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2020-12-14 好奇心日報

假設有個人於 1964 年出生在中國南方,他(姑且假設是他)在小學一年級學到了漢語拼音,並藉此了解了普通話的讀音。在之後 30 年時間裡,他很有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使用拼音,直到 1990 年代。

這個人被委派到了新的工作崗位,相比新技術,文件裡的各種新名詞成了真正困擾他的東西。在編制文件的時候,他不知道這些字到底怎麼寫,比如同事告訴他「混凝土」這個名詞被縮寫成了一個讀音為 tóng 的字。

在單位的公用電腦上,他一個鍵、一個鍵地敲下了 tong 這四個字母。找了一番之後,他看到了「砼」這個字。

拼音當時是非日常的存在,可能要等到兒女送他第一臺電腦,這個「60 後」才會被迫逐漸回憶拼音的規則。再等到他有了第一臺可以手寫的智能設備,他終於不必費心回憶各種字的讀音——他回到了漢字的輸入方式,但依然困擾於前後鼻音以及平翹舌音的區分。

不過對於他的兒孫來說,拼音的應用就完全不同——尤其是最年輕的一代,拼音是如此日常,以至於有個叫「手癌」的詞專門形容輸入失誤。

2018 年 2 月 11 日,漢語拼音迎來 60 周年紀念。它在創立之初被設定為「漢字的注音工具和普通話的推廣工具」,但在個人計算機以及智能設備的普及之下,變成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交流的主導性存在。

漢字最近一次危機發生在 1970 年代。在電腦剛剛誕生的那些年裡,如何讓中文能夠與電腦匹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五筆的發明者王永民認為:「當電腦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外人士曾有一大困惑——成千上萬的漢字,能夠進入只有 26 個字母鍵的計算機嗎?那個年代,國內外報刊上登出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產士』的文章,宣揚漢字『走進了時代的死胡同』,該『壽終正寢』了。」

五筆輸入法解救了這個局面,但很快讓位於拼音,後者一直主導至今——事實上遠超「主導輸入法」的意義,如果你的生活中很少用到紙筆,你會發現輸入方式已經完全拉丁化了。而這個情況正在越來越普及。

換句話說,中國的表意表形文字對於書寫者來說,已經讓位於拼音拉丁化的環境——當初反對漢字改革的那些學者的擔憂似乎正在成為現實。

這一切,還是需要從「如何讓每個中國人用上計算機」開始說起。

1、為何五筆先於拼音得勢?

五筆由漢字校對照排機研究員王永民歷經 5 年、於 1983 年發明。這種技術通過拆分漢字的字形,並與鍵盤上的拉丁字母配對,三個拉丁字母就能夠輸入一個特定的漢字。在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之後——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都曾發文要求推廣五筆輸入法——五筆成了當時一代人最先學習的漢字輸入法。許多人報名電腦培訓班,其中一課就是練習五筆打字,人們需要熟悉鍵盤旁貼著的表格,上面標明了字形和按鍵的對應。

王永民曾經在《求是》雜誌上發表文章,回憶發明五筆輸入法的過程:「漢字的讀音只有 400 多種,要對應成千上萬個漢字,用拼音輸入是『輸入容易找字難』。」事實上,重碼問題也被公認為是早期拼音輸入法的最大劣勢。

王永民

從漢字的角度來看,能夠將不同漢字區分開來的特徵也就是字音、字形這兩種。拼音在當時無法提高輸入效率,而且,從字形入手來解決漢字輸入問題,還有另一個更加直觀的理解——輸入漢字就像是在寫字,這樣似乎更加貼近中國人的書寫習慣。

「我國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早在一千九百年之前,就指明了突破口。他在《說文解字》中,對漢字作了綜觀全局的分析,揭示了漢字構造的內在規律,他說『獨體為文,合體為字』。他認為,成千上萬的漢字,都是由 500 來個基本的獨體字,像搭積木那樣拼合構成的。這些獨體字叫做『文』,再由『文』拼合而成者,謂之『字』。『文』只有幾百個,而『字』可以有幾萬個。」王永民在一次演講中這樣回憶。

