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博物館館藏龍泉窯展」來漢舉辦

2021-02-07 荊楚網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丁燕)1月18日獲悉,1月15日至3月2日,「翠色千年——福建民俗博物館館藏龍泉窯展」在武漢博物館舉辦。在宋代、元代、明早期,以龍泉窯為代表的青瓷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

圖為:宋 龍泉弦紋三足爐

圖為:宋 龍泉粉青釉鬲式爐

本次展出的58件/套龍泉青瓷,釉色純正、氣質古樸,涵蓋題材廣泛,涉及各個時期,有宋代龍泉粉青釉鬲式爐、元代龍泉八卦紋花觚、明代龍泉刻花筒瓶等精品。「君子如玉」,這些釉色厚如凝脂、青比美玉的龍泉青瓷,深受人們喜愛。

圖為:宋 龍泉粉青釉蓮瓣紋碗

福建民俗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龍泉窯青瓷始燒於南朝,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因其窯址地處浙江省龍泉境內而得名,是我國陶瓷史上燒制時間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生產規模和外銷範圍最大的青瓷名窯。

圖為:明 龍泉刻花罐

據介紹,南宋是龍泉窯燒造的鼎盛時期,制瓷技藝可謂登峰造極,如冰似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正是出於此期。元代至明中期,龍泉青瓷燒制規模達到空前繁榮,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產品遠銷亞、非、歐諸國和地區,成為重要的海外貿易商品,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龍泉毗鄰的福建閩北、閩東地區亦受其影響燒制青瓷,逐漸形成以龍泉為中心,向周邊地區輻射發展的龍泉青瓷窯系,並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將這朵美麗的青瓷之花遠播海內外。

