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明代書畫家唐寅誕辰550周年,12月4日起,上海劉海粟美術館以「存天雅集·博物賞識」特別項目的形式展出館藏作品唐寅《歲寒三友圖》,並通過三晚三場不同主題的對話與直播,由相關學者面向公眾暢談唐寅作品與明代士人的社交生活,聊電影中唐伯虎的人設及其交友圈,聊他與當代生活中流行文化的關係。
館藏作品唐寅《歲寒三友圖》展出現場不同於明代文徵明所代表的傳統文人範例,明代畫家唐寅更為公眾熟知的名字是唐伯虎,對兩個名字的認知分別指向的是理論和大眾文化領域,從「唐寅」到「唐伯虎」的轉變在「存天雅集·博物賞識」中,被解析為三場活動。12月4日至6日,唐寅《歲寒三友圖》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序廳展出,這也是繼5月展出館藏文徵明《五瑞圖》後,再次以一件作品開啟對一位古代藝術家、一種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的探討。不同於《五瑞圖》所指向的端午前後的物像, 唐寅的《歲寒三友圖》以松、竹、梅表達傲凌風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現人格品質和氣節。
唐寅 《歲寒三友圖》 明 國畫其中松樹早在唐代吳道子時就常被畫在壁障上,後世多在山水畫中運用,也有單獨畫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筆下的「常客」。梅的畫法在楊無咎時創出後,後世畫梅能手層出不窮。南宋畫家趙孟堅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創「歲寒三友」之格。
宋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藏唐寅的《歲寒三友圖》僅展3日,細看作品,唐寅延續趙孟堅的程式和風格,畫中的梅花以淡墨襯染、松針用筆尖挺勁拔,墨竹以中鋒運使,挺勁有力。松、竹、梅畫法各異,充滿韻致。不同於文徵明所代表的傳統文人範例,唐寅更為公眾熟知的名字是唐伯虎,對兩個名字的認知分別指向的是理論和大眾文化領域,從「唐寅」到「唐伯虎」的轉變在「存天雅集·博物賞識」中,被解析為三場活動。12月4日晚,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史論系的張長虹、邵捷從美術史的角度,講述唐寅的藝術與人生。12月5日晚,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朱楓和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將從「三笑」故事的演變看唐寅的通俗文化形象(12月5日晚19:30分「澎湃新聞」將直播該場活動);12月6日晚,兩位視頻博主羅依爾、G僧東將帶來脫口秀「唐伯虎與當代網紅的套路」,脫口秀如同當代的「彈詞」,也讓人想到如果唐伯虎在生活在當下,應該也是一個上熱搜的話題人物。
清·李嶽雲繪《唐寅像》南京博物院藏之所以有如此不同面向的三場活動,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認為,想以唐寅解讀一個潮流現象,「他本是一位文人、畫家,但延展到今天,他出現了很多形象。從《三笑》彈詞逐漸演變為流行文化,對很多年輕人而言,唐伯虎不是古人,他是與現代生活很近的一個人。一個藝術家變成文化IP的過程值得探究。」
首日雅集現場(左至右為阮竣、邵捷、張長虹)藝術史上的唐寅:上追北宋、直抒胸臆首日晚的雅集,由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馮文進、桑輝琴彈唱的《三笑》開場。隨後上海美術學院史論系講師邵捷概述了唐寅的生平,講述從唐寅生前的好友祝允明撰《唐子畏墓誌並銘》開始,其中記載著,唐寅是生於成化六年(1470年),這一年是虎年,所以他叫唐寅,因為又是家中的長子,所以字伯虎,後改子畏。唐寅卒嘉靖癸未,享年54歲。
在弘治十一年,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解元),入京參加會試,卻因受科舉案牽連,喪失了仕進之路,從此放浪形骸,以書畫為生。他信佛教,好詩酒,遊戲人間。
他「六如居士」 的號來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的詩也膾炙人口,尤其《桃花庵歌》通過電影演繹被廣泛知曉。
明 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山水四段卷 上海博物館藏
