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知識局
微信公眾號: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
NO.1-福州傳統宗教與民間信仰文化在臺灣
整理/編輯:麥羽
清代臺灣設府以來,福州籍官兵、幕友、遊宦、僧道、教職、商人、工匠等不斷進入臺灣,在臺灣傳播了源自福州的佛教、道教法脈,也將福州民間信仰及其文化帶入臺灣,在臺灣大放異彩,並形成臺灣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
清同治三年(1864)《福建全圖》
(圖片:佚名/Library of Congress)▼
福州鼓山湧泉寺為閩剎之冠,是中國著名的大叢林。湧泉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湧泉寺始建於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由靈嶠法師所建,初名華嚴寺。福州鼓山湧泉歷代住持或接臨濟宗法脈,或承曹洞宗法脈,或二者兼挑。臺灣佛教界與福州鼓山湧泉寺有著極深的淵源關係。臺灣傳統佛教的開教史,實際是福州鼓山湧泉寺派的延伸,從明末至清代至近代,福州鼓山湧泉寺僧人不斷進入臺灣考察並發展信徒,臺灣佛教寺院約七成傳自鼓山湧泉寺。
晚清福州鼓山湧泉寺僧侶合影
(圖片:John Thomson,1870-1871/ sothebys)▼
20世紀初的日據時期,臺灣佛教形成五大法脈,即觀音山、大湖山、月眉山、大崗山和開元寺,這五大法脈都與福州佛教有著密切關係。
基隆靈泉寺天王殿落成紀念攝影
(圖片:姜振驤家族/ wikimedia)▼
1872年,福州鼓山湧泉寺僧理明在臺北創建凌雲寺,為臺灣觀音山派的大本山。1912年,福州鼓山湧泉寺僧覺力到臺灣苗慄大湖鄉創建法雲寺,為大湖山派的大本山。1923年,福州鼓山湧泉寺僧善智、妙密在臺灣基隆月眉山谷創建靈泉寺,為臺灣月眉山派大本山。臺灣義敏法師於1896年在鼓山湧泉寺受具,戒畢歸臺弘法,與弟子永定法師在高雄大崗山營建超峰寺,大崗山派自此得以聞名。臺南開元寺派傳芳法師受戒於西禪寺,在鼓山舍利窟隱修,1913年任臺南開元寺住持。
在臺除了源自閩南與客家的兩大道教流派之外,在1945年之後,又有來自於福州籍的道士及團體,他們來臺不到五十年,但卻發展迅速而成為兩個漸具份量的道派:禪和派與清微派。其中的清微派基本上的活動範圍在臺灣的北部,少數在鹿港;而禪和派目前已經在臺灣的北中南三大都會區設有堂址,成為活動的聚集地,其音樂唱誦儀式則傳布全臺各廟宇,為臺灣的道派主力之一。
臺灣集玄合一堂在福州裴仙宮舉行慶賀科儀
(圖片:福州裴仙宮)▼
鬥堂,是在明清儒學宗教化的背景下而產生的民間結社,深受道教禮鬥文化與科儀音樂影響,鬥堂的參與者都是簪纓世族與儒紳巨室,極為講究身份地位與禮儀規矩。鬥堂盛行於清末民初,民國時期福州城內外著名的鬥堂有20多堂,福州鬥堂具有文娛特點,注重音樂唱誦,其活動則以「仿效道士禮鬥,為人祈求延壽之設壇唱誦和禮拜儀式」為內容,所演唱曲調系道佛法曲相融合的「禪和調」,故又有「禪和堂」之稱。
臺灣光復後,許多福州鬥堂堂友隨任職機關遷臺,於是在臺灣組建了臺北集玄合一堂、高雄正心崇德堂、臺北臨水宮鬥堂,其中集玄合一堂為福州集賢軒、悟玄軒、六合堂、一善堂在臺堂友所組成,參與者有海軍上將、公務人員、工商巨擘等,可謂冠蓋雲集。自1996年開始,臺灣集玄合一堂回榕謁祖,此後農曆三月都參加福州裴仙師聖誕儀式活動。
臺灣清微派的道壇也不在少數,1949 年國民黨遷臺,吳兆東先生隨之由福州來到臺灣,並且在臺灣傳授清微道法,臺灣的清微派即是在此時得以流傳。目前在臺灣稱為清微派的道壇,儀式時所演唱的唱腔其中有部份與福州民間音樂與閩劇曲牌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臨水夫人陳靖姑,是我國民間信仰中最有影響力的女神之一,臨水夫人信仰發源於福州。臨水夫人信仰最早傳入臺灣的是高雄三奶村,由明代的「三奶壇」(陳林李三夫人)而命名。同時,臨水夫人作為臺灣道教閭山三奶派的祖師,其影響力遍布全臺道教界。清乾隆十二年《重修臺灣府志》記載「臨水夫人廟,在寧南坊」,為今天的臺南臨水夫人媽廟。隨著福州移民遷臺及臨水夫人信仰的廣泛傳播,近來臺灣出現了許多重修或新建的宮廟,如宜蘭羅東爐源寺、臺中市臨水宮、臺東市臨水宮、臺北市臨水順天堂、高雄旗津臨水宮等。
臺灣臺南市白河區開基臨水夫人廟
(圖片:cai_mingchen/gramho)▼
