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博物館 重溫戰爭年代(圖)

2020-12-16 網易新聞

(原標題:紅色記憶博物館 重溫戰爭年代(圖))

軍裝、喝水的軍用水壺,還有背的斜挎包,不再只是一個年代的符號,這麼多年來已成為多少人心中的記憶。不久前,在河東區大王莊街豐盈裡社區居委會,佔地50餘平方米的「紅色記憶博物館」正式揭牌,成為居民在家門口的紅色基地。

據了解,這個紅色記憶博物館匯集藏品120餘件,主要由社區居民倪國英捐贈。走入博物館,可以看到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各個時期的代表性物品。軍用水壺、軍裝、軍帽等,仿佛令人置身於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

倪國英和老伴都是電影道具收藏迷,「這是六七年前,在北京電影道具市場買到的」,倪國英指著疊放整齊的綠軍裝說,當時一眼就看上了這件衣服,它顯然是雷鋒穿過的那款綠軍裝,雖然簡單卻透著精氣神兒。

近二十年來,倪國英和老伴跑遍全國各地的舊貨市場,收集了很多照片、畫報、歌曲,以及各種時期的軍用挎包、軍用水壺、棉帽等。這些物品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

此前,倪國英的「電影道具家庭博物館」已經是河東區家庭活動室之一。如今,在社區裡建立了「紅色記憶博物館」,更成為很多社區居民進行紅色教育的基地。倪國英說,他希望通過這個博物館,有更多人了解過去的歷史。

「今天是博物館的揭牌儀式,特意帶著小孫子來參觀,別說他們這代人,連我們這些稍微年輕些的老年人對於這些了解得都不多,這一次就是我們一起上紅色教育課。」社區居民張大爺笑著說,這種開在家門口的博物館實在不多,但是非常有意義,可以在寒暑假時對孩子進行紅色教育,讓他們通過這些充滿時代背景的物品,了解歷史,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撰文/田娟 攝影 吳迪

(原標題:紅色記憶博物館 重溫戰爭年代(圖))

