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將迎十周歲生日 "捏泥巴"中的知識革命

2020-12-24 搜狐傳媒

  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人類社會出現了這樣的奇特景觀:成千上萬的公眾僅僅出於興趣自發地聚集在屏幕前,不計報酬、不辭辛勞敲擊鍵盤,對他們所感興趣的詞條進行編撰、討論、修改

  再過4天,世界上最大的維基類網站「維基百科」就要迎來它的十周歲生日。從2001年1月15日上線到今天,這個號稱「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已經擁有276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本,總條目突破1700萬,登記用戶也超越2650萬人,而總編輯次數更是超越10億次。

  這些數字不僅超越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部手工編撰的百科全書,也使得維基百科躋身全球點擊量前五大網站之一。在國內,一批包括互動百科、百度知道在內的維基類網站也在不斷壯大。有西方媒體評價,維基類網站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出現以來最好的表現」。

  什麼是「維基」?這個詞源於夏威夷語單詞「Wiki」,原意是「快」。也有人將其解釋為英語「What I know it」,即「據我所知」。後面這種解釋未必符合創始者的本意,卻很好地解釋了「維基」的精神:即:人人參與創作,共建共享知識。

  世界上第一個維基類網站誕生於1995年,美國工程師沃德·坎寧安搭建了一個允許訪問者自己修改網頁,討論程序開發的「Wikiwikiweb」,其初衷是建立一個能夠讓人們自由交流經驗的平臺。在他看來,人類生來擁有一種喜愛講話和表達的天性,而在維基類網站上,開放的編輯,自由的討論,正滿足了普通人參與創造和表達的欲望。

  於是,在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人類社會出現了這樣的奇特景觀:成千上萬的公眾僅僅出於興趣自發地聚集在屏幕前,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地敲擊鍵盤,對他們所感興趣的詞條進行編撰、討論、修改。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甚至無法解釋這種行為的動機。或許只有維基創始人的比方最能描述「維客」行為的驅動力:共同編輯詞條的過程,如同人們幼年時期集體參與的「捏泥巴」遊戲,充滿創造性、遊戲性的快感,驅使著「志願者」們永不停息。

  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知識創作與分享的盛宴。在維基類網站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興趣,參與任何一個詞條的編撰。這些詞條可能是諸如「希臘哲學」、「基本粒子」這樣嚴肅而枯燥的科學名詞,也可能僅僅是「麥可·喬丹」、「讓子彈飛」這樣的娛樂信息。這裡,沒有權威,沒有條條框框,只要你的寫作符合規則,為多數人認可,你的詞條就是真理,你的寫作就是歷史。正是這樣千千萬萬、五花八門的詞條組合在一起,建構了知識,記錄了歷史,承載了文明。

  這也是一場人類知識建構與生產模式的革命。傳統社會中,知識歷來為權力與精英所壟斷,知識的創作更是少數「知識分子」不容置疑的話語權威。維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它使創造知識的特權,第一次從「少數人」的手中,讓渡給「多數人」。普羅大眾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知識的創造者。這其間釋放的,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知識創造力和創造熱情。

  250多年前,法國人德尼·狄德羅嘔心瀝血20餘年,終於編撰完成28卷《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這部邀請到孟德斯鳩、魁奈、杜爾哥、伏爾泰、盧梭、布豐等大批聲名顯赫作者的皇皇巨著,幾乎代表了整個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精髓。狄德羅稱,這部書將「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兩個半世紀之後,維基的出現,使人類文明迎來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啟蒙。誠然,維基不可能代替傳統如科學研究這樣的知識生產,但它第一次告訴人們:個體的認知,星星點點的智慧,只要遵循合理的構建機制,也可以點燃人類文明的熊熊之火。

  伴隨維基而生的,是對這種開放模式下所產生知識的嚴謹性、權威性的擔心。質疑者認為,這種無組織、開放的、「烏合之眾」式的寫作方式,既不能保證內容的正確與嚴謹,更不能防範別有用心者,包括政治和商業力量的破壞誰來為我們的知識保駕護航?

  「每一個用戶都可以編輯」,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必然導致混亂的神話。然而,維基類網站卻在爭議聲中,以這種近乎「不可能」的模式茁壯成長起來。有研究表明,儘管維基百科不斷受到破壞,但絕大多數錯誤總能在五分鐘內被修復。這得益於無數網民近乎不間斷的修訂和維護。正是這種自我修復的機制,使得維基百科保持了絕大多數詞條的相對客觀、全面與正確。2005年,美國《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根據隨機抽取的若干詞條進行比較,維基百科的錯誤率與傳統《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錯誤率相差無幾。今天,越來越多的科研、教學甚至司法實踐,開始引用和參考維基類網站的詞條。億萬普通網民的智慧結晶,已然勾勒出人類知識的宏大網絡。

  (作者為本報記者)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朱大鵬)

