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奧進宮了。」6月18日,當初入職場的零食吃貨葉子明看到「朕的心意中華六味」首發的消息後,味蕾就已按捺不住,「蜜制紅豆酥風味」與詩人吟哦的相思紅豆,以及慈禧太后心愛的芸豆卷餡料有何關係?而康熙大帝的摯愛「荔香玫瑰糕風味」又是什麼滋味?衝動之下,葉子明搶到了一單。
兩位「百年老人」跨界合作的產品,一天之內就售出76萬包。當日,奧利奧店鋪新增26萬粉絲,超過過去1年店鋪增粉的總量。
同樣的情景也發生在一年前,大英博物館與兩款手機的合作成為刷屏熱點。先是美圖手機推出大英博物館限量版,從禮盒外觀到美圖手機再到配件的定製化妝刷、手機皮套等,都採用了統一的洛可可主題風格;而小米發布了和大英博物館聯合設計的「小米MIX 2S藝術特別版」設計包裝靈感源於大英博物館的一款16世紀馬約裡卡陶盤(Majolica,即義大利錫釉陶器)。
藝術版手機在商城上線48小時內就被搶購一空。
在IP(智慧財產權)運營商品源文華合伙人韓靜看來,無論是大英博物館還是故宮博物院,都在嘗試通過 「二次開發」,與各類品牌進行合作,從而將博物館藏品中的審美元素與產品結合,達到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傳播博物館品牌的雙重目的,「這種模式並非我們首創,品牌授權在西方已有上百年的時間。」
國際授權業協會發布的《2019全球授權市場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在全球經濟總體穩定增長的背景下,全球授權商品零售額增長至2803億美元(約合1.92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的2716億美元增長3.2%。而相應的全球版稅收入躍升至150億美元,較2017年增長了近4%。
按地區來看,北美地區(美國和加拿大)的授權商品零售額達到1626億美元,而中國只有488億元人民幣;如以人民幣計算,美國的人均衍生品消費額為2600元,而中國為33元。
明顯的差距也就意味著巨大的商機。
而授權產業已在中國開始引發震蕩。尤其是近期,600歲的故宮與100歲的奧利奧擦出了火花, 10600塊餅乾建了個「能吃的故宮」, 也推出了「故宮食品聯名御點」系列;而「大英博物館」已與上百家企業達成了品牌合作。
當博物館IP品牌與企業擦出巨大火花的高光時代到來時,包括運營商、投資者、企業都做好蓄勢待發的準備了嗎?
爭議與博弈一直發生
「您可以將歐洲文明史、藝術史寫個介紹,列印出一頁紙就好,我好向領導報告。」每每遇到合作企業向她提出類似的「小要求」時,韓靜多少有些無奈。
且不談歐洲整部文明歷史,單就古典時期羅馬的興起與衰敗以及拜佔庭之光,都不可能是幾頁紙可表達清楚的,但韓靜還是會按照對方需求把工作做好。
歷經中國授權產業發展過程的韓靜發現一個現象,當博物館授權產業在國內快速發展後,無論是「70」、「80後」的企業領導者還是「90後」的管理層,一旦有渠道接觸文化藝術,就會產生巨大的興趣,並保持對藝術文明史的持續關注。
「這是好事,我們要想把每一個項目做成精品,企業客戶以及普通受眾的藝術教育推廣與普及工作是要盡力去做的。」基於品牌授權產業在國內的持續走高,韓靜近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些都在為授權市場真正的爆發時刻打好紮實基礎。
授權行業經典案例多發生在20世紀初。比如,當時市場上一些品牌用寶馬的LOGO去做棒球帽、服裝時,做汽車的寶馬每年都要花費巨資去處理這些糾紛,於是,就有人建議寶馬,不如品牌授權,讓別人合法化經營,這樣不但有利於品牌的傳播,還可以做大業務。
寶馬接受了這個意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授權生意。
「我沒有記錯的話,那時候,寶馬每年通過授權可獲得500萬美元的收入,並省去了高昂的律師費。」 韓靜認為,並不是所有人一開始都能把商業模式看得特別清晰,2004年左右在國內起步的企業品牌授權也是如此。
2004年,珠海一家化妝品有限公司與美國統一專欄聯合供稿公司正式籤訂特許協議,取得史努比在中國區域內化妝品的唯一經營權。該化妝品牌推出SNOOPY品牌的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系列300多種產品,從而開拓市場,美國統一專欄聯合供稿公司則利用該化妝品的設計、生產和營銷網絡進入了中國的化妝品市場,優勢互補。
