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粉碎「四人幫」以後,老薑(姜椿芳)的精力主要用在大百科上。他向中央打報告,提出宏偉的計劃,得到批准後,他又及時匯集知識界各方精英,研討編輯計劃,擬訂各卷主編、編委會成員名單,直接從他們那裡獲得支持。
姜椿芳和家人在草嬰家住了一個多月,就急著回北京,進一步著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草嬰仍在上海翻譯俄蘇文學作品,同他直接接觸的機會就少了。但是,除了大百科之外,老薑還有一項工作要做,那就是組織全國的翻譯工作者,成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以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需要。1982年全國譯協在北京成立,他當選為會長。接著全國各地紛紛成立省市譯協。姜椿芳讓草嬰在上海籌建譯協,這樣,上海翻譯家協會也於1986年3月成立。
創辦大百科全書和培養翻譯人才是姜椿芳在獄中和出獄後,主要考慮的兩件事,尤其是編著和出版大百科全書。他對百科事業的熱情可說是不亞於任何虔誠的宗教徒,他的全部生活可以說都投入百科。
姜椿芳在有關各方面人士的參與下,直接向中央寫報告,不久就得到中央同意,並於1982年由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發聘書,任命姜椿芳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這份聘書說明中央對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重視,也表示對姜椿芳同志勝任這一偉大文化工程能力的肯定。
在得到中央的肯定後,姜椿芳他的「百科迷」們就正式啟動這一工程。但一切都得白手起家。沒有房子,他們借出版局收發室做聯絡點,沒有資金,他們向出版局借了四十元人民幣,作為臨時花銷之用。
在規劃大百科全書的出版方針上,當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要等各學科稿件都收齊定稿後,按字母排序同時發排出書;一種是分卷出版,編好一個學科就出版一個學科。姜椿芳同志堅持後一種意見,認為從我們的國情出發,按學科分卷出版,不但能提高效率爭取中國大百科全書早日出書,而且買不起整套全書的人,也可以單獨去買所需要的學科卷,解決他的急需。最後,後一種意見得到多數人支持,百科就按照各學科定稿時間,分卷出版。
最先出版的《天文學》卷於1980年底問世,接下來是1982年出版的《外國文學》卷。每一學科卷的策劃,確定主編、副主編、編委會人選,編寫過程中的各種會議,老薑都親自參加。而各卷所有的重要稿件,老薑都是晚上用他那雙嚴重的青光眼在檯燈下,手拿放大鏡,逐字逐句審閱的。
姜椿芳對待大百科全書的那種獻身精神,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讚揚。季羨林回憶說:「大百科出版社成立時,我參加了許多與大百科有直接關係的學術會議。姜老每會必到,每到必發言,每發言必很長。不管會議的內容如何,他總是講大百科,反覆論證,不厭其詳,苦口婆心,唯恐頑石不點頭。他的眼睛不好,沒法看發言提綱,也根本沒有什麼提綱,講話的內容似乎已經照相製版,刻印在他的腦海中。」朱光潛先生曾對我講過:「姜椿芳這個人頭腦清楚得令人吃驚。姜老就靠這驚人的頭腦,把大百科講得有條有理,頭頭是道,古今中外,人名書名,一一說得清清楚楚。他那種執著堅韌的精神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其他的人。我們仿佛看到了他那一顆為大百科拼搏的赤誠的心。我們在背後說,姜老是『百科迷』,後來我們也迷了起來。大百科的工作順利進行下去了。」
(摘自: 俄羅斯文學)
聲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出入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公眾號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