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盛夏時節,漫步貴陽經開區,綠樹成蔭,芳草連天。
貴陽傳化公路物流港、小孟工業園、貴州大數據安全產業園區加速布局,貴州詹陽動力重工產業基地、貴陽海信生產基地訂單紛至沓來,貴陽滿幫集團、貴州勤邦集團、貴州寬凳智雲科技等一批行業骨幹企業茁壯成長……創新創造盡顯科技之美,綠色發展引領高端生活,生產生活生態產業融合發展,讓貴陽經開區迸發出蓬勃的發展生機。
●綠色規劃:「生態紅線」劃出綠色發展新天地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近年來,貴陽經開區堅持以提升「含綠量」來增強「含金量」,以綠色發展推進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引領,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是貴陽經開區實現生態優先發展的首要任務。」貴陽經開區規劃分局局長滕曉君說。
一直以來,貴陽經開區就把發展綠色製造作為區域的重中之重,積極搶抓貴州省獲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重要機遇,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型產業體系,形成生態產業鏈條,依託大企業、大項目,重點發展「3+1」主導產業(高端裝備製造、大數據、新醫藥大健康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打造大數據安全產業示範區、數字物流產業園、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軍民融合產業園、新醫藥大健康產業園五大特色產業園區,從招商引資、政策支持、用地指標等都對綠色製造予以傾斜,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可持續雙贏之路。
遵循「綠色發展、產業生態、集群發展」理念,貴陽經開區始終把綠色低碳循環作為戰略路徑,貫穿於發展的全過程。
區域布局更加生態。基於區域發展的客觀實際,貴陽經開區在規劃編制工作中,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用地,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初步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線、城市開發邊界,先後編制了《創新型經濟技術開發區空間布局與存量用地規劃》、《經開區特色街區(香江路、清水江路)規劃》、《數字經濟小鎮控規單元(導則)及城市設計》、《貴陽數字物流產業園產業規劃》、《貴陽市花冠路(經開區段)綜合提升規劃暨城市設計》等,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區域經濟的各領域全過程,加快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經開……
為了實施生態保護,以確保區域生態安全,貴陽經開區科學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脆弱區、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水源保護地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禁止與主導功能不相符的建設活動。
企業發展更加綠色。項目技改接踵而至,綠色工廠不斷湧現,循環經濟成為主角,綠色園區加快培育,重拳整治揚塵施工工地,完善工業固體廢物利用及產生情況的原始記錄和臺帳,規範資源綜合利用統計報表,確保園區企業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均達到100%。從源頭上加強環保管控,絕不允許企業超標排放汙染物,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好水資源,修復好水生態,全面提升環保質量,精心呵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天藍、地綠、水淨,在99.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貴陽經開區奮力拓展天藍景美「新境界」。
●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創出轉型發展新高地 「開發區的發展,不僅重其『形式』,更重其『勢』,不斷聚焦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貴陽經開區投資服務局副局長曹彥軍說。長期以來,在環保領域,「企業汙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一直存在。
如何守護好這一方的碧水藍天,擦亮生態底色,成為了貴陽經開區不斷思考並為之努力的方向。
重點項目有序推進,盤活閒置土地實現「騰籠換鳥」。積極作為、創新驅動,貴陽經開區邁上了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新徵程。
去年6月,貴陽華科電鍍有限公司的清潔生產項目成功通過省生態環境廳驗收。項目實施後,預計每年產生經濟效益超過6萬元,節約用電超過1萬度,節水0.1167萬噸,減少廢水排放0.105萬噸。
華科電鍍公司實施清潔生產,是貴陽經開區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建設探索出的可複製經驗。
在商務部公布的2018年度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中,貴陽經開區列全國219家國家級經開區第36位,較2016年排名的第109位實現三年排位前移73位,2018年,貴陽經開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10.4億元,同比增長10.4%。
歲月流轉。2009年,經開區開始申報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2011年10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商務部和科技部三部委同意經開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經開區成為貴州省首家獲批建設綜合類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聚力創新驅動發展,各類創新要素源源匯聚,強大動能加速湧流。在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過程中,貴陽經開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調整產業結構,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狠抓「3+1」主導產業,生態產業鏈條加速形成。