而2005年進入品牌授權行業的韓靜主要也是運營國外品牌在國內的授權業務,從2008年到2010年,風向發生了變化,也就是體量在10億元左右的企業開始追求「自主品牌」以及客戶黏度、品牌影響力,這樣的企業開始大批湧現,如此,海外品牌授權再切入到中國市場就比較困難。
2014年左右,在運營類似好萊塢影片以及藝人IP授權後,品源文華開始轉向文化藝術授權領域。
其實在2008年時,授權行業的運營商已經感受到博物館IP授權的可能性,畢竟,按照國民經濟的收入水平,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感,當年電影產業迅猛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但對於文化藝術授權的市場發展,他們並沒有太大信心。
2016年,大英博物館開始尋求新的盈利方式,那就是對外開展的授權合作。當年,大英博物館帶著4件授權商品首次參加拉斯維加斯授權展,展位不大,人也不多。但正是在這次展覽上,大英博物館與尋找博物館IP開發市場潛力的品源文華創始人有了第一次碰撞。
經過多輪談判,品源文華拿下了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知名博物館大中華區獨家IP授權與運營的權益。
「拿下來這些權益是很不容易的,而我們之間的爭論與博弈時時都在發生。國內的授權市場發展太快了,哪一種方式是最好的?要不要與年輕人產生碰撞與共鳴?博物館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很傳統的,想要它們加快速度有些難。」韓靜表示。
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一些熱點事件在以嚴肅、謹慎形象示人的文博界爭議就不斷。比如,回望故宮的網紅之路,源起事件是故宮2014年推出的《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動態表情包躥紅。儘管向來威嚴的故宮以這種「差異性」的網絡文化「活了起來」,但有文博界人士認為,這種創意和設計雖遵從了審美規律文化,但算不上正兒八經的文藝創作。
到了2018年,七大博物館聯合在抖音上推出的「文物戲精大會」,4天播放量1.18億次,但在文博界並沒有博得太多好評。
畢竟,與商業利益相比,維護博物館的聲望和名譽是更重要的事。
企業掌舵者的藝術修養存在盲點
「最艱難的時候,應該是拿到授權並落地的時期。」韓靜表示,難點在於藝術品如何賦予產品價值並延伸藝術品本身內涵,以及企業管理者對於藝術(博物)館、藏品的認知。
以美圖和小米手機的大英博物館定製版為例,美圖採用的洛可可風格,小米採用的馬約裡卡陶盤,都是經過品源文華二次開發後準備的IP素材,最終通過品牌方形成產品落地。
而這背後是運營方也要尋求國外研究設計以及時尚界流行趨勢的機構提供「外援」,而公司的IP開發團隊,根據每年對全球潮流趨勢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開發出文化藝術IP主題,用於商品設計。
與明星一樣,博物館也需要包裝,博物館需要傳播的點,與企業結合時的產品的調性、企劃概念、產品周期、產品的受眾人群等等都要做到完備的調研,然後找到一個點,去和市場溝通。
只是溝通的成本很大。國內目前諸多企業的掌舵人多是70、80後,但掌舵者對於藝術教育存在盲點。
當流量明星、故宮、大英博物館同時擺在企業掌舵者面前時,故宮與大英博物館的勝算並不高。
好在所有付出的結果還不錯。
去年7月上線的大英博物館天貓旗艦店試運營兩周,就衝上行業日銷第一名,目前粉絲數已累計超過75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天貓旗艦店也開始運營,主打「坎普Camp」風的產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大英博物館先後與電子閱讀器Kindle、旅行箱包品牌ITO、美妝品牌歐萊雅、野獸派等上百家企業都推出了聯名款商品。
與此同時,運營方也獲得不錯的收益。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已經兩輪融資的品源文華儘管具備上市基礎,但韓靜認為一切才剛剛開始。品牌授權,特別是博物館IP授權在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和很多具體工作,借用一句古話,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