路思維助力精準扶貧
儘管最初是商業嗅覺的敏銳和理性判斷,但這份讓滕飛不斷投入熱情和精力的「新中農」事業,漸漸改變了他的心境:「過往的從商經歷更多的是一種生意,而讓沙漠變回耕地,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甚至偉大的事,這是值得我們奮鬥終身的事業,當中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所以我非常堅定,會一直堅持下去!」
新中農成立之後,滕飛設定了五大發展維度:品牌農業、科技農業、金融農業、網際網路農業和合作社農業。「現在很多農業企業發展困難,是因為沒有形成品牌,所以品牌一定要放在第一位,這是提升農業附加值的一個重要方向;科技是用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所以我們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打造百姓吃得起、吃得放心的有機大米;我們會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形成的態勢和趨勢,解決銷售問題以及去提升品牌價值;金融是原始動力,我們的企業一定會上市,這樣也可以在整個行業起到示範作用;合作社農業用來解決勞務、種植問題,這樣我們的種植面積可以不斷擴大,惠及更多農戶。」滕飛堅信,自己的種植模式和商業模式是未來新農業的發展方向。
關於種植操作流程,滕飛進一步解釋道:「我們第一步是要進行沙漠改造,改造成符合我們標準的良田就可以種植了。我們會將地直接承包給當地的農民合作社,統一技術輸出、統一農資採購、統一插秧、統一收割,大米收完之後,我們負責銷售,這就是典型的『公司+農戶+訂單』的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滕飛團隊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渠道來塑造品牌,積極參加大型會議,不斷挖掘產品價值。在不同的場合,滕飛總願意多提一下沙米,「讓別人知道我們在做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2014年至今,有上千人次在中國北方,在內蒙、在奈曼、在希勃圖嘎查、在沙米種植基地,認種了屬於自己的一方稻田。新中農的投資人也在不斷增加,治沙專家的億利資源集團就是新中農的大股東,對於未來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到沙漠耕地化的隊伍當中,滕飛信心滿滿。
「沙米」項目自運作以來,累計投資達到3億元,成立種植合作社10個,完成沙米及甘草等經濟作物種植近30000畝,直接幫助近百戶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2018年上半年,億利新中農正式成為奈曼旗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實訓基地,教授當地牧民先進的農牧業生產養殖技術。
滕飛並不止步於水稻,他及團隊不斷完善「1+N」體系,去輪作植物,讓沙子高效變成土壤。公司圍繞荒漠化生態還原建立了企業生態圈,下設三大版塊:以沙米、沙米黃酒、甘草、紫花苜蓿為主的生態還原版塊,以紅山草豬為主的生態養殖版塊,以鮮稻屋為主的智農終端版塊。未來兩年,億利新中農計劃將沙米庭院經濟扶貧數量擴充到10000人,擴大沙米種植面積到50000畝。「從長遠角度看,希望可以通過我們的專業與高效,讓更多農民致富,讓更多的沙漠區變綠洲。」滕飛如是說。
編輯|安吉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