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可能不記得了,不過就在10年前,想在網上找點有價值的信息著實需要花點功夫。在網上搜索就像在一家大古董店裡找東西:碰巧了能有所發現,不過也有大量二手的破爛。你對俄製圖波列夫(Tupolev)飛機感興趣嗎?有位痴迷的愛好者建有專門的網頁。有人聚會的時候提到了沃拉普克文?有個大學的網站對這種鮮為人知的19世紀發明的語言有些零零碎碎的信息(不要把它和具有同樣名字的法國前衛搖滾樂隊混為一談)。後來,1999年的時候,一位叫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的經營搜尋引擎的創業家想出了一個簡單的主意:做一部免費的百科全書,由專家奉獻出時間撰寫文章和進行同行評審,內容可以複製,由廣告來支持。這部百科全書叫做「新百科」(Nupedia)。
這個網站由博士組成的團隊用一種絕對學究式的速度前進:第一年,他們只寫出來12個詞條。威爾斯意識到新百科需要一個網站來提供內容,這個網站需要有更高的開放度,吸引更多的撰稿人,任何訪客都可以在這個新網站隨意寫東西。
新百科的編輯們和顧問委員會並不贊成這個實驗,他們認為,鼓勵沒有資歷的人寫文章可能會威脅到這部百科全書的信譽。不到一周,這個新網站分離了出來,成為單獨的一個項目,名叫維基百科(Wikipedia )。「維基」(wiki,夏威夷語「快」的意思)是一種軟體,允許多個用戶在同一個文件中書寫、編輯和進行網頁連結。僅一年,這個新網站就有了兩萬篇文章;而新百科到2003年初關閉時只有24篇文章。
1月15日是維基百科10周歲的生日。根據它自己的維基百科網頁提供的數字,它有1700萬個詞條,用250種語言書寫,其中包括用沃拉普克文書寫的11.8萬個詞條。相比之下,《大英百科全書》有12萬個詞條,只用英語書寫。這個網站不收費,而且沒有廣告,是訪問人數最多的網站之一,它的用戶包括了酒吧裡打賭的人、寫論文的高中學生、對競選對手刨根問底的人以及所有想搞清楚威斯特伐利亞和會(Peace of Westphalia)是怎麼回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是替換誰成為了甲殼蟲樂隊(Beatles)的鼓手等問題的人。有關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漏油事件的詞條是2010年4月21日增加的,距離這個鑽井平臺爆炸還不到一天的時間,當時還沒有人知道這次事件有多麼嚴重。「美國海岸警衛隊已經開始了救援行動,」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個句子寫道。
就算是這個網站的最堅定支持者也承認他們最初沒有想到它會做得如此之大。這個主意聽起來像是一個烏託邦式的社會實驗:把世界上的知識記錄下來,由志願人員創造和管理。今天,任何人仍然可以對詞條增添內容,很多人也正在這麼做。不過,這個網站並沒有崩潰為一片混亂和針對第二顆死星(Death Star)的確切直徑而進行的無休無止的爭吵,相反,這些自稱為「維基百科人」(Wikipedians)的世界成長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網上社會。「它的存在驗證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組織生產形式,」 研究社交網絡和網際網路的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說。
不過,維基百科到底證明了什麼?這個網站的發展大大超出了威爾斯和共同創建人拉裡·桑格(Larry Sanger)的小小期望,卻也不得不應付有關它有失準確和人為操縱的爭議。近年來,撰稿人們開始抱怨這個網站正在拋棄它一度標誌性的熱忱歡迎的風氣,來自維基百科人圈子內外的聲音正在質疑極端開放和保持準確性能否共存。維基百科合作式的志願服務模式是否能夠應用到其他領域?這種模式是否能夠在維基百科本身保持下去?而且最為根本的是,這種模式是否能夠創造某種對圈子外的人具有可靠價值的東西?這些問題的答案還都不得而知。
