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旅遊景點簡介:幾度戰亂興亡,屢建屢毀的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是國內僅存的幾座完整的古城,是歷經世事滄桑後的珍貴遺存,也是荊楚文化的標誌之一。史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即荊州城北5公裡處的紀南城。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攻佔郢都,秦統一後置江陵縣。在後世變幻莫測的歷史風雲裡,荊州城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地。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於此地。戰國末期,荊州城便已形成城郭,至漢代,興建城牆。
幾度戰亂興亡,荊州古城屢建屢毀,現存城牆為明末清初所建,整座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裡,南北寬1.2公裡,城垣周長10.5公裡,城內面積4.5平方公裡。1970年後,隨著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加上原有的6座城門,共有9座城門。磚城內有土築城牆,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寬闊的護城河環繞。荊州城牆高9米左右,城牆厚10米左右,城牆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臺。荊州城屹立至今,固若金湯。
荊州城享有盛譽,得益於名著《三國演義》的記述。《三國演義》共120回,有72回的內容與荊州城有關,「劉備借荊州」、「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家喻戶曉。三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代,其歷史魅力經久不衰,荊州城即是三國文化的誕生和繁衍勝地。至今,在荊州城還存有30餘處三國遺蹟和文化景點。
現存的城門中,最重要的景點是東大門的賓陽樓,它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年間重建,1986年由國家文物保護科研所設計修復完善。賓陽樓樓臺高9.5米,東西寬12.65米,南北長34米,木質結構,氣勢恢弘,為典型的明代建築範式。樓下是荊州古城現存最大的甕城,登上樓臺,眺望城內城外,視野十分開闊。門樓題匾「賓陽樓」為書法泰鬥趙樸初先生所提。城牆上還有部分三國人物塑像,但水準一般。城牆上徒步範圍約1公裡。
張居正故居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湖廣荊州府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自幼聰敏好學,12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土,42歲入閣,48歲任內閣首府執掌朝政,通過推行「考成法」、實行「一條鞭法」等系列改革措施,使昏聵不堪的明王朝踏上了中興之路。
張居正故居位於荊州古城東門旁,原名「張大學仕府」,是1572年張居正為尊藏萬曆皇帝褒獎其手書而建;明末改為「張文忠公祠」,清初稱「張相舊府」,幾經興廢。20世紀80年代陸續修復,故居現佔地約6700平方米,南北朝向,前後四重院落,東房西園。現有太師居、太嶽堂、純忠堂、捧日樓、張文忠公祠、文昌閣等。建築供人遊覽。此外,張居正故居的大遊覽主題是書法詩詞碑刻,碑廊存有張居正和歷代文人墨客詩詞書法作品300多幅,南面正門處立有牌坊「江陵碑苑」,為趙樸初先生手書。碑廊有諸多根雕茶座供遊人品茗休息。故居西側有一座小小的「志樂園」,假山翠竹,水榭亭臺,具有南國古典園林靈動雅致的氣質。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位於荊州古城西門內側,是一座融陳列展覽、文物保護田野考古、文物收藏、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以非凡的實力成為國內享有盛譽的博物館。
博物館建築群為典型的楚風建築,古樸典雅,穩重而不失靈動。館舍佔地面積4.6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博物館累積發掘了7000餘座古墓葬和50餘處古遺址,考古成就非凡。目前推出了《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傳世文物展》、《荊州出土簡牘文字展》、《荊州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器精品展》、《楚漢織繡品展》七個具有濃鬱地方文化特色的專題文物陳列展覽,系統展示了荊州出土的文物精品。館藏文物達13萬餘件之巨,其中先秦兩漢時期的漆器超過1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博物館,先秦至兩漢的簡牘數量也居全國之冠,絲綢布帛織品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保存完好的西漢男屍,其保存質量不亞於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軟侯夫人辛追。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於荊州江陵望山,原本藏於荊州博物館,後被上調至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其他如青銅器、玉器、兵器、瓷器等,其工藝之精湛,審美之高超,無不令今人折服。
到目前為止,荊州境內不斷有考古新發現的報導傳來,並探明尚有大量未發掘的古墓葬。在這片創造了璀璨歷史的土地上,一定會有更多未知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