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可我依然過不好自己的這一生。」
Hello小夥伴們,這裡是英菌電影站,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看似很「喪」但其實會讓你受益良多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上映於2017年,豆瓣評分高達8.6分,更是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的多項提名。
本片用了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被過去囚禁的人的故事。主人公李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每天做著低薪而平淡的工作。因為哥哥去世的消息回到曼徹斯特,得知自己將成為侄子派屈克的監護人後十分掙扎。其原因電影用插敘的手法回憶了以前發生在李身上的事。
李原本性情開朗,有很多的朋友,還有一個很恩愛的妻子和兩個可愛的孩子。因為自己的疏忽,一場大火帶走了兩個孩子的生命,妻子也因此心碎和李離婚。
從此李搬出了曼徹斯特,找了個餬口的工作,住到了地下室裡,一蹶不振。地下室這一住所,更是暗示了李的心,也被他自己深藏到了陰暗的深處。
道理我都懂,可依然過不好一生。
在曼徹斯特時李在街角遇到了自己的前妻,看著她都已經又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李並沒有多說什麼。當前妻哭著說起過去時,李只有一個勁地回應「我知道」,或許他有很多話想說,但是都已經不重要了。兩人都已經心碎。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過去和解。
影片中最讓人心疼的畫面是李在警察局做完筆錄之後搶槍準備自殺的場景,萬念俱灰被這一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沒有多餘的考慮,理清了發生什麼事之後李就直接想到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豆瓣上一句影評說得很貼切:「真正的絕望是屏蔽了一切人間煙火」。自殺的衝動被阻攔後,李也沒有了以前的陽光,不再邀約朋友喝酒娛樂,不再出海捕魚。
直到最後,李也沒有選擇成為侄子的監護人,因為要做他的監護人就必須要留在曼徹斯特。李還是無法面對過去,最終回到了那個地下室。
該片是紀實風格的作品,故事本身和演員的表演,本身就具有足夠張力了。在某些情緒釋放最強烈的時刻,觀眾從氛圍與表演中,可以感受得更為真切。這樣一個故事,固然無法令觀眾放鬆,但它有另一種「釋然」效應,它會讓觀眾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鳳凰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