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臺雪超 見習記者 高雅潔
2020年,青島國際啤酒節這場夏日全民狂歡的盛會已經走過了三十年。從呱呱墜地到三十而立,青島國際啤酒節資深顧問林醒愚見證了節日整個的成長曆程,他對這個已經紮根在青島30年之久的節日表達了新的期許——沉澱經典,堅守立節之本。
三十而立,啤酒節應成為青島的人文豐碑
對於青島國際啤酒節,林醒愚與這個節日之間的故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有著很深的情感與羈絆。「原先擬定節名時有四個名稱可供選擇,最終確定為『青島國際啤酒節』,核心意圖就是將節日定位於一座城市的節慶,而非一個企業或一種產品的營銷。」在林醒愚看來,節日應該是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圍繞特定主題,有相對特定的人群參加的歡聚性的活動。三十年來,青島國際啤酒節有三樣東西一直未變:首先就是節日的名稱;其次在舉辦時間上,最早的一次是第一屆6月23號,最晚的是第二屆9月20日,從第三屆開始基本都在八月份開幕;第三就是節日的標識。
「辦節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一座城市節日的獨特性和影響力,而稀缺性一定是寶貴的和不可濫用的,也不可泛化至一個城市不加規控地辦多個會場,以及在不同的城市都舉辦同一名稱的節日,這樣勢必稀釋節日的文化資源,並弱化『特定地點』的影響力。」他認為成功的節日是具備長久的信仰和標誌性符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青島國際啤酒節應該是青島的人文豐碑,啤酒城應該是這座城市的文旅地標,不能簡單地將其定義為一屆一炒的「網紅」。
凝塑文化,思考節日的未來走向
在三十而立的重要節點,林醒愚稱,不能被眼前已有的成績「迷亂」了雙眼,要認真思考這個節日的未來走向。
「首先節日的時間、地點、標識是立節之本,儘可能不要輕易更換,要堅持節日的四個特定原則。如節日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凝聚力,節徽、主題、節歌、吉祥物、節服等都應該是統一的、持久的,而不必屆屆煥新。「就拿節日服裝而言,它是傳達節日形象的重要工具,是一個流動的宣傳載體。我們需要將節日文化凝塑起來,讓全世界的人們每當看到這種服飾就能立刻聯想到青島並與我們盛大的啤酒節對應起來。」林醒愚說。
作為國內知名的節慶文化學者,林醒愚還簡要闡述了節日的價值觀。他認為啤酒和啤酒節對於青島具有史詩般的意義,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倡導現代氣息和時尚精神的當下,在三十華誕這個承前繼後的檔口,更應悉心發掘城市遺存的經典資源,因為由經典支撐的時尚才會底氣更足、走的更遠。更重要的是,啤酒和啤酒節是青島最具人文色彩的經典資源之一。
注重沉澱,堅守節日最經典的本質
「啤酒節是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產品,應更多展演具有舉辦地文娛特徵的全民狂歡盛事。每個節日都應有自己的文化個性,而不能單靠一味引進各種噱頭來滿足公眾一時的興味。」林醒愚認為,在把節日打造成「網紅之前」,應首先考慮它能不能成為經典,能否為城市沉澱可圈可點的文化範式。
「時尚是沒有止境的,是動態的精神供需過程,但我們所引進的各類演藝形式如果不能沉澱下來並凝塑為獨具青島國際啤酒節範式的豐碑,它的炫目和光耀的意義就會被大打折扣。一個節日的吸引力不在於引進了多少外來的誘人花式,而在於成就了多少自己的不可替代。毫無疑問,啤酒節的主體性活動應當與品飲啤酒及相關的啤酒文化展演活動有關,就如慕尼黑啤酒節一樣,雖然年復一年重複著自己的過去,但並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老舊感和俗套感。一個偉大的節日要敢于堅持自己,堅守那些節日最經典的本質。」
對於這樣一個城市的主題節慶、亞洲最大的啤酒盛會和世上屈指可數的啤酒節慶,林醒愚認為應以立法的精神為之制定中長期的發展規劃,而不是每屆一議或臨時起意,「因為從學術的意義上看待,青島國際啤酒節是真正意義與城市文化信仰關聯的節日(Festival),而不應被簡單地弱化成為了增加旅遊人氣的營銷活動(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