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出版機構的作品想要出版推向市場的時候,是需要經過層層審核的,而在網際網路上,對於內容的審核遠遠沒有出版機構那樣嚴謹。網際網路的UGC核心精神就是眾人的智慧,即每個人都貢獻出一點智慧,講究「眾人拾柴火焰高」,否則,僅僅依靠「頭部」的那些力量,遠遠做不到網際網路今天的繁榮昌盛。
但我們也日漸對於UGC這種模式感到惶恐,或者說深受其害。那麼,問題來了,平臺方面,究竟該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呢?
這不是維基百科首次被「批判」
近期,國外知名的百科類網站維基百科在範圍分類中將針灸歸屬為「偽科學」,這一舉動迅速引發了大量用戶的不滿,特別是來自全球的中醫師和被針對治療過的患者,更是對此表示抗議,並紛紛在請願網站上簽名,要求維基百科進行更正。
實際上這並不是維基百科第一次引發爭議事件,以往在關於國家、種族、領土等方面,維基百科也被多次「討伐」,用戶們認為維基百科不夠公正,或者說有些用戶認為維基百科上的內容並不符合「事實邏輯」,可到底什麼是「事實邏輯」,究竟該由誰來審核這些內容,並沒有這麼一個「權威」的「裁判員」存在,但是部分用戶則將這個審核的責任推到了維基百科的頭上,認為維基百科應該肩負起審核的責任,保證平臺上的內容真實有效,而不是任由「虛假內容」泛濫成災,並且害人。
維基百科自成立起,便惠及了大量網際網路用戶,一定程度上其釋放了用戶大腦的儲存空間,比如普通用戶再也不需要記憶某位明星的出生日期、星座、籍貫等,也不需要記錄家鄉的佔地面積、區域劃分等,維基百科裡會有詳細的這些基礎信息的介紹。
維基百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人人皆可編輯,但正是因為有這個漏洞在,在一些內容審核方面就有漏洞。比如川普2016年的維基百科就被編輯了8000多次,而「2016年去世的名人」則被編輯了18230次。
一方面因為多次改動,另一方面則因為有人惡意篡改,這就導致大量內容出現「失真」,如果涉及到用戶底線的人群數量比較廣泛,則會引發大範圍的「討伐」。
實際上仍舊有大量未被關注到的「虛假」維基百科內容存在,像將針灸歸為「偽科學」這種情況,在維基百科上真的很多。
有沒有辦法處理維基百科的這種情況?
將針灸歸為「偽科學」,這在「大部分」人眼裡,是維基百科出現了故障,可要明白的一點是,維基百科本身是講究客觀中立的,是用戶自由編輯的,維基百科本身並沒有編輯來審核這些內容的真假。
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審核團隊。問題又來了,成本和審核公允性怎麼保證?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1日,英文維基百科已有500萬個條目。全球所有280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本總條目突破3700萬個。如果維基百科要建立自己的審核團隊,那麼,得僱傭多少員工才能完成這個龐大的工作,而如果採用免費僱傭的模式,又有多少人願意加入到審核團隊中來?
第二個問題就是公允性的問題,所有人工審核團隊,都是由來控制,而人是很容易被誘惑,有自我的思維局限,有自我的知識體系,這些都會讓內容審核出現偏差,也就難以保證絕對的內容的公正公平。
成立15年的維基百科(馬上十六周年),其資金來源是社會各界對其的捐助,相當於公益行為,僱傭顯然不靠譜,維基百科都堅持自我堅持了那麼多年,不可能因為一個詞條就妥協的。
所以,面對維基百科出現的這個「漏洞」,用戶與其請願,不如想盡辦法去將詞條編輯正確,此時此刻,資深維基百科的編輯技術是多麼重要啊,遠比這2500人來的有效。
我們還應不應該相信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折射的,只是網際網路的冰山一角,網際網路又大量大量的UGC社區存在,百科類的比如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問答類的,如百度知道、問問,其他還有各種論壇、社區、貼吧等,這些都有大量UGC類內容存在,而很多用戶獲取信息的唯一方式是網際網路,比如,別人問這個消息你怎麼知道的呢?「網上看到的」。
是的,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社區、貼吧、論壇等地方看到的,會統一被貼上「網上看到的」標籤。用戶為何會相信網上的內容呢?這涉及到用戶自身的知識體系、用戶本身的個人素養以及信源真假確認,說實話,太考驗人,不然也不會每年大量大量的人被網絡詐騙。
我個人覺得,大家在面對網際網路信息的時候,一定要多確認信源,不能就信一家之言。網際網路上流竄著太多的投機者以及太多的金錢主義參雜其中,而某些人只顧著以最快的速度賺錢,你受不受害,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所以,還是要多確認,多對比。
對於整個網際網路而言,維基百科只是代表,當然相比較其他網站而言,維基百科也算是業界良心了,對於某些基本的信息,維基百科還是值得相信的,但是若涉及到分歧問題,還是要多對比,多參考。
維基,同樣折射出了網際網路審核的荒唐,畢竟,還有那麼多垃圾網站/APP的內容更匪夷所思。
國內的百科類網站情況如何?
相比較維基百科而言,國內的四大百科產品,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互動百科的情況要更加微妙的多,因為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互動百科這四大產品都是商業百科平臺,並非公益性質,這就決定了這些百科裡面參雜了商業因素在裡面。
其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網絡營銷從業者在百科裡的軟性植入,一種是各大百科母公司的商業利益因素。前者在當初百科的審核還不是那麼嚴格的時候,就非常強勢地攻陷了百科的內容,特別是醫療相關的,雖然很多人都討厭莆田系,但莆田系的營銷策略裡面,是包括百科產品的,很多很多百科內容,都被這些莆田系的軟性廣告攻陷了,儘管最終有所「清除」,但除了品牌外,百科本身的內容真假就不得而知了,都是網絡營銷從業者操作的內容,可他們懂啥婦科、男科疾病呢?都是抄抄抄、改改改。
現在的醫療類百科內容,已經無法由普通用戶編輯了,可除了醫療類百科內容,還有更多百科的內容質量存在問題,這些內容,幾大百科平臺要想非常理想地處理好這些問題,還是比較困難的。
據我觀察發現,從去年開始,幾大百科平臺對內容的審核就比較嚴格了,今年更甚,而在處理參考資料的時候,也挺有意思。比如,百度百科裡面,百家是不能作為參考資料的(雖然其也是百度新聞源),而搜狗百科則同樣拒絕了搜狐公眾平臺上的內容作為參考資料。現在百科的參考資料已經算是非常嚴謹了(對於企業/個人來說,百科是一張好的名片,建議大家都可以好好做做)。
整體來看,網際網路的內容審核,特別是真假內容的審核,都非常非常困難,有太多的「投機者」參雜在裡面,也沒有人/平臺來為這些內容把關,若不是涉及到公司利益,有誰會去關注真假呢。
http://news.zol.com.cn/624/6243446.html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624/6243446.html report 5141 傳統出版機構的作品想要出版推向市場的時候,是需要經過層層審核的,而在網際網路上,對於內容的審核遠遠沒有出版機構那樣嚴謹。網際網路的UGC核心精神就是眾人的智慧,即每個人都貢獻出一點智慧,講究「眾人拾柴火焰高」,否則,僅僅依靠「頭部」的那些力量,遠遠做不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