圖為:明 龍泉刻花筒瓶

圖為:元 龍泉八卦紋花觚

相關焦點

  • 感受「涪城漢韻」近百件漢代文物精品在福建民俗博物館展出
    近百件漢代文物精品在福建民俗博物館展出(福建民俗博物館供圖)東南網11月26日訊(本網記者 馮川葉)由綿陽市博物館與福建民俗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涪城漢韻——四川綿陽市博物館藏漢代文物精品展》日前在福建民俗博物館正式開展。
  • 秋夜賞八閩民俗 福建民俗博物館首試夜間開放
    據悉,這也是福建民俗博物館首次嘗試夜間開放。雙節期間,福建民俗博物館每晚上演精彩紛呈的展演活動,不僅有優美靈動的漢舞表演、古琴獨奏,莊重肅穆的拜月儀式,更有福州評話、福州伬藝、上稱梅花拳、南音演奏、京劇表演等民俗韻味十足的精彩展演
  • 重拾七夕浪漫詩意傳統 福建民俗博物館舉行七夕系列活動
    東南網記者繆志濤攝  廈門網訊 據東南網報導(本網記者繆志濤文/圖)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弘揚七夕節文化傳統,展現福建地方特色的氣息節日文化。今日下午,福建民俗博物館在三坊七巷行了「星漢璀璨映民俗,七夕同慶鵲橋情」系列活動。  本次活動緊密結合福建民俗博物館的民俗文化特色,以動態展示與靜態展覽有機結合,綜合呈現一場帶有傳統節日特色的「雅集」盛會。
  • 福建民俗博物館舉辦直播活動 閩劇文創產品備受網友青睞
    臺海網6月14日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福建民俗博物館13日下午舉辦了以「匠心鑄·民俗韻」為主題的直播活動,以閩劇人物為原型的文創產品備受網友們青睞。福建民俗博物館是我省唯一一家省級民俗博物館,坐落於三坊七巷二梅書屋內。
  • 「引進來」「走出去」 綿陽市博物館忙著給綿陽人的文化盛宴「換...
    綿陽市博物館是展示綿陽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一扇窗口,也是綿陽市民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平臺。2020年,綿陽市博物館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綿陽市民帶來數場文化盛宴,也讓更多人了解綿陽的歷史文化。
  • 福建:預約、限流,博物館「復工」
    在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廳,一位姓陳的先生正津津有味地觀賞《絲路雲帆 海國雄風》展,「宋代航海技術的先進、民間仕人的雅趣生活通過這些精品一一呈現。」陳先生指著展櫃裡的文物精品說。陳先生來自上海,是文物收藏愛好者,他表示,來福建旅遊前就查詢到福建博物院已恢復開放,便列入此行遊覽點之一,「這裡館藏瓷器珍品眾多,讓我大飽眼福,真是不虛此行」。
  • 福建民俗博物館,館藏木器珍品文物!件件精美,十分難得!
    福建民俗博物館藏。頂徑28釐米、底徑34.5釐米、高48釐米。此件漆金人物果盒整體呈八面宮燈的造型。果盒外盤騰龍上附飛鳳,採用浮雕的手法。此件果盒玲瓏剔透,精美華麗,是一件遺存於世的民俗文物精品。楠木雕花翹頭案,清代。福建民俗博物館藏。長231釐米、寬53.5釐米、高143釐米。
  • 線上博物館來啦!在家也能「逛」遍全國博物館~
    03荊州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3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92件套。有戰國絲綢、吳王夫差矛、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西漢男屍。該館配合各種基本建設,先後發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
  • 線上博物館來啦!在家也能「逛」遍全國博物館~
    03荊州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3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92件套。有戰國絲綢、吳王夫差矛、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西漢男屍。該館配合各種基本建設,先後發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
  • 展覽|北京民俗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民間精品服飾、佩飾文物要來...
    《華衣冠佩——北京民俗博物館精品文物展》展覽時間:>6月15日-9月15日展覽地點: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三層展廳(東勝區)開幕式地點和時間: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圓廳,6月15日下午:16:、北京民俗博物館承辦的《華衣冠佩——北京民俗博物館精品文物展》將於6月15日在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開展。
  • 天水民俗博物館參加「隴原藏珍·翰墨流芳」三市八縣區館藏精品書畫聯展
    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促進館際展覽交流合作,提高博物館藏品服務觀眾的效率,天水民俗博物館與麥積區博物館、張家川縣博物館、武山縣博物館、秦安縣博物館等「三市八縣」共同舉辦了「隴原藏珍·翰墨流芳」三市八縣區館藏精品書畫聯展。
  • 中國第一個漢民族民俗博物館:山西丁村民俗博物館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形成了富有漢民族特色的風俗民情和文化藝術,反映了我國人民的勤勞、樸實、智慧和創造。1935年籌建的我國第一個漢民族民俗博物館——丁村民俗博物館就在這裡開放,每天接待著許許多多的中外遊人。晉南從清末民初直到解放以前,廣為傳承的民俗事項,分門別類地陳列在明清時代建築的民居裡。明代的四合院,房架不高,裡外都有彩畫,看上去厚重樸實,舒適幽雅。
  • 保留豐富民族、民俗遺存 永登博物館「升級」閃亮登場
    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九龍黃袍  日前在我市舉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升級」後以嶄新面貌示人的永登縣博物館,以其獨特的館藏和風格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博物館簡介  永登縣博物館成立於1990年12月,現有館藏文物2940件,珍貴文物244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6件,三級文物199件,文物類別為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石器、兩漢文物、錢幣、書畫、敦煌經卷、布絲物、金銀玉器、明清漢藏傳佛教文物及瓷器等。
  • 國際博物館日 福建民俗博物館聚焦「抗疫」 推出系列主題活動
    國際博物館日,福建民俗博物館聚焦「抗疫」推出系列主題活動(福建民俗博物館供圖)東南網5月18日訊(本網記者 馮川葉)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福建民俗博物館聚焦「抗疫」,推出了系列主題活動。今日下午,「樂舞國粹韻芬芳·閩風民俗譜新篇」活動在福州市三坊七巷水榭戲臺展開。活動現場,國粹京劇折子戲和歌舞節目輪番登場,傳統文化與現代表演交織,為群眾獻上豐富的文化大餐,展現出多元文化的魅力。
  • 觀 韻——麥積區博物館館藏書畫精品展在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
    2020年11月12日,觀韻——麥積區博物館館藏書畫精品展在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由天水市博物館主辦,天水民俗博物館、麥積區博物館承辦,展覽時間從2020年11月12日至2021年1月12日,展期2個月。
  • 探尋海經院博物館裡「館藏」的海南民俗文化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進入1980年代,國內高校博物館才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期。2012年9月,海南省高校首家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開館。這座博物館卻與常規高校博物館收藏特定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標本不同,有著「探尋海南民俗文化」的鮮明標籤。
  • 重慶大渡口區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細賞館藏珍品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其中,重慶市大渡口區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馬王場手斧(來源:大渡口區融媒體中心) 除了手斧,大渡口區博物館的「寶貝」還有很多,漢素麵陶棺、明西方廣目天王石雕像和東方持國天王石雕像、
  • 觀 韻——天水麥積區博物館館藏書畫精品展在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
    2020年11月12日,觀韻——麥積區博物館館藏書畫精品展在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由天水市博物館主辦,天水民俗博物館、麥積區博物館承辦,展覽時間從2020年11月12日至2021年1月12本次展覽精選麥積區博物館的書畫精品20餘幅,這其中有鄭板橋、吳昌碩等書畫巨匠作品,有何紹基、于右任等書壇聖手書作,亦有趙雪勤、何紹基、周務學等地方名家的精品。
  • 福建民俗博物館聚焦「抗疫」 推出系列主題活動
    央廣網福州5月18日消息(記者萬存靈)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福建民俗博物館聚焦「抗疫」,推出了系列主題活動。18日下午,「樂舞國粹韻芬芳·閩風民俗譜新篇」活動在福州市三坊七巷水榭戲臺展開。除歌舞表演和國粹京劇外,由福建民俗博物館主辦的《「食飲有節·防疫有道」——閩風飲食與防病驅疫》專題展也在水榭戲臺進行展覽。本次展覽利用圖文展板科普中國古代特別是福建地區的疫病發生情況,結合古代健康飲食理念,向大眾展示福建地區歲時飲食風俗、艾食習俗及常用藥茶藥膳中的防病驅疫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