維基百科並不是千禧年之初發起的唯一一部網上百科全書。除了新百科之外,還有一個叫Everything2的關聯式資料庫允許任何人發表文章,不過誰都不能編輯別人的文章。還有H2G2,這是受到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的《銀河系漫遊指南》(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的啟發而玩笑似地組成的一個集錦名稱。在這些之前,《大英百科》1993年不聲不響地上了網。微軟的Encarta基於光碟,不是合作式的,最初也沒有上網;它被視為《大英百科》這類傳統百科全書最大的數字威脅,因為它隨著新電腦免費贈送。
班傑明·梅柯·希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 研究人員,他研究了這些早期的網上百科全書,認為維基百科取得成功是因為它幾個主要決策正確,他說:「一般人很想說:"我們現在上網了,就要做與前人非常不同的事。"」不過如果那樣,很多撰稿人就會不清楚寫什麼。維基百科沒有那樣做:詞條雖然是全新的百科全書寫作方式的產物,讀起來卻像傳統的《大英百科》。
其次,維基百科對用戶來說很方便。如果有誰發現了錯誤,或者對某個還沒有詞條的科目有所了解,只要點擊一兩次就可以採取行動。網站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撰稿人,不久,像本科勒和克萊·雪奇(Clay Shirky)這樣的學者也開始慶祝維基百科的成功,稱它是網絡可以推翻關於人的動機和組織的舊有觀念的經典實例。在這裡,人們免費奉獻出數小時來構建威爾斯所稱的「思想的聖殿」。維基百科的模式與上世紀90年代發布Linux和Mozilla時開始流行的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有許多共同之處。不過,維基百科的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因此不能把它簡單地描述為文化上的偏門或者異趣世界的一個側面至少在它從物理方程式和《星際旅行》(Star Trek)的概述擴展到人類其它辛苦積累起來的知識以後就不能再輕描淡寫地對待它了。
雖然如此,隨著維基百科的影響日益擴大,對其準確性的擔心也不斷增長。諷刺性報紙《洋蔥頭》(The Onion)最近的頭版標題寫道:「維基百科慶祝美國獨立750年。」在廣為閱讀的詞條中的錯誤會被迅速糾正,可是在其他詞條中的錯誤信息就可能保留很長時間。約翰·賽根特勒(John Seigenthaler)以前是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的助手,也是《今日美國》(USA Today)創立時的編輯部主任。2005年秋,他發現維基百科的一個網頁指名他為刺殺羅伯特·甘迺迪的嫌犯。這一錯誤指控被發表4個多月之後,相關詞條終於得到了修正。賽根特勒並沒有自己去糾正,不過,他在《今日美國》的論壇版寫了一篇評論,指出維基百科有失精準。這一事件之後,威爾斯承認詞條寫得太快來不及審閱,隨後宣布了一項政策,沒有註冊的用戶將不能夠再創建詞條。(註冊是免費的,立即生效,並且不需要個人信息)。
對維基百科批評最猛烈的人之一是共同創建人桑格,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時他被威爾斯解僱。在桑格看來,如果維基百科不進行洗心革面的改變,像賽根特勒事件這樣的醜聞就不可避免。「鑑於這個項目的性質,我認為根本就不可能,」他說。2006年,桑格發起了Citizendium,這是一部維基式的百科全書,「專家做少許監管」,撰稿人使用真實姓名,意在與維基百科競爭。
與此同時,對維基百科準確率的分析發現,雖然它有時出錯,但總體上並不比傳統的百科全書多出很多錯誤。2005年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抽樣的文章中,《大英百科》平均每篇有2.92個錯誤,維基百科有3.86個。(《大英百科》反對《自然》雜誌的這項研究,稱其研究方法「有致命缺陷」。)然而,維基百科有著《大英百科》所沒有的問題。《大英百科》的錯誤點一經修正就會保持正確,在維基百科就未必。(同樣,快速變化的事件在維基百科會得到即時更新。)接下來還有編輯人員口味的問題。流行文化佔據很大篇幅,比如視頻遊戲《最後一戰》(Halo)的詞條比有關「新教改革」的詞條長得多。