相關焦點

  • 維基百科十年回顧
    新百科的編輯們和顧問委員會並不贊成這個實驗,他們認為,鼓勵沒有資歷的人寫文章可能會威脅到這部百科全書的信譽。不到一周,這個新網站分離了出來,成為單獨的一個項目,名叫維基百科(Wikipedia )。「維基」(wiki,夏威夷語「快」的意思)是一種軟體,允許多個用戶在同一個文件中書寫、編輯和進行網頁連結。
  • 剛過18 歲生日的維基百科,收到了 Google 310 萬美元捐款
    剛剛年滿 18 歲的維基百科,收到了 Google 送出的「生日禮物」,這家科技巨頭在本周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宣布追加 310 萬美元捐款。Google 對維基百科的扶持不止是資金,還有技術輸出,比如開放自定義搜索和 Cloud Vision API 兩個接口,前者可讓志願者們在引用事實時不必跳轉至搜索頁,後者是一款強大的圖像識別工具,可將書籍內容轉化成文字,從而方便資料的引用。本月早些時候,維基百科還宣布即將引入 Google 翻譯,幫助編輯們將詞條內容轉換為另外 15 種語言。
  • 比百度百科靠譜的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是數字時代的一個奇蹟,它改變了我們知識傳播的方式,無數人從中受益,維基百科更是已經成為許多學生頭號的資源來源。它是全球排名第六的熱門網站與第一大無廣告網站,擁有282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它擁有超過進360萬個英語詞條,幾乎是大英百科全書的38倍。這本自由、開放的在線百科全書與大學水平的教科書相比,正確率達98%。甚至有研究表明,維基百科的準確性同大英百科旗鼓相當。
  • 維基百科資料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是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這個站點使用Wiki,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
  • 大數據時代的生產者迷思:維基百科怎麼了?
    這本身便是現實世界中政治經濟和文化實力對比的體現。據觀察,在英文版維基百科上,主要編輯者中絕大部分是男性、美國人、精通電腦、年齡在30歲上下。而最新的調查則顯示,在英文版維基百科的所有編輯者中,男性佔84%~91%;20%的編輯者來自美國,編輯人數最多的十個國家中,除印度(佔3%)外都是歐洲和北美國家;年齡方面,近60%的編輯者介於17至40歲之間。
  • 知識的海洋:維基百科把詞條帶入銀河系
    IT之家訊 維基百科被稱為在線百科全書,如果你覺得其閱讀方式比較枯燥的話,那麼不妨試試WiKiGalaxy。來自法國的計算機科學學生Owen Cornec認為維基百科應該以一種更加有魅力的方式提供詞條的入口,於是他製作了WiKiGalaxy,WiKiGalaxy就像是知識的銀河,其中每一個詞條都是一顆星星,而相關的詞條就在最近的星團中,點擊一顆星星左側就會顯示詞條的定義,右側顯示相關詞條。此外還可以啟用「飛行模式」,點擊後就可以在星星中穿梭,非常有趣。
  • 淺析網際網路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因此總結,機制體現的是一種組織內部的相互關係和一種組織規範,因此依據前人的定義,有學者提出維基百科的信息傳播機制是「實現維基百科信息有效傳播的內在方法和過程」[4]。在此機制中,維基百科的詞條、創作者、受眾和平臺組成了維基百科知識傳播的完整的機制。 維基百科在運營過程中出了創新的知識生產機制,還有強大的技術保障作為支撐。
  • 俄或將禁用維基百科俄文版
    【俄羅斯《導報》8月25日報導】俄監管委員會昨天說,維基百科俄文網站有關毒品的搜索詞條已關閉。該委員會新聞秘書瓦季姆·安佩隆斯基進一步闡述說,該網頁可能在近期被列入俄羅斯禁用網絡名單。截至莫斯科時間昨天21∶50,維基百科還能夠登錄進入,禁用名單中也還沒有維基百科的這項爭議詞條。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今天的人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陌生的基礎知識、生活常識,或者想要了解一般的學術問題,最通行的做法無外乎上Google或者直接查詢維基百科了。  眾所周知,維基百科是免費的網上百科全書。桑格爾命名了「維基百科」。最初只有英文版,很快就有了其他語種的版本,而且內容和編寫體例都有所不同。現有各種語種的維基百科版超過290種。據維基百科稱,到目前為止,英語版的維基百科已經上傳的條目文章超過550萬篇,是所有語種中文章最多的。如果將所有版本的維基百科的文章加起來,已經超過了4000萬篇。  在當今網絡化的時代,維基百科已經彰顯出了它巨大的威力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 維基百科進駐凡爾賽宮
    法國凡爾賽2011年2月28日電 /美通社亞洲/ -- Public Establishment of the Chateau, Museum and National Estate of Versailles(凡爾賽城堡、博物館和國家園林公共機構)與提供免費分享知識的組織 Wikimedia France(
