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曼》就是標準的我會喜歡的那種文藝片,不炫技、不矯情,以小見大,揭示生活的深微大意。近年很怕有些奔著「讓我哭」的片子,抒情的成分太重,雖然感動,但是少了含蓄的韻味。
海曼是一部很「冬天」的凌冽徹骨的電影,不僅是因為電影主要取景地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曼徹斯特寒冷徹骨,影片充斥慘白的雪景和霧蒙蒙的口中呼氣,更主要的是這是一個很悲情的故事:男主李多年前因為自己的一次疏忽導致家中失火,燒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為此和妻子離婚,搬到了遙遠的異鄉居住,從此整個人就如同「行屍走肉」。
影片開始,因為接到自己哥哥去世的消息,要回去處理喪事,他再次回到了這個讓他痛苦和絕望的家鄉,一幕幕的閃回,以及偶遇前妻,都讓這個人物充滿了極度的悲劇色彩,但是導演的克制在於它完全略去了最痛徹心扉的部分,就如同片中角色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埋入心底,只在獨處的時候才重新拾起。但越是如此避而不提,人們越能自己腦補出那些難以描摹的痛苦,省略和留白成就了這部電影。
然而眼前一個救贖的機會:接管去世的哥哥的孩子,也就是自己侄子。但李是拒絕的,電影用閃回的記憶和他沉默與暴躁的情緒告訴我們當年的失火給李心理留下了多大的創傷,一個被陰霾籠罩的人怎麼能照顧別人呢?但在處理哥哥喪事期間和侄子的相處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的生活透出了一些光亮,日常瑣事、人間煙火是讓人忘掉痛苦的良藥。
雖然我們大多數時候不會面對如此痛苦的事情,但是我們多少都是孤獨的旅客。學業壓力、升職加薪、房貸、婚姻,無不是一個個沉重的枷鎖,不如意才是人生的常態,我們一邊破碎一邊前行。
讓我療愈的時刻,通常不是突然一句振奮的心靈雞湯,不是無數人勸我加油振作,而是我又回到了原本的生活軌跡,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常,猛然抬頭瞥見的一抹夕陽讓我覺出生活本身的溫度。
總之,這部電影最讓我欣賞的就是冷靜克制的情緒留白和真實的人生體驗:小心翼翼地摺疊、隱藏的往事,剷除家門口積雪、幹著修下水管道活計的李,多年前和侄子出海打魚的歡聲笑語,變故之後偶遇妻子的無法自我原諒,以及影片最後灑滿陽光的湖面預示著美好的希望。
每個人都是一個行走的故事庫,埋藏著不為人知的往事,看電影了解別人、了解世界,最後還是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