張聖君,是宋代福州永泰平民社會產生的民間信仰人物,其信仰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至今還在發展。張聖君為永泰嵩口月洲人,宋人洪邁《夷堅志》稱其為「福州張聖者」,據其影響派生了臺灣道教閭山法主公派。張聖君信仰產生於福州,傳播至泉漳地區而隨移民進入臺灣。據初步統計,全島專祀張聖君的宮廟有50多座,而作為配祀神的宮廟與道士法壇供奉者數以千計,難以確算,可見張聖君信仰在臺灣影響之深遠。
臺灣彰化張聖君廟巡遊活動
(圖片:彰化快官法主廟)▼
「習梨園者,共構相公廟,自閩人始」,田元帥為閩臺共同信奉的戲曲、音樂、藝陣等的藝術行業神。福州元帥廟祖殿是閩臺田元帥信仰的發祥地,也是海峽兩岸有史可稽的歷史最悠久的田元帥廟。在臺灣各地,因其戲曲、木偶、藝陣多傳自福建,田元帥也稱為臺灣戲曲行業和宋江陣藝人的共同祖師信仰神。臺灣藝術與廟方都認同田元帥信仰來自福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臺灣田元帥廟宇來閩尋根訪祖,特別是到福州元帥廟祖殿進香拜謁。2012年福州元帥廟率團赴臺參訪,受到各方熱烈歡迎。
臺灣新北市鄉長厝田都元帥府到福州祖廟謁祖進香
(圖片:福州元帥廟祖殿)▼
五帝在臺灣稱為五福大帝,發源於福州白龍庵在臺分靈廟,稱為全臺白龍庵,《臺灣通史》記載:「廟在鎮署之右,為福州人所建,武營中尤崇奉之。」清代駐臺南的福州籍官兵等崇奉五帝,初為移民的保護神,後擴散至全島。五帝信仰由福州傳入臺灣後,由臺南府城發展,南傳高雄、屏東,北入嘉義、苗慄等地,如今遍及臺灣各地。相關習俗也伴隨著五帝信仰傳入臺灣,比如塔骨、八家將等,並影響產生了臺灣的重要的民俗活動「王爺醮」中的祭祀儀式。
臺灣白龍庵五帝信仰系統之一的臺南市五靈堂
(圖片:全臺白龍庵五靈堂)▼
臺灣所謂的「陣頭」,也稱藝陣,本是源於福建的民俗文化。清代福州籍的駐臺官兵將白龍庵五靈公信仰傳到臺灣,同時也將福州的八家將、七爺八爺、神將等陣頭形式留在臺灣發揚光大。臺灣遊神隊伍中經常出現的七爺八爺、神將、電音三太子,被稱為「大仙翁仔」,在福州話中稱為「塔骨」,據《福州傳統民俗舞蹈》記載,「塔骨」(即疊骨)是套入竹木製的神靈骨架的意思,在遊神隊伍中由人挺著行走,至今在福州各地仍廣泛流行。
臺灣三太子最初源於福州遊神隊伍中的「塔骨」
(圖片:嘉義樸子電音三太子)▼
八家將是臺灣民間信仰最盛行的陣頭之一,八家將起源自福州五帝信仰,八家將為五帝部下,最早由首先起於福州人分香所建的府城全臺白龍庵及全臺西來庵,並衍為什家將、官將首等。19世紀美國傳教士盧公明所著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一書當中即有描述,在福州五帝信仰之遊神隊伍中,有一人挑著拷打的器具與一般公堂上展示威儀的刑具,如木枷、抽打嘴巴的皮帶等。傳教士盧氏所述者,與臺灣八家將裡面居首的什役十分類似。福州現在仍有蒼霞洲八將、長樂市營前鎮洞頭八將等繼續流傳。臺灣現今成立家將陣頭,已多數成為表演性之團體,已不再具傳統宗教性質。2012年臺灣電影《陣頭》即反映家將題材。
臺灣臺南昭興堂的八將團
(圖片:陳俊文/中華日報)▼
臺灣神像的雕刻師派別中,有福州派、泉州派及漳州派三大系統,由於福州的脫胎漆藝佔有優異的技術傳承,所以福州派的神像雕刻在臺灣佔有一席之地。現在臺灣的神像雕刻店,店號為「某某軒」,多為福州系統。福州派採取比較開放的授徒方式,故繁衍眾多,廣布全臺,許多大廟的「外場做」多屬於福州的系統。福州師父以泥塑神像為主,現今臺灣的寺廟還保留許多福州派作品,臺灣唯一的一堂五百羅漢堂(高雄左營興隆淨寺),就是臺北福州派大師「盧山軒」陳祿官先生的泥塑作品。
臺灣福州派金佛軒神像雕刻技藝傳承
(圖片:微廟影視文化事業/my-mit)▼
參考文獻:
1.何綿山:福建宗教文化(2004)
2.謝宗榮:臺灣道教的傳承與道壇生態(2008)
3.梁承恩 :臺灣道教清微派儀式音樂探析(2016)
4.葉明生:臨水宮志(2010)
5.葉明生、楊榕:福州田公信俗文化史料與研究(2015)
6.葉明生:閩臺張聖君信仰文化(2008)
7.葉翔:福州五帝信仰的傳臺(2006)
8.劉大可:臺灣的福州移民與民間信仰(2003)
9.林山:福州涉臺文物圖錄(2010)
10.李隆楙:臺灣神像雕刻的技藝傳承與流派特色初探(2014)
*歡迎大家向閩臺知識局投稿
投稿郵箱:mtyjy11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