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人類社會出現了這樣的奇特景觀:成千上萬的公眾僅僅出於興趣自發地聚集在屏幕前,不計報酬、不辭辛勞敲擊鍵盤,對他們所感興趣的詞條進行編撰、討論、修改
再過4天,世界上最大的維基類網站「維基百科」就要迎來它的十周歲生日。從2001年1月15日上線到今天,這個號稱「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已經擁有276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本,總條目突破1700萬,登記用戶也超越2650萬人,而總編輯次數更是超越10億次。
這些數字不僅超越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部手工編撰的百科全書,也使得維基百科躋身全球點擊量前五大網站之一。在國內,一批包括互動百科、百度知道在內的維基類網站也在不斷壯大。有西方媒體評價,維基類網站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出現以來最好的表現」。
什麼是「維基」?這個詞源於夏威夷語單詞「Wiki」,原意是「快」。也有人將其解釋為英語「What I know it」,即「據我所知」。後面這種解釋未必符合創始者的本意,卻很好地解釋了「維基」的精神:即:人人參與創作,共建共享知識。
世界上第一個維基類網站誕生於1995年,美國工程師沃德·坎寧安搭建了一個允許訪問者自己修改網頁,討論程序開發的「Wikiwikiweb」,其初衷是建立一個能夠讓人們自由交流經驗的平臺。在他看來,人類生來擁有一種喜愛講話和表達的天性,而在維基類網站上,開放的編輯,自由的討論,正滿足了普通人參與創造和表達的欲望。
於是,在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人類社會出現了這樣的奇特景觀:成千上萬的公眾僅僅出於興趣自發地聚集在屏幕前,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地敲擊鍵盤,對他們所感興趣的詞條進行編撰、討論、修改。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甚至無法解釋這種行為的動機。或許只有維基創始人的比方最能描述「維客」行為的驅動力:共同編輯詞條的過程,如同人們幼年時期集體參與的「捏泥巴」遊戲,充滿創造性、遊戲性的快感,驅使著「志願者」們永不停息。
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知識創作與分享的盛宴。在維基類網站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興趣,參與任何一個詞條的編撰。這些詞條可能是諸如「希臘哲學」、「基本粒子」這樣嚴肅而枯燥的科學名詞,也可能僅僅是「麥可·喬丹」、「讓子彈飛」這樣的娛樂信息。這裡,沒有權威,沒有條條框框,只要你的寫作符合規則,為多數人認可,你的詞條就是真理,你的寫作就是歷史。正是這樣千千萬萬、五花八門的詞條組合在一起,建構了知識,記錄了歷史,承載了文明。
這也是一場人類知識建構與生產模式的革命。傳統社會中,知識歷來為權力與精英所壟斷,知識的創作更是少數「知識分子」不容置疑的話語權威。維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它使創造知識的特權,第一次從「少數人」的手中,讓渡給「多數人」。普羅大眾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知識的創造者。這其間釋放的,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知識創造力和創造熱情。
250多年前,法國人德尼·狄德羅嘔心瀝血20餘年,終於編撰完成28卷《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這部邀請到孟德斯鳩、魁奈、杜爾哥、伏爾泰、盧梭、布豐等大批聲名顯赫作者的皇皇巨著,幾乎代表了整個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精髓。狄德羅稱,這部書將「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兩個半世紀之後,維基的出現,使人類文明迎來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啟蒙。誠然,維基不可能代替傳統如科學研究這樣的知識生產,但它第一次告訴人們:個體的認知,星星點點的智慧,只要遵循合理的構建機制,也可以點燃人類文明的熊熊之火。
伴隨維基而生的,是對這種開放模式下所產生知識的嚴謹性、權威性的擔心。質疑者認為,這種無組織、開放的、「烏合之眾」式的寫作方式,既不能保證內容的正確與嚴謹,更不能防範別有用心者,包括政治和商業力量的破壞誰來為我們的知識保駕護航?
「每一個用戶都可以編輯」,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必然導致混亂的神話。然而,維基類網站卻在爭議聲中,以這種近乎「不可能」的模式茁壯成長起來。有研究表明,儘管維基百科不斷受到破壞,但絕大多數錯誤總能在五分鐘內被修復。這得益於無數網民近乎不間斷的修訂和維護。正是這種自我修復的機制,使得維基百科保持了絕大多數詞條的相對客觀、全面與正確。2005年,美國《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根據隨機抽取的若干詞條進行比較,維基百科的錯誤率與傳統《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錯誤率相差無幾。今天,越來越多的科研、教學甚至司法實踐,開始引用和參考維基類網站的詞條。億萬普通網民的智慧結晶,已然勾勒出人類知識的宏大網絡。
(作者為本報記者)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朱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