本文來源:天津網-每日新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走進紅色記憶博物館 感受戰爭歲月(圖)
    (原標題:走進紅色記憶博物館 感受戰爭歲月(圖)) 「太震撼了,
  • 中國歌劇經典片段之紅色記憶 重溫紅色經典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慧清之夜—中國歌劇經典片段之紅色記憶」演出將於2015年7月18日在解放軍歌劇院隆重上演。在演出中您將欣賞到耳熟能詳的歌劇片段,回味激情年代,重溫時代經典。
  • 「紅色記憶」巡展百場創紀錄 金華市博物館創新服務模式顯成效
    8月18日,由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中共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主辦,金華市博物館承辦的「紅色記憶—金華革命鬥爭史展」第100場巡展活動在東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順利舉辦,50餘名退役軍人及黨員幹部有序參觀展覽。
  • 國慶長假,打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溫紅色記憶
    講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艱辛歷程,這些紅色坐標讓前來「打卡」的遊客們重溫起一段段紅色的記憶。10月3日早8點,秋風帶涼,連雲港市贛榆區班莊中學1980屆的80多名同學在全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上重聚,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園,重溫紅色記憶。抗日山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紛飛的戰火中興建,長眠著1800餘位革命先烈,鐫刻著3576位抗日烈士英名。
  • 打卡湖北紅色記憶之旅,傳英雄志弘英雄氣!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一起打卡紅色記憶之旅,追溯先輩足跡,緬懷那段充滿艱辛坎坷而又輝煌熱血的歷史!秋日裡走進長勝街,追尋紅色記憶,感悟紅安人民的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走進新四軍第五師舊址陳列館,重溫入黨誓詞,深入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
  • 走進西柏坡,探訪革命聖地,重溫紅色記憶
    今天我們一同走進西柏坡探訪革命聖地,重溫紅色記憶《探索有故事的河北》,讓我們再次回到太行腹地、滹沱河畔,去探訪革命聖地,重溫紅色記憶!戳視頻70多年前,西柏坡這個普通的小山村,成為中國歷史巨大轉折中的樞紐。
  • 暑期尾巴不走遠 與孩子一起重溫廣州紅色記憶
    ■VCG供圖,也因此積澱了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那就和孩子一起重溫廣州的紅色記憶吧。除了那些耳熟能詳的紅色旅遊景點,相信廣州市內還有很多你沒去過的紅色印記。■新快報記者 陳鏇/文 資料圖(VCG除外)思考題1血戰觀音山講了什麼故事?
  • 重溫紅色記憶 江蘇省各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迎來大客流
    講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艱辛歷程,這些紅色坐標讓前來「打卡」的遊客們重溫起一段段紅色的記憶。連雲港抗日山:重聚重溫烈士事跡「時隔40年,我們又重聚抗日山了!」10月3日早8點,秋風帶涼,連雲港市贛榆區班莊中學1980屆80多名同學在全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上重聚,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園,重溫紅色記憶。
  • 百餘件「紅色文物」亮相曲江紅色記憶博物館
    5月18日,西安市曲江紅色記憶博物館聯合陝西拂曉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共同舉辦「向前向前向前—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圖片、實物展」,向建軍90周年「獻禮」,以100餘件「紅色文物」及100餘幅歷史照片,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這些年艱辛而輝煌的歲月。
  • 百樹雲課堂「重溫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建軍節活動圓滿成功
    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8月1日,百樹雲課堂特別開展「重溫紅色記憶,重溫建軍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八一精神,宣揚紅色文化01第一站•八一廣場八一起義紀念館是為紀念南昌起義而設立的專題紀念館,成立於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全國文明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中國歌劇經典片段之紅色記憶"7月北京上演
    原標題:「中國歌劇經典片段之紅色記憶」7月北京上演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詠梅):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慧清之夜--中國歌劇經典片段之紅色記憶」演唱會將於7月18日在解放軍歌劇院隆重上演。屆時,觀眾將欣賞到耳熟能詳的中國經典紅色歌劇片段,回味激情年代,重溫時代經典。
  • 重溫年代記憶:馬山老家的石磨玉米汁
    可是在馬山,它卻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60、70、80後農村部份人大概都還記得,每年四、五月分,農村便是到了「青黃不接的季節」,所謂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到這個季節,地裡能填飽肚子的幾乎也只有沒成熟的玉米了。
  • 浦發銀行台州分行:尋訪紅色足跡 重溫革命記憶
    近日,浦發銀行台州分行組織分行本部、椒江支行、天台支行黨支部全體黨員一行前往臨海,開展「尋訪紅色足跡 重溫革命記憶」主題黨日活動。參觀郭鳳韶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在郭鳳韶烈士紀念館,浦發黨員們追尋紅色記憶,緬懷革命英雄。
  • 60名家長孩子走進光明惜物博物館尋找紅色記憶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熊丹丹 通訊員 黃靜怡/文 記者 管強 通訊員 賴遠美/圖)9月21日上午,由深圳市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市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承辦的「尋找光明記憶」特色採風活動,攜60名家長孩子一同走進光明區首家民間博物館——惜物博物館,深入時光的迴廊,去了解更多蘊藏在舊物背後的人文歷史和民俗文化
  • 這份手繪地圖帶你重溫南海「紅色記憶」
    南海從來不曾忘記那段金戈鐵馬的紅色徵程和那些保家衛國的英雄戰士。今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率區幾套班子領導,來到位於裡水北沙沈村的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重溫入黨誓詞,踏尋先輩足跡,感悟革命歷史,激勵南海的黨員幹部們銘記革命英烈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畏風雨,砥礪前行。
  •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開國大典文物 帶人重溫盛景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開國大典文物 帶人重溫盛景 原標題: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並使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在此次展覽中亮相 攝影/記者 郝羿  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趙婷婷)「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昨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
  • 重溫紅色記憶,堅定砥礪徵程——九江三中黨委第五支部開展紅色文化研學活動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通訊員 鄒紅愛)8月21日,九江三中黨委第五支部開展了以「重溫紅色記憶,堅定砥礪徵程」為主題的暑期紅色文化研學活動。紅色之旅第一站紅色之旅第二站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秋收起義留下的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寶貴精神遺產,這些也將會是我們中華兒女世世代代需要傳承的紅色基因。紅色之旅第三站:湘鄂贛烈士陵園。
  • 永新記憶博物館驚豔開放 豐收節活動現場熱鬧非凡(多圖)
    活動主體建築為「永新記憶」博物館,領導嘉賓、媒體記者等社會各界人士以及當地群眾1000餘人前來遊玩體驗,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永新記憶」博物館是由佔地1500餘平方米的廢棄磚廠改造而成,通過該館收藏永新的本土記憶,記錄鄉村環境變遷。
  • 「點讚新寧夏」網媒記者齊聚六盤山 重溫紅色記憶
    1935年,毛澤東、周恩來率領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經西吉、海原、隆德、固原等地,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並在六盤山上寫下了這首《清平樂 六盤山》,時隔84年的8月21日,網絡媒體寧夏行的記者們從全國各地匯聚於此,重溫這段紅色記憶。當日下午,伴隨著濛濛細雨,六盤山被一層雲霧籠罩,朦朧間別有一種意境,跟隨著講解員,記者們參觀了紀念館的展廳,重溫了那段歷史。
  • 走進建川博物館-感悟重慶人不屈的的精神
    博物館展出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抗戰文化、兵工文化,又有重慶故事、民間文化等。在講解員的敘述引導下,大家重溫了歷史歲月的變遷。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陳列物品、一幕幕還原場景,緬懷了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重溫了革命先輩們團結抗戰的民族精神,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中也展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