不過,最早通過拆分字形來實現漢字輸入的人並不是王永民。1976 年,臺灣人朱邦復就公布了他的形意檢字法,兩年後蔣緯國用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造字史官「倉頡」為其命名,即倉頡輸入法。

朱邦復 1937 年出生於湖北黃岡,戰亂中隨父親遷居臺灣,此後輾轉巴西、美國等地,並在 1973 年回到臺灣。朱邦復自稱自己一直希望能夠通過字形來實現漢字輸入:「因為在我多年的研究中,發現了文字的基本因子:對輸入而言,是為字碼;對排序則用字母;辨識則利用基本形及位置;字形可以靠筆形的比例組合。」

另一種在 1990 年代流行的通過拆字完成漢字輸入的則是鄭碼輸入法,由中國文字學家、《英華大詞典》主編鄭易裡發起,後經其女兒鄭瓏所完成。1989 年,鄭碼輸入法申請專利,之後也被微軟的 windows 作業系統接納為內置輸入法之一。

「早期的拼音輸入法不是很成功,這就給了其他輸入法的迅速崛起創造了條件。」在《數學之美》一書中,自然語言處理專家吳軍這樣寫道,「各種輸入法的專利到 1990 年代初已經有了上千種,以至於一些專家認為中國軟體業之所以上不去,是因為大家都去做輸入法了。」

大量專業性的輸入法佔領市場,其中最成功的自然還是五筆。當時的各家公司都有一個極具時代特色的職位,五筆打字員,用以將手寫的文件輸入成電子文件。

五筆輸入法字型字根表

吳軍認為,五筆的成功並非因為五筆本身有多麼出色。他從數學資訊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理論上只要敲擊三下鍵盤,就能夠輸出一個漢字。「王永民的五筆輸入法暫時勝出,並不是因為他的輸入法更合理,而是他比其他發明者更會做市場而已。」

吳軍甚至相信類似於五筆這樣的複雜輸入法有天生的缺陷。他引用實驗結果稱,使用這類複雜輸入法的人,在脫稿打字時的速度只有看稿打字的四分之一。「在使用這些輸入法時都要按照規則臨時拆字,這個時間不僅長,而且在脫稿打字時嚴重中斷思維……因此廣大中國計算機用戶對於這一類輸入法認可度極低。」

從初學五筆,到能夠每分鐘輸入 80 到 90 個字,需要大約兩個月的時間。而在使用五筆的過程中,如果不是對著現成的文稿打字,也很容易就切換到拼音輸入法。這似乎印證了吳軍的觀點,思維通常是以語音的方式進行的。要將思維對應到漢字字形,再使用五筆輸入法輸入電腦,這整個流程並不直觀。

2、到底是什麼阻礙拼音成了主流輸入法?

答案是內存。

1995 年誕生的智能 ABC 輸入法算是早期最容易使用的拼音輸入法,但它其實仍然十分笨拙。輸入對應的拼音,敲擊空格,會彈出一個龐大的字庫。由於詞頻預設不佳,因此使用者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尋找需要的字。而當碰上 shi 或者 zhi 這樣能夠對應大量漢字的音節,則更讓人崩潰。因此,在當時很多人使用拼音輸入法時,採用的都是輸入詞組的方式,例如當需要輸入「雅虎」一詞時,會輸入「典雅」和「老虎」,再將不適用的字刪去,但這仍然不是一種高效的輸入方式。

1999 年 12 月,由考拉拼音發展而來的紫光拼音正式發布。紫光拼音則直接將「雅虎」一詞加入內置的詞庫當中,用戶直接鍵入 yahu,就會跳出「雅虎」的選項。

要做到像紫光拼音這樣通過詞庫來增加拼音輸入效率,前提就必須是存儲空間的擴張。1999 年主流電腦配置變成了 64MB 內存以及 6.4 GB 硬碟。這才有了紫光拼音誕生的基礎。此後,拼音輸入法不斷更新,推出了包括模糊音(幫助有口音的人使用拼音)、自定義字庫(用戶自己的常用字、詞提前被輸入法記憶)等多種功能,進一步提高了拼音的輸入效率。

