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看世界
我們稱它為一粒沙,但它既不自稱為粒,也不自稱為沙。沒有名字,它照樣過得很好,不管是一般的,獨特的,永久的,短暫的,謬誤的,或貼切的名字。
它不需要我們的瞥視和觸摸。它並不覺得自己被注視和觸摸。它掉落在窗臺上這個事實只是我們的,而不是它的經驗。對它而言,這和落在其它地方並無兩樣,不確定它已完成墜落或者還在墜落中。
窗外是美麗的湖景,但風景不會自我觀賞。它存在這個世界,無色,無形,無聲,無臭,又無痛。湖底其實無底,湖岸其實無岸。湖水既不覺自己溼,也不覺自己幹,對浪花本身而言,既無單數也無複數。它們聽不見自己飛濺於無所謂小或大的石頭上的聲音。
這一切都在本無天空的天空下,落日根本未落下,不躲不藏地躲在一朵不由自主的雲後。風吹皺雲朵,理由無他——風在吹。
一秒鐘過去,第二秒鐘過去,第三秒。但唯獨對我們它們才是三秒鐘。
時光飛逝如傳遞緊急訊息的信差。然而那只不過是我們的明喻。人物是捏造的,急促是虛擬的,訊息與人無涉。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我們聽到的是辛波斯卡的《一粒沙看世界》,翻譯是陳黎、張芬齡。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首詩。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維斯瓦娃辛波斯卡,她是波蘭著名的詩人、作家,同時也是位傑出的翻譯家,曾獲得 199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其詩作被稱為「具有不同尋常和堅韌不拔的純潔性和力量」。她一生創作了二十本詩集,是波蘭最受歡迎的詩人。代表作有《一見鍾情》《呼喚雪人》《巨大的數目》等。2012年2月,辛波斯卡因肺癌去世。
辛波斯卡擁有一種奇特的天賦,就是經由對日常事物的沉思,精妙地揭示出人類的普遍命運,用她自己的詩來說,就是通過「一粒沙看世界」。
《一粒沙看世界》這首詩充滿著哲理。開頭第一句話就對「沙」的定義提出了懷疑,講完了沙,作者又講了客觀世界的湖、浪花、落日、風、雲等幾個物象,但這一切都跟我們平時的感覺是不同的,這樣的它們才是真實、客觀的存在。詩的前四段一直在講人以外的客觀事物,倒數第二段開始才轉到人身上,緊急的訊息也好,時光飛逝也好,不過都是人的感受和理解而已。
這首詩視角獨特,顛覆了人類固有的價值觀,其實客觀存在的事物,並不需要人類賦予它任何主觀的思想,它就是它。
整首詩,辛波斯卡圍繞著一個主題緩慢地推演,是一個大寫的漸強號。她的表達雖然緩慢,但是簡潔、深刻,完美地展現了她的節奏功力,給予了讀者更多的體驗。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辛波斯卡的《一粒沙看世界》今天就賞析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