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剪不斷的佛緣--遊福州千年古剎鼓山湧泉寺
2008年01月23日 20: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月23日電 (陸春豔)汽車行駛在蜿蜒的盤山路上,眼前所見是數九隆冬南國獨有的鬱鬱蔥蔥。聽說目的地福州鼓山湧泉寺素有「閩剎之冠」的稱譽,心中不免增添了些許期待。導遊在詳細介紹湧泉寺的歷史,由此也談到閩臺佛教文化的一些淵源,更激起想一睹古剎風採的欲望。
「前面這座山就叫鼓山,傳說山頂有一巨石如鼓,每當風雨交加,便有簸蕩之聲,故名鼓山。」聽著導遊的介紹,不由得想起蘇軾的《石鐘山記》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感覺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走了半個多小時的盤山路,車子終於在一座山門前停下來,天公雖然有些不作美,下起濛濛細雨,但在這種天氣造訪古剎,反倒增添了一絲詩情畫意。
導遊指著山下說:「湧泉寺建築構思獨特,整個寺院依山嶺傍勢,建在山峰的頜處,行家稱為『燕窩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遊人在山下看不到寺院,即使進了山門,仍見不到規模宏大的湧泉寺,素有『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之說」。
這一席話激起同行人的興趣,大家紛紛站在寺內的高臺階上向下極目遠眺,「真的看不到山啊」,有人興奮的答道,有人則早早佔據「有利地形」,拍攝著眼前與綠樹交相呼應的層疊簷廊。
導遊指著一間寺院內懸掛的匾額:「這塊匾額大家不能不看,這是清代一對叔伯兄弟題的,兩人在同朝於閩臺兩地為官,證明閩臺兩地自古就是一家」。
說到此處,導遊講起了閩臺兩地佛教上的淵源。臺灣佛教是隨著福建移民開發臺灣而傳入島內的,所以兩岸佛教具有很深的淵源。湧泉寺自唐代開山的千餘年來,高僧輩出,法脈綿長,法系廣布。特別是清代以來,鼓山湧泉寺高僧多赴臺弘法,臺灣僧人來鼓山湧泉寺求戒參學者亦絡繹不絕。
聽著講解,跟隨導遊步入另一座別院,門旁掛著的「藏經閣」牌匾立刻引起大家的興趣,紛紛走進去一探究竟。「藏經閣內存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龍藏》等,還有用『貝多羅』樹葉製成的巴利文南傳佛經七種和歷代高僧大德刺血書寫的經書657冊,此為湧泉寺的三寶之一」。
導遊依然細緻的講解著,一部註明「清代年間(一八二0)臺灣知府言尚焜手抄」的經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部經書很有價值,不僅見證了閩臺佛學的交流,也證明了閩臺自古是一家」。
出寺東行,一行人過放生池、迴龍閣,再拾級穿過密林幽徑即達靈源洞。靈源洞為兩峰夾峙之深澗,深達6米——7米。此處山石疊嶂,古樹蔽日,苔痕斑駁,山石上到處是摩崖題刻,堪稱碑林。「這是宋蔡襄的題刻……這是趙汝愚的……」,導遊所指之處,立刻成為大家爭相拍攝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