回顧最初,1981 年的 IBM 電腦內存空間僅為 4 KB,固定存儲空間則依靠 5.25 英寸軟盤,單張存儲空間最大為 1.2 MB。由於處理空間有限,要使用中文輸入法都需要外接所謂的「漢卡」,即安裝有中文輸入法程序的只讀存儲器。

1989 年,史玉柱開發出了 M-6401 桌面文字系統,並封裝在一個只讀存儲器當中。通過外接一個硬體,漢卡幫助當時的電腦實現漢字輸入和輸出的功能。僅僅依靠漢卡,史玉柱在 4 個月的時間內,營業收入就超過了 100 萬元。而中國最早的科技公司大多都從事過漢卡的生意,包括聯想、方正,也包括王永民的王碼集團。

巨人的 M-6403 漢卡

這些隱藏在代碼、晶片、和電子元件中的技術進步,對於現在大多數使用者來說都相當陌生。隨著電腦硬體的進步,所有這一切都被整合進了電腦的作業系統當中,漢卡也早已被淘汰。不過,漢卡可以被看作是輸入法的前身。在本質上,他們要解決的都是如何讓普通人使用電腦這一問題。只不過漢卡作為一種硬體被淘汰了,而其中的程序,尤其是輸入法的部分不斷演進、更新。

3、當代畢昇王選

漢字與電腦兼容的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包括輸入,輸出等多個方面,1970 年代末陸續登場的漢字輸入法解決的是輸入問題的話,王選和他發明的雷射照排技術解決的就是漢字輸出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選被稱為當代畢昇並不為過。

傳統的中文印刷,採用的還是鉛字排版的手段,效率低下。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言是,朱邦復當時在巴西出版社工作時發現,一本英文書可以通過電腦排版、校對、印刷,整個過程僅需要 12 小時。而一本中文書選用鉛字排版、校對,再到正式印刷,整個過程長達半年。這意味著中文信息傳遞的速度極慢,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這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當時,中文印刷和英文印刷最大的差異仍然是由漢字帶來的。英文印刷僅需 26 個字母和若干標點符號就能完成,而中文則依賴於成千上完的漢字。與輸入法面臨的問題一樣,當時最大的問題也就是 512KB 儲存裝置無法保存如此多的內容。

王選採用的方式與朱邦復的倉頡輸入法、王永民的五筆輸入法有異曲同工之處。通過分析漢字字形,王選將漢字拆分成為規則筆劃和不規則筆劃,前者可以用參數表示,後者則可以用輪廓描述,相當於用另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對漢字進行編碼,而不用記憶整個漢字的字形。儲存這些新編碼的所需要的空間僅為原本的 1/500 。再加上改進以後的漢字輸出速度,王選通過雷射照排技術解決了電子時代下的漢字印刷問題。

4、拼音輸入的流行

手機的進化對拼音的大規模應用功不可沒。

根據 2006 年《上海青年報》的報導,「由於手機市場基本被諾基亞、摩託羅拉和三星等國際巨頭佔據,他們使用的輸入法又以美國的 T9 和加拿大的『字源』等標準為主,其中 T9 大約佔據了 50% 的市場,這直接影響了整個手機市場對漢字輸入方式的需求方向。」

T9 即是通常意義上的九宮格鍵盤。以往,在手機上輸入,需要按下對應的按鍵。例如要輸入字母 B 就需要連續按兩下 2 鍵。九宮格鍵盤的簡化之處在於,只需要輸入該字母所在的按鍵一次,程序按算法自動組成合法的拼音,從而提升漢字輸入的效率。再配合簡訊的流行——2005 年全國簡訊發送量達到 3000 億條—— T9 輸入法很快幫助了拼音的流行。

而很快,智慧型手機的誕生將一個完整的電腦鍵盤安在了手機屏幕之上。至此,手機和電腦的輸入法實現了合流。只要學會一種拼音輸入法就能夠暢通無阻地進行電子輸入。

2006 年,搜狗輸入法推出。據搜狗 CTO 楊洪濤回憶,1990 年代輸入法的詞庫來源,是通過當時的官方媒體,從報紙上刊載的大量報導中,進行詞頻統計。統計出來的詞庫既不符合用戶的日常語言,又無法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更新換代,因此當用戶在輸入拼音的時候,仍然需要花時間從詞庫中挑選詞彙,準確率提升有限。