  • 維基百科「被黑」簡史
    這件事情剛出來的時候,The North Face獲得了大量的媒體曝光,也正因此引起了維基百科的注意,維基百科的志願者編輯很快刪除了The North Face的圖片,並譴責它違反了維基百科的用戶付費宣傳的條例。作為回應,維基百科在The North Face的維基百科頁面中,加入了一條The North Face維基百科欺騙的信息連結。
  • 外媒:維基百科如何成為種族正義的「戰場」?
    知識生產,至少在維基百科的意義上,部分是合作,部分是戰鬥。如果編輯們不同意,他們會撤銷彼此的貢獻,並在每篇文章後面的談話頁上激烈地辯論擬議的修改。隨著最近對喬治·弗洛伊德和其他警察暴力受害者的報導,這些辯論往往集中在對中立性的正確解釋上。中立觀點是維基百科的核心內容政策之一,它經常被描述為不可談判。
  • 維基百科將針灸歸為「偽科學」,網際網路的審核標準在哪裡?
    實際上這並不是維基百科第一次引發爭議事件,以往在關於國家、種族、領土等方面,維基百科也被多次「討伐」,用戶們認為維基百科不夠公正,或者說有些用戶認為維基百科上的內容並不符合「事實邏輯」,可到底什麼是「事實邏輯」,究竟該由誰來審核這些內容,並沒有這麼一個「權威」的「裁判員」存在,但是部分用戶則將這個審核的責任推到了維基百科的頭上,認為維基百科應該肩負起審核的責任,保證平臺上的內容真實有效
  • 維基百科是促進女性藝術的好地方?
    據報導,在維基百科上的男女差異巨大。關於男性的條目、由男性創建的條目的比例遠遠高於與女性相關的條目或由女性創建的條目。與此同時,女性在藝術史上長期受到排斥和詆毀。直到近些年,藝術才變得稍微「平等」了一些。因此,這次編輯條目的活動似乎是一件好事。誰會反對它呢?然而……進行這類編輯活動的原則同時又反映出維基百科為何是腐敗力量,為何腐蝕了世界知識界的原因。
  • 維基百科請求用戶捐助:99%的讀者不給
    日前,維基百科向美國用戶發送給了一則通知,請求美國用戶捐助「一杯咖啡的錢」。維基百科表示,「如果每個人都捐贈3美元,我們可以讓維基百科在未來幾年保持蓬勃發展。」維基百科公告原文:這有點尷尬,所以我們會直言不諱:今天我們謙卑地要求你保護維基百科的獨立性。我們依靠平均約16.36美元的捐贈,但99%的讀者不給。如果每個人都捐贈3美元,我們可以讓維基百科在未來幾年保持蓬勃發展。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杯咖啡的錢。維基百科是一個學習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投放廣告的地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當代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
    維基百科的英文名很有意思,Wikipedia 並不是現代英文詞典中已有的詞彙,而與 Google 一樣,通過拼湊和口語化的形式創造出來的詞彙。Wikipedia 是由網絡核心技術 Wiki 和百科全書的英文單詞 encyclopedia 合成而來,既涵蓋了 Wiki 在全球資訊網超文本系統的概念,也涵蓋了作為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的設計理念。
  • 同為問答網站 Quora能否成為盈利版維基百科
    在泡沫融資中,Quora成為繼Instagram及Pinterest之後,又一家讓VC與極客為之傾倒的公司,Robert Cezar Matei曾拒絕過Facebook與Instagram兩大頂級公司,最終選擇Quora,因為他認為Quora會像Google那樣成為又一個顛覆科技的革命。大家現在最關心的問題就是:Quora真的會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嗎?它會成為盈利版的維基百科嗎?
  • 維基百科犯過什麼錯? 貝克漢姆曾在中國當守門員?
    維基百科十年犯了什麼錯?   1月15日,維基百科網站迎來了十周歲的紀念日。  這是一本人人都可自由貢獻知識、沒有廣告插入而且完全免費的在線百科全書。成千上萬的草根僅僅出於興趣聚集在電腦屏幕前,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地對他們所感興趣的詞條進行編撰、討論、修改。
  • 媒體庫:創建維基百科有什麼好處?維基百科怎麼創建?
    那麼,創建一個維基百科具體能帶來哪些好處呢?1.增加受眾,擴展海外市場。不同於國內的各種宣傳渠道,維基百科面向的群體是全世界的所有用戶。通過維基百科,海內外有需求的用戶都可以閱讀到我們展示的信息,極大的增加了受眾的群體範圍,也有利於拓展海外的市場。2.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 維基百科回應為何將針灸歸為「偽科學」
    「我們一般不會撰寫、編輯或是控制維基百科的內容。維基百科的內容決定於來自全球的志願者編輯對網站的投稿。我們非常樂意分享一些關於維基百科如何受志願者編輯監督的信息,以及一些相關的政策和指導原則。」而對於此次請願一事,萊恩表示將會繼續跟進,並很快提供進一步的信息。  萊恩告訴記者,維基百科上所有的內容一直以來是由其他的編輯來進行審查評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