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年度最喪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不要被他的標題所迷惑,這裡的曼徹斯特不是我們熟知的英國的大城市,全球工業革命的起點。而是在美國,波士頓旁邊的一個不大的鄉村靠海的小鎮。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叫「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一半以上的鏡頭可以堪稱絕美,張張保存做壁紙毫不誇張。下面會和大家分享。
那裡有著河邊的房屋,觸手可及的藍天,路上樹木成蔭,清澈的海水用手託著一艘又一艘潔白的帆船,小鎮無比和諧。天主教式的房屋隨處可見。但就在這靜謐的背後,隱藏了一個人一生永遠無法忘記的苦和一生釋懷的痛。
男主李·錢德勒(下文簡稱「李」)很久以前是一個幸福無比的人生贏家。家有兒女,妻子和四個孩子其樂融融地生活著。自己和哥哥喬·錢德勒喜歡在海上垂釣,李還和哥哥的孩子派屈克是從小到大的「好哥們兒」。一切似乎平靜無比。閒來的垂釣,海上的啤酒,和妻子的聊天,配上這座不大的小鎮,歡樂對於李來說,並不遙遠。
可是李向來是一個性格豪爽的人,成堆的啤酒不足以滿足他內心的欲望。以至於醉到腦子裡糊裡糊塗,不知自己所云。可這一切正是噩夢的開始。一天寒冷的夜晚,李在家中看著自己的體育比賽,發現家中沒有啤酒後,便打算出門購買。在查看了正在熟睡的女兒和妻子。但李覺得房子裡實在太冷,便在樓底下的壁爐中點著了柴火,但由於自己被酒精麻痺,毫無意識的加多的木頭,最後在李出去買東西時,不慎將房子點著了。消防隊員拼了命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可是四個孩子卻永遠地葬身於火場。
這場火災徹底改變了李的人生,妻子責備李的所作所為,選擇了離開他。無奈之下,李也無法忍受心理上帶來的巨大創傷,於是背負著沉重的罪惡感來到了毗鄰的城市-波士頓,逃離了自己熟悉的家鄉。在那裡,李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下水道修理工人。每天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始終不變的,是他心底最深處的傷疤。一直隱隱作痛,時刻提醒著他「我還在,你永遠不可能忘記我。」李也嘗試過自殺,因為他實在無法忍受了,無法忍受自己的無能,無法接受自己的愚蠢,無法接受自己的一切。
李在那生活了好幾年後,在一個清晨,得知了哥哥喬的死訊。死訊傳來,一切分崩離析,李周圍熟悉的一切正在逐漸的離開他。他唯一剩下的親人,便是哥哥的兒子-派屈克。派屈克是一個在青春期的男孩兒,少不了男孩們青春時的特色。在面對自己的叔叔李時,從一開始的不情願,反抗,到後來的理解,到最後的不舍。派屈克試圖勸說叔叔不要離開自己,陪自己生活在海邊的曼徹斯特,儘管自己的生活已經豐富多彩,但他仍然不希望叔叔離開。
而李,也從派屈克這裡得到了很多東西。似乎從年輕人們的歡樂中找到了自己解脫的良藥。可是事實狠狠地扇了你一巴掌,並告訴你「你永遠也不可能忘記這件事情」。就算是自己的曾經的妻子已經原諒他,並和他流淚道歉。始終,不能原諒自己的永遠是自己。
李開始自暴自棄,開始在酒吧中醉酒打人,生活越演越暗。而他身邊的朋友也只能這樣無能為力的看著他,為他包紮血淋林的傷口,為他買下那無關緊要的50美元的單。但是李真的需要這些嗎?並不是。他想要的只有自己可以給。
而大家認為,根據一貫的電影風格,男主會在結尾來一段絢麗的覺悟,忘記過去,接受自己嗎?不,事實正好相反,不然這部電影也配不上年度最喪影片的稱號。
無助的李,無論是在朋友,前妻,派屈克的關懷下,都不能走出自己的心魔,最後,李還是選擇離開了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句「I can’t beat it」 道出了自己內心多麼的無奈和痛楚。
本片的結尾,李和派屈克坐在他們曾經歡愉的海釣船上,目視前方,若有所思。派屈克或許在想,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再次見到身邊這位熟悉而又無法接近的叔叔。李心中或許思緒萬千,又或許空如白紙。無論怎樣,命運的畫筆已經書寫,過去的痕跡無法抹滅,它永遠在那裡,就如「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同樣凝視著你。」
「結束了。喝杯啤酒,能解決一切嗎?」,「四五小時或許可以,但用一生來做賭注,恐怕不行。」
時間是忘記一件東西的良藥,但他同時又是上帝給予的慢性製毒劑。你若用它來正確面對一件事,它便給你一個驚喜又高興的答案。但你用另外的角度去對它,或許面對的就是撲朔迷離,越陷越深。正如這部影片命名為《海邊的曼徹斯特》,或許也是想用大海的無垠,寬廣,水底的神秘來暗示時間給予一人不同的結果吧。
這部電影的特點在於導演處處暗藏的時間轉換,一開始讓人摸不著頭腦,但進行到後面,會有恍然大悟之感。而卡西·阿弗萊克為我們獻上了絕妙的表演,全程的冷靜,偶爾的狂躁,不急不快的吞吐,來往於過去和現實的眼神。使我看到了真正的一個悲劇正在上演。
那麼,到底是誰毀了李的生活。是永遠離開了李的四個孩子?還是摯愛妻子的離去?還是自己哥哥喬的去世?
不,是自己。
有人問,一個犯下滔天大錯的人是否擁有自我和解的權利。那我只能告訴你「你真的沒有。」
自己的故鄉,卻是自己最想逃離的地方。
總之,你也知道,很清楚,你無路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