明 周臣《北溟圖》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藏在概述了唐寅的人生後,上海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張長虹從繪畫的角度解讀了唐寅的藝術作品。在山水畫上,他先師從沈周、周臣,周臣學的南宋山水畫風,南宋李唐、劉松年的院體畫筆法、馬遠、夏圭的構圖和筆墨技巧在唐寅畫中均可以看到。而後,唐寅又往上追溯北宋大山大水的風格,北宋範寬、郭熙等的皴法、構圖也可以在唐寅的作品中找到痕跡。在雅集中,張長虹尤其比較了上海博物館藏唐寅《騎驢歸思圖》與郭熙的《早春圖》,解析其表達的意向和構圖形式。
左:宋 郭熙 早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右:明 唐寅 騎驢歸思圖 上博藏接著,又通過對唐寅多本《金閶送別圖卷》《別號圖》等書籍對明代藝術市場予以解析,並由此引發對其花鳥和人物畫作品的探討。最後又回到館藏的《歲寒三友圖》。比較趙孟堅和唐寅《歲寒三友圖》,前者以雙勾畫梅,後者墨染更為灑脫。趙孟堅是南宋人,他入元之後隱居不仕,堅守氣節,他畫《歲寒三友圖》,以松竹梅臨寒不懼的精神表達自己的心志。唐寅畫《歲寒三友圖》的題材可謂信手拈來,與趙孟堅比較,唐寅更加寫意,且直抒胸臆。
宋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唐寅《歲寒三友圖》中題詩「松梅與竹稱三友,霜雪蒼然貫歲寒。只恐人情易番(反)復,故教寫入畫圖看。」感嘆的是人情反覆,世態炎涼,這也是唐寅一生中受到多次挫折的表達。在張長虹看來,這種表達與唐寅的代表作《秋風紈扇圖》如出一轍,其上題有「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唐寅以秋扇比喻美人遲暮被拋棄的命運,同時感嘆世態炎涼,也是表達他自己內心的一種感受。同時在他的《潯陽送別圖》、《落花詩冊》中也表達了相似的情緒。
唐寅 秋風紈扇圖 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 落花詩冊 局部 蘇州博物館藏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藏《歲寒三友圖》上還有吳湖帆的題詩「天時冷熱年年變,三友情同卻耐寒。莫道六如語破的,飽經世味早窮看。」這是丁亥冬十一月(1947年)為劉海粟先生所題。其中吳湖帆已經讀出了唐寅這件作品中表達的悲涼的心態,在吳湖帆看來,也不用說唐寅話說這麼直白,因為飽經世事的他早就看厭世態炎涼了。
《歲寒三友圖》吳湖帆的題詩大眾文化中的唐伯虎:從傳奇到電影的延續在繪畫上,唐伯虎被稱為「吳門四家」之一,而在民間則被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這兩者是如何演變的?12月5日晚,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朱楓和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將從「三笑」故事的演變看唐寅的通俗文化形象。
(明)馮夢龍編《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緣》卷首繡像,明天啟四年刻本從晚明王同軌《耳談》中「陳元超娶秋香」,項元汴《焦窗雜錄》裡唐伯虎「自鬻竊婢」,到馮夢龍《警世通言》的「唐解元一笑姻緣」;從雜劇《花前一笑》到彈詞《三笑》……民國之後,隨著新興媒介的出現,從天一公司1926版的《唐伯虎三笑姻緣》肇始,「三笑」被送上了銀幕。上世紀40、60年代,導演嶽楓又分別拍攝了兩版《三笑》(前一部李麗華、嚴化主演)。90年代,由港式「無釐頭」文化代表周星馳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至今仍讓不少觀眾津津樂道。
1926年天一公司《唐伯虎三笑姻緣》 廣告從歷史真實的唐寅到諸多小說傳奇、戲曲彈詞乃至影視作品中極具魅力而又令人生疑的「唐伯虎」形象,這其中隔了多少重歷史的屏障,又凝聚多少文化的因緣。請關注今晚的雅集直播。
首日雅集上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馮文進、桑輝琴彈唱《三笑》周星馳版「唐伯虎點秋香」是唐寅民間再造的成功案例,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明朝發達的出版業讓唐寅成了當時的流量明星,放眼當代,社交網絡讓每個人都能在5分鐘內成名,「網紅」成了年輕人的憧憬與生活方式。最後一場雅集,邀請了藝術脫口秀創始人羅依爾與著名自媒體人G僧東,共話《唐伯虎與當代網紅的套路》。
唐寅 落霞孤鶩圖 上海博物館藏據劉海粟美術館透露,未來「存天雅集·博物賞識」特別項目會持續推出,下一次計劃在草長鶯飛的春天,屆時將展示和探討一件館藏沈周的作品。(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