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網絡生命大百科和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聯合發布了生物多樣性免費資源的全新中文版。
網絡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簡稱EOL)創建於2007年,宗旨是收集、製作和分享公開、免費而可靠的生物多樣性數字信息資源,提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目前,已經收集了來自200多位提供者的100多萬條物種信息,並通過EOL網站共享。
建設和維護網絡生命大百科數據的團隊包括參加單位的人員和對內容進行評審的管理員。作為國際化平臺,網絡生命大百科目前已有阿拉伯語版、英語版和西班牙語版等。
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和網絡生命大百科自2009年籤署合作備忘錄開始合作,建設EOL中國區域中心。最近5個月,中科院的生物學家和信息學家與美國的EOL信息學小組密切合作,開發出了網絡生命大百科的全新中文版,內容主要包括部分哺乳動物,鳥類和真菌物種,並將隨著更多中文合作者的參與而增多。
除了提供物種和其他分類水平上的信息之外,網絡生命大百科還允許用戶在其網站上進行信息收集和分享,並整理命名為虛擬收藏品,從而可使很多純粹的學術信息變成簡易且用戶友好的個人收藏,例如可以將「中國娃娃魚」或者「長江河底魚類」變成「我家的動物鄰居」。網絡生命大百科還可以通過網站和嵌入式資源進入第三方移動通信和桌面應用系統。網絡生命大百科發表的所有信息資源,包括「生物多樣性歷史圖書館」(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簡稱BHL)製作的近四千萬頁的掃描文獻,都可以通過開放登錄等免費授權的方式再次使用。
網絡生命大百科執行主任Erick Mata博士說:「我們與中科院合作共同構建該平臺,以滿足世界各地漢語用戶的不同口味,對此我們感到非常興奮」,「已經共同完成的工作將會作為生命大百科國際平臺的典範,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資源的需求」。網絡生命大百科執委會主席、大英博物館圖書檔案館館長Graham Higley博士和EOL掛靠單位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Cristián Samper博士分别致辭,向中國公眾推薦網絡生命大百科,並表達對中國合作者的感謝。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秘書長紀力強研究員介紹了EOL及其中文版的內容和特點。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馬克平研究員主持發布會。來自中國綠色時報、北京植物園、《中國動物志》編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國際動物學會秘書處、植物所、動物所、微生物所等單位的60餘人參加了發布儀式。
(註:網絡生命大百科網址:http://eol.org/)
發布會現場
發布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