搜狗的崛起正是建立在「快捷」的需求之上。其原理可以簡單理解為,搜狗輸入法藉助搜狗搜尋引擎技術將詞庫擴展到了極限,即整個中文網際網路的內容。通過將用戶輸入的拼音,與整個中文網際網路匹配,從而挑選出最有可能是這個用戶想要的內容。

楊洪濤喜歡舉的例子是,2006 年正是《超級女聲》最火爆的一年。搜狗通過網絡抓取,使得用戶直接輸入 liyuchun 就能夠自動聯想出「李宇春」,而不需要用戶先輸入「李」、再輸入「宇」、最後輸入「春」。通過將整個詞庫擴大到中文網際網路,搜狗輸入法逼近了吳軍理想中的輸入法方案,「假定有大小不受限制的語言模型,是可以達到資訊理論給出的極限輸入速度的。」

搜狗輸入法迅速成為了市面上最主流的輸入法,一年內市場份額一度超過 90%。直到後來,Google、騰訊、百度紛紛開發自己的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中文輸入法,搜狗輸入法的市場份額才慢慢滑落,但始終維持在 70% 以上。

搜狗輸入法

5、好了,現在我們可以回到漢字拉丁化的歷史上來

早在明代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就曾經嘗試用拉丁字母來為漢字注音,以便東西方之間的交流。而到了 19 世紀末,全國各地都出現了用拉丁字母為當地方言注音的《聖經》版本。西方傳教士是漢字拉丁化的最初踐行者。

最早明確提出漢字拉丁化主張的是晚清國學大師俞樾的弟子宋恕。在《六齋卑議》 中,他寫道:「江淮以南,須造切音文字多種,以便幼學。」換句話說,宋恕認為相比起拼音文字,漢字複雜難學,造成文盲率居高不下,阻礙了國家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從 1915 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也大多繼承了這一想法,廢除漢字的主張和口號也越來越激烈。瞿秋白要求:「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蔡元培也認為:「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魯迅甚至一度發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

1918 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推出注音符號系統。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早期的漢語拼音,最大的區別在於注音符號基於章太炎發明的「紐文」、「韻文」系統,而非 abcd 這樣常見的拉丁字母。注音符號系統歷經多次修訂,現在主要流行於臺灣。大陸儘管在 1958 年以後用漢語拼音代替了注音符號,但是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辭書中依舊保留了注音符號的寫法。

中國共產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承了漢字拉丁化這一傳統。十月革命之後,蘇聯發起文字拉丁化運動,並組建委員會開始研究漢字拉丁化的問題,目的是為了幫助中國北方工人掃盲,以便讓他們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堅力量。

1929 年 2 月,瞿秋白擬訂了第一個中文拉丁化方案,並在 10 月寫成一本小冊子《中國拉丁化字母》。在蘇聯協助修訂了這個方案之後,正式於 1934 年在中共佔領區和受蘇聯影響較大的區域進行推廣。語言學家陳平在《現代漢語》一書中提到,從 1933 年到 1944 年該方案被廢除之前,有 300 多種出版物(約 50 萬份)使用了這樣一種拉丁化的新文字。

用拼音印刷髮型的《大眾報》

建國以後,這一政策也延續下來,看到蒙古、越南、朝鮮等國將原本的文字都改成拉丁化文字之後,劉少奇要求中宣部研究這些國家的的文字改革經驗,作為中國文字改革方案的參考。毛澤東也要求「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當然,也不乏反對的聲音。考古學家、甲骨文研究者陳夢家是最早、也最知名的反對者。1957 年,它發表《慎重一點「改革」漢字》和《關於漢字的前途》,不贊成廢除繁體字實行簡化字,以及實行漢字拉丁化。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陳夢家很快被打成右派,最後在文革中自殺身亡。

不過,中國共產黨最後採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 在何偉的《甲骨文》一書中,他引述周有光的話,認為這是史達林影響了毛澤東。

「那時,毛澤東很敬重史達林,把他當作共產主義世界的領導人。他告訴史達林,中國將要進行文字改革,並徵求史達林的意見。史達林跟他說:』你們是個偉大的國家,你們應該有自己的、中國式的文字。你們不應該只是使用拉丁字母。』」