「我們的發展始終秉持綠色理念,在產業上下遊做文章,只有形成產業鏈條,做好『加減法』,才能達到節能、降本、增效的目標。」貴陽經開區生態促進局局長袁瑾說,貴陽經開區對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和項目實行零容忍。在引進新項目及對新項目的環保審批上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
下一步,經開區將圍繞既有產業、產品升級和擴能需要,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本著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和留足發展空間的原則,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並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工業大數據產業發展需要,拓展和規劃好產業發展空間。同時,利用新一輪智造技術和「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對產業價值鏈進行重新界定,將生產性服務業和循環補鏈等環節進行融合,形成「網際網路」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模式。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牢固樹立『環境論英雄、畝產論英雄』導向,堅持無汙染、低排放、高效益方向,圍繞經開區的主導產業,實現平臺向生態型、創新型、特色型發展。」貴陽市副市長、貴陽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唐興倫表示,經開區始終堅持產業鏈招商、綠色招商,在發揮原有工業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園區的大項目培育關聯度高的配套項目,以龍頭帶配套、以配套促龍頭的形式,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集聚,不斷完善裝備製造、醫藥產業、大數據及電子信息產業等產業鏈,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綠色融合:「美麗園區」融出發展新前景 公園樹下、商場超市、地下通道……盛夏時節,走進貴陽經開區,這些藏於城中的「綠島」給人送來陣陣清涼,為人們休閒散步納涼提供了好地方,被當地市民稱為城市後花園。
為了補齊「產」「城」「景」發展錯位的短板,貴陽經開區著眼長遠,依託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城市建設迎頭趕上,環境治理鐵腕推進,民生工程加速建設。
貴陽經開區將圍繞《中共貴陽市委關於大生態戰略貴陽行動的實施意見》和花溪區「十全十美」的發展藍圖,以生態文明重點工程為載體,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著力打好水、空氣、林業建設三大戰役,推進區域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將生態植入產業,將綠色融入生活,是始終貫穿貴陽經開區城市規劃設計建設工作的重要理念。貴陽經開區規劃分局局長滕曉君表示,當前,該局正加緊啟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產城融合提升規劃》,該方案,既要突出經開區良好的生態本底,又要更好地服務於產業,形成生態與經濟互相促進、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同時,以大成山和南嶽山等自然資源為依託,精心構建山水相融、藍綠相間的生態綠網,充分彰顯「園中有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城市之美,在經開勾勒出一幅「依山傍水園中城,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湖兩帶山水翠,三河百園賦經開」的大美圖景。
在該區2017年啟動編制的《貴陽市經開區房屋屋頂「四化」規劃》、《貴陽南明河經開區段景觀提升規劃》、《貴陽市經開區「一河百山千園」建設專項規劃》裡,記者注意到,全區將在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基礎上,以營造乾淨整潔、清新靚麗的城市建築屋面環境為目的,從立體視角上打造美麗經開區,推進「淨化」「美化」「綠化」「亮化」的聯動改造升級;打造從城區到郊野完整的綠道慢行系統,鼓勵濱水公共活動,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水濱區,讓城市與河道相映生輝;完善沿岸自行車綠道系統和沿河步行系統,形成通暢、連續的濱水空間。
深度挖掘多輪驅動激發新活力。今年,貴陽經開區再次配合編制《貴陽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8-2035)經開區分冊》,規劃其發展目標為黔中經濟區先進位造業核心承載區,發展規模到2035年規劃人口約55萬人,功能定位為對外開放平臺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新高地。規劃形成「兩帶·四心·四區」空間結構(兩帶:東西向城市功能發展帶、南北向產城融合經濟發展帶;四心:經開現代商貿智慧商務總部中心、市級濱湖休閒中心、金竹生態休閒服務中心、小孟大數據及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四區:北部老城宜居生活城區、南部小孟生態產業發展區、西部金竹生態宜居及新興服務區、西北部阿哈生態保護區)。
在人民關注的目光中,貴陽經開區以「生命、生態、生機、生氣」作為園區建設規劃的總體理念,通過高起點、人性化、可持續的超前規劃,以現代產業為主體,融山、水、城、林於一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園區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相融,使園區保持足夠的生機和活力,時刻散發著蒸蒸日上的生氣。
努力打造「天藍水清產業優」生態文明建設新樣板,貴陽經開區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決策及部署,充分運用歷史人文、山水自然,促進「產城」與「景」的深度融合發展,「產」「城」「景」「人」的全新空間格局,開啟了「美麗園區」在城市發展格局中的「千年之變」。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羅文福
圖/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曠光彪
編輯 羅昌
編審 王太師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