更為嚴重的是,維基百科必須消除一些不是由於撰稿人失誤或無知、而是有意造成的錯誤。有時有惡意破壞的事情出現,比如賽根特勒這件事;還有時是為了對履歷進行加工。2006年,麻薩諸塞州眾議員馬蒂·米漢(Marty Meehan)的助手把維基百科提到的他做議員不會超過4屆的競選承諾刪除掉了當時他正在第7屆任期。威爾斯也修改過關於他自己的簡介的網頁,刪除了提到桑格在創建維基百科時的作用這一內容。
藉助「維基掃描」(WikiScanner)這一交叉參考撰稿人網絡地址的軟體,網址監督人發現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百事(PepsiCo)和迪堡(Diebold)等公司的電腦被用來刪除有關這些公司的詞條中的不利信息。去年,維基百科的仲裁委員會禁止所有山達基教會(Church of Scientology)擁有的IP位址進行編輯,這是在這個教會的追隨者和批評者之間進行了多年的爭議和欺騙性的編輯之後作出的決定。
運用維基百科模式進行盈利活動的其他企業也有許多類似的擔心。TripAdvisor和Yelp創造了民主口味,讓旅行者和消費者自由發言,得到了比任何專業評論團隊都多得多的意見。雖然如此,被評論到的旅館和飯店的業主們卻抱怨說因為這些網站發表意見不使用真名,從而導致了不負責任的誹謗。
維基百科嘗試著把更多權利集中在所謂「管理員」手中,這些維基百科的編輯可以對經常受到人為操縱的網頁進行刪除和恢復操作,或者把網頁鎖定一段時間防止進一步的編輯。這些改變給某些詞條帶來了一定的穩定性。[有關小布希(George W. Bush)的詞條遭受的惡意破壞少了。在當總統期間,他的照片曾被換成希特勒的照片。]不過,維基百科的討論板充斥著對詞條沒有正當理由就被鎖定的抱怨;而且似乎並沒有一套機制確保管理員們除了維基百科的方式和規則之外能懂更多的東西。
對於關注維基百科走過10年曆程的人,他們擔心隨著網站日漸成熟,它越來越難以吸引和保留使它成功運作的志願者們。施樂公司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電腦科學家艾德·遲(Ed H. Chi)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維基百科的成長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不論是按照詞條量、編輯量、志願者人數、甚至信息流量來衡量都會得出同樣的結論。活躍的撰稿人人數和寫文章的速度均在2007年達到了高峰。遲認為,這個網站開始表現得不大像是一個潛力無窮的生態系統,而更像是一個生物系統、一個參與者競爭有限資源的世界。今天,所有明顯的詞條都寫過了,包括「亞里斯多德」、「電」、「大憲章」(Magna Carta)、美國內戰以及幾百萬其他的詞條,因此要寫的新詞條少了,於是新詞條因為維基百科指導原則所說的「缺乏知名度」而被刪除的機率有所增加。威爾斯本人寫的一個關於南非餐館的詞條曾經被刪除過,理由是它「沒有表明重要性/意義」。然而,這種新產生的競爭的最主要影響是排擠新人,艾德·遲發現新人寫的詞條和做的編輯更容易被拒絕。
安德魯·利(Andrew Lih)是維基百科的管理員、《維基百科革命》(The Wikipedia Revolution)一書的作者。他說, 2002年他加入這個網站時有一種興奮感。「那時只有三四萬個詞條,」他說,「當時如果你查一下"吳哥窟",會發現只有一行介紹,於是你就加上一兩段,然後其他人看到會說:"這個很有意思,我還有點東西補充。"你會參考一下某個介紹埃及金字塔的網站並從中有所借鑑。總之有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今天這個網站的感覺已截然不同,他說,維基百科大受歡迎,新的審查也就隨之而來。當前,首要的考量是保護既有的東西,「今天的環境就好像是讓人"什麼都別碰"。」
利認為,維基百科的問題在於它實際上比以前需要更多的關注。公關公司、形象顧問以及國會議員的助理們越來越擅長巧妙地對詞條進行潤色,這就需要更多的志願者再把這些詞條潤色回來。即使是最資深的管理員也曾經是按照維基百科人的行話來說「菜鳥」,因此維基百科將來發展得怎麼樣,可能取決於給這些菜鳥多大空間、讓他們如何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