中國共產黨的確放棄了完全將漢字拉丁化的設想。1958 年,語言學家周有光與他的團隊發明了漢語拼音系統,這個時間甚至比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計算機,即 1981 年的 IBM PC 要早了 20 多年。

同年,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周恩來寫道:「首先,應該說清楚,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這一說法後來成為了拉丁字母和漢字之間界限的官方標準。

2018 年 1 月 14 日,Google 將封面換成了周有光,紀念他逝世一周年。

Google 紀念周有光

6、為什麼很多字你認識,但你並不會寫?

吳軍這樣形容漢字輸入從拼音、到字形、再到拼音的過程,「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升華」。

事情或許並不只是「升華」這麼簡單。

現在中國人用拼音識字、在電腦上輸入拼音以顯示漢字,但在閱讀和手寫的過程中,漢字仍然是唯一的媒介。沒有人能僅僅通過閱讀拼音來理解一篇文章,也沒有人會將拼音作為書面交流的工具。

這似乎形成了一種折中的局面。留戀傳統文化的人會因此感到慶幸,至少在書寫的時候,中國人使用的還是傳統漢字。而對於一門心思相信拉丁化會讓我們更接近於全球文化的人來說,如今拼音文字除了讓我們開始學習漢字的時候減少了很多麻煩,它還成了我們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手癌「成為了網絡熱詞,特指那些用輸入法打字過快,以至於沒有發現當中出現錯字就發送出去的行為。

許多人依然可以辨認漢字的偏旁部首,有些人會猜測一個陌生字的讀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他不認識字,但會念,在輸入法裡找到這個字的可能性極高——在這種情況下,拼音的文字學習功能被放大了。與此同時,人們可能會越來越不在意某個字的具體寫法。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字你認識,但你並不會寫。

舉例來說,打出秦始皇的名字「嬴政」很簡單,但不少人不會在意「贏」、「嬴」、「蠃」、可能還有「蠃」的差別。而「饕餮」這兩個字,可能你早就不會寫了,但在它們出現的時候,你知道它代表貪吃,你恰好知道怎麼念,你直接打出 taotie 這串字符,這兩個字也就出來了。

但這種拼音化顯然也不完全。當 「zhi he bi z nide shh zho yj jians dao jiej yu wu,nide yuy ken yj js zg yzi l 」這樣一串文字出現的時候,你會一頭霧水。不過,當你將這串文字輸入電腦中時,可能輸入法就會告訴你這樣一句話:「紙和筆在你的生活中已經減少到接近於無,你的語言可能已經就是這個樣子了。」

許多人也有這樣的體驗:在寫文章的時候,輸入法的聯想功能往往會出其不意改變用詞習慣,而紙筆書寫並不會這樣。輸入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些選擇往往最初並不在寫作者的考慮範圍之內。

2002 年,牛津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就在人的認知過程中,拼音與漢字是否存在差異進行了研究。在掃描了人的大腦之後,他們發現在閱讀拼音和閱讀漢字的時候,大腦不同區域的活動強度存在明顯的差異。他們因此假定,拼音和漢字在神經生物學上,會激起人類不同的認知反應。

王永民和朱邦復近來頻繁將漢字與中華文化勾連在一起。王永民在《求是》雜誌的文章寫道:「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血脈之根,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遺產,怎能丟棄不用呢?漢字興亡,匹夫有責!」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樣的討論多少顯得有些無關緊要,除了報章上偶爾會出現的「提筆忘字」的討論,沒有多少人會去操心這個事情。當初對拉丁化鼓與呼的人,可能發現「夢想」已經實現了大部分。

一個進一步的問題是,當科技再次發生演變的時候,拼音還能保留有現在的地位嗎?

