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採訪團在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採訪。牟科攝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四川
兩天時間裡,主題採訪團分別到訪宜賓港、五糧液集團、蜀南竹海、瀘州港、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國家高新區等地,從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民生長江等方面立體展示我省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探索和嘗試
本報訊(記者羅之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7月26日至27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先後走進四川宜賓和瀘州兩地,共話長江,譜寫新變。
本次主題採訪團由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10家中央媒體和長江沿線11個省市省級主流媒體的記者編輯組成,共計100餘人。在川期間,每到一市,主題採訪團「兵分多路」,分別從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民生長江等方面,立體展示我省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探索和嘗試。
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宜賓港、五糧液集團、蜀南竹海、瀘州港、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國家高新區等地相繼納入主題採訪團成員的行程單。每到一地,當地通過展板展示、視頻播放、現場講解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情況,並根據需求,邀請政府部門、企業代表、當地市民等接受記者採訪,現場答疑解難。
「沒想到,四川沿江城市在保護長江生態和沿線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下了這麼大的功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陳兆國說,為了近距離感受長江水質變化,他專門到宜賓三江口裝了一瓶長江水,「遠看似乎有點渾濁,舀起來卻發現挺乾淨。」此外,宜賓沿江產業園區裡的智能終端產業也讓他感觸頗深,「當地將重心放在發展綠色環保的科技產業上,保護長江花了心思。」陳兆國說。
港口建設、生態保護、文化建設……採訪中的所見所聞給主題採訪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各媒體為報導好四川,也做了精心準備。在到達瀘州老窖集團國寶窖池之前,人民日報記者李志偉和團隊就已做好直播準備,採用人民日報評論員和瀘州老窖博物館館長對話長江沿岸釀酒業的形式,推出《長江出美酒!帶你探訪「國寶窖池」》視頻直播節目,實時觀看數據很快突破40萬人次。
在川採訪報導期間,多家媒體採用網絡直播、無人機航拍、深度分析等多種新聞報導形式,不僅在網絡等新媒體上即時推出一大批鮮活生動的新聞作品,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上也紛紛開闢專欄,加大報導力度。《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劉樂平採用隨筆報導的形式,記錄沿途見聞和感觸,在參觀宜賓李莊古鎮後,他寫下隨筆報導《抗戰時與重慶齊名 長江邊這座小鎮有怎樣的中國精神》,追憶李莊和沿海城市的抗戰情誼,感受當地的文化建設新氣象,報導獲得廣泛轉發傳播。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在川採訪活動結束後,主題採訪團還將順江而下,通過水陸結合、邊採邊發的形式,繼續深入長江經濟帶沿線其餘省市,記錄母親河的獨特魅力,反映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