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北有黃河,南有長江,兩條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九曲黃河第一灣
「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談到一江一河,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三江交匯處 長江零公裡
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強化上遊意識,勇於擔當作為,確保一江一河清水向東流,四川、青海、西藏、雲南、貴州、重慶、湖北、甘肅、寧夏、內蒙古十省區市在行動。
2020年全國兩會,四川日報·川報觀察發起,攜手青海日報、西藏日報、雲南日報、貴州日報、華龍網、湖北日報、甘肅日報、寧夏日報、內蒙古新聞網10家省級主流媒體,推出「愛你母親河 長江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全國黨媒聯動策劃,以海報聯動打call的生動形式,展現十省區市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壯闊圖景。
———— 長江 ————
她發源於世界屋脊
大江奔流 浩浩湯湯
流出6300餘公裡的綿長
青海 西藏 四川 雲南 貴州 重慶 湖北
她的上遊流經7個省區市
為沿岸城市帶來生機和希望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發展與保護的終極命題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給出了明確答案。一起來看看長江上遊7個省區市是如何踐行的——
格拉丹冬冰川長江源頭第一滴水落下的瞬間,就開啟了長江的萬裡行程……長江孕育了我們的生命,而她水量的四分之一來自青海。青海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
青海省紮實推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推動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加強長江流域4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和管理,三江源草地整體退化趨勢有效遏制,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長江、瀾滄江幹流水質穩定在Ⅰ類,黃河幹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
岷江、金沙江經過千裡奔襲,在川南宜賓相擁,匯流成千古奔騰的長江,一路歡歌,滾滾東去。
地處長江上遊,四川生態環境地位獨特。四川,96.5%的面積屬於長江流域,貢獻了長江27%的水量,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一直把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2020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建設,將深入推進長江廊道造林和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
這裡是世界屋脊,這裡是雪域高原,亞洲水塔。金沙江流域西藏段屬於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兩屏三帶」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是長江上遊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一軸兩翼、三中心、多點多極」中多點多極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西藏來說,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西藏將推動實施雅江中遊、獅泉河中遊、金沙江西藏段等一批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築牢高原生態安全屏障。讓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大花綠絨蒿等等珍稀動植物在西藏得到更有力的保護、更自在的生活。
巍巍雲嶺,綠意盎然,極目彩雲之南,一幅生機勃勃的壯美畫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是雲南最寶貴的財富,綠色是雲南最亮麗的底色。
近年來,雲南以長江為重點的六大水系保護修復作為重點工作推進。同時,立足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發展定位,雲南舉全省之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
作為長江上遊地區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貴州肩負著築牢上遊生態屏障的責任和使命。
4年來,貴州為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銜枚疾進,牢牢把握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契機,牢記囑託,加強領導,調動各方力量,強化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天下山水之秀聚於黔中,「雲貴勝江南」的「貴州綠」已點綴在長江經濟帶這幅徐徐鋪就的綠水青山圖卷上,成為了興黔富民宏圖的別樣色彩!
重慶市南岸區廣陽島,位於重慶銅鑼山、明月山之間,是長江上遊第一大島嶼,這裡四周江水環抱,還生活著長江稀有魚類胭脂魚,是重慶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
隨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對廣陽島的規劃方案不斷更新。如今這裡的新定位是「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摒棄大開發的發展思路,重慶還將對廣陽島進行生態修復。
湖北有長江最長的岸線,是「中部糧倉」和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這些年,長江邊化工廠一座座被拆除,一千多個碼頭被取締,兩岸風景越來越美麗,供江豚暢遊的水域水質也更加清亮清甜。這得益於當地人民發起的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雙十」工程。專項整治劣Ⅴ類水體,排查整治「三磷」、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目前,湖北的長江大保護15個專項戰役如火如荼推進。
越來越美的湖北等大家來做客,來看一看「長江的微笑」!
———— 黃河 ————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5464公裡的長河
幾千年來以濁黃激蕩的景象奔騰東流
她的上遊卻是碧水清澈、寧靜溫柔
蜿蜒流過青海 四川 甘肅 寧夏 內蒙古
為5個省區注入活力與力量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的保護和治理,是流域人民歲月靜好、生活幸福之所在。一起來看看黃河上遊的5個省區市保護母親河的決心吧。
「黃河之水青海來。」青海是黃河的源頭區、幹流區,青海黃河流域面積達15.23萬平方公裡、幹流長度佔黃河總長的31%。
青海切實承擔好源頭責任、幹流責任,舉全省之力維護好母親河健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2012年以來,在黃河流域完成國土綠化1297萬畝。黃河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雪豹、白唇鹿、藏羚羊等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顯著增加,全省涵蓋水面、溼地、林草的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天下黃河青海清」已成為水質改善的生動寫照,黃河源頭水生態涵養功能不斷增強。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第一道灣在四川的若爾蓋縣唐克鎮。
四川境內黃河流域面積為1.87萬平方公裡,只佔全流域的2.4%。但黃河幹流枯水期40%的水量、豐水期26%的水量來自四川。為了保護黃河流域這關鍵的「2.4%」,2019年,四川明確17項重點任務保護境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2020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建設,加強黃河流域及川西北高原溼地草原生態保護,同時將啟動創建若爾蓋國家溼地公園。
黃河流經甘肅900多公裡,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保護黃河、治理黃河、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甘肅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近年來,甘肅全力以赴、綜合施策,全面打響水源涵養主動戰、水土保持陣地戰、汙染防治攻堅戰、節水治水整體戰和水患治理持久戰。黃河甘肅段流域生態環境逐年改善,黃河岸邊處處呈現美麗和諧的自然景象,沿黃地區保護母親河美麗生態已成共識。甘肅穩紮穩打推進,努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正日益成為造福甘肅人民的幸福河。
寧夏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黃河流經寧夏共計397公裡,哺育出沃野千裡、谷稼殷實的平原,形成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神奇美景。
近年來,寧夏始終站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用水安全的高度,把保護黃河作為頭等大事。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堅持安全至上、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發展為要,紮實開展清理整治「四亂」專項行動,著力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以水定產、綜合布局,調整產業結構,精心保護黃河生態安全、肌體健康、歲歲安瀾。
河在內蒙古段全長830公裡,流經6個盟市,形成一個大大的「幾」字型,孕育出豐饒的「塞外糧倉」河套平原,傳承著古老的農耕文明,留下了壯美的大自然印記。
合理利用黃河帶來的珍貴水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展現黃河所帶來的自然和人文魅力,依託沿黃經濟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黃河的治理與開發,一直為生活在內蒙古沿黃地區的人民所探索和實踐。內蒙古將堅決扛起保護母親河歷史重任,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在內蒙古落地生根。
滾滾長江,浩蕩東流。
黃河奔騰,百川歸海。
共護長江黃河上遊生態環境
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愛你,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