就全球的趨勢而言,雖然文字對信息密度而言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圖像取代文字已經是討論多年的議題。楊洪濤相信,如果未來設備形態發生變化,「變成智能手錶、變成智能眼鏡了」,拼音可能就又有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工具對於思維方式的塑造作用,會一直存在。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拼音當時是非日常的存在,可能要等到兒女送他第一臺電腦,這個「60 後」才會被迫逐漸回憶拼音的規則。再等到他有了第一臺可以手寫的智能設備,他終於不必費心回憶各種字的讀音——他回到了漢字的輸入方式,但依然困擾於前後鼻音以及平翹舌音的區分。
  • 僅僅60年,越南便拋棄使用千年的漢字,迅速拉丁化,原因為何?
    很多人都知道以前越南很多地區都是用漢字說漢語的,漢字在越南人的心裡有著很高的地位。在東南亞地區,大多國家都是印度文化,單單只有越南是學習中國文化的,而且他們也信奉佛教,甚至還專門學習四書五經,中華文化也影響了幾代越南人。
  • 漢語拼音溯源
    說文解字  今年是國務院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你可知道,我們使用多年的漢語拼音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漢語語言社團歷盡千帆後的大智慧。 自從漢字形成並廣為傳播,利用什麼方式拼讀漢字(甚至外文)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 出生才61年的漢語拼音,為什麼能爬到千年漢字「頭上」?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它是我國1958年官宣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主要由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組成。1955年國家開始進行漢字改革,漢語拼音就是產物之一,是國家為了適應計算機信息化創新和推廣普通話做的新嘗試。屈指一算,漢語拼音的誕生,距今只有61年。61年?!是不是很震驚?我們習以為常的漢語拼音和漢字相比,年紀差了好幾千年。但現在在漢字學習中,漢語拼音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我們過於習以為常了,反而感覺不到它的可貴之處。
  •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回顧
    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
  • 中文拉丁化的嘗試——威陀瑪拼音、郵政式拼音、拉丁化新文字
    其實大陸的漢語拼音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中文的羅馬化古已有之。近代以前,漢字的拉丁化基本由西方人進行。1605年天主教耶穌會士、義大利人利瑪竇(Ricci)的《西字奇蹟》開創了中文羅馬化的先河。中國地名英文新舊拼法比照(漢語拼音、郵政式拼音)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Latinized New Writing,也叫新文字),產生於1931年在海參崴舉行的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的方案只有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一種(為區別於其他方言拉丁化新文字,又名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
  • 周有光為何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陳先生認為,稱周有光為「漢語拼音之父」並無不妥。令人好奇的是,周有光1955年10月才正式進入文改委,此前是經濟學者,為何文改委讓一位「外行」來主持漢語拼音方案工作?周有光先生的貢獻究竟在哪裡?凡此種種,值得一番梳理。因學籍卡對語言學產生興趣周有光原名周耀,「五四」時盛行雙字名,遂改為周耀平。
  • 周有光:最反感別人叫我「漢語拼音之父」
    瞿秋白1929年在蘇聯漢學家郭質生的幫助下,制定了一個漢字拉丁化方案,後經在蘇聯的吳玉章、林伯渠修訂,成為《中國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在海參崴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這個方案獲得通過。隨後,開始在旅蘇的10餘萬中國工人中推行。⑤拉丁化新文字最大問題是不標聲調,如「shiou」能同時表示「時候」和「事後」,極易混淆。
  • 漢語拼音60年:拉丁化新文字,人人爭做倉頡的激情年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的《漢語拼音方案》至今已有60周年了(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自漢語拼音推行以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它成為識讀漢字、消滅文盲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上,它成為漢字拉丁化的轉寫標準。
  • 魯迅要把漢字書法拉丁化,你答應嗎?
    那麼中國能不能把漢字拉丁化呢?拉丁化以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在民國時期,大文豪大思想家魯迅就主張漢字拉丁化。他當時提出的理由基本上有兩點。第一點,漢字太複雜,識讀起來有點困難。當時的中國文化教育程度確實比較低,漢字的識讀,只能少數人有錢人或者上層社會的人能夠掌握,而對於普通的勞苦大眾來講,識讀漢字就沒有那麼多的機會或者沒有那麼高的水平了。應該說,魯迅這樣想目的也是為普通的勞動人民著想。
  • 漢語拼音60年:拉丁化新文字 人人爭做倉頡的激情年代
    今年的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自漢語拼音推行以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它成為識讀漢字、消滅文盲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上,它成為漢字拉丁化的轉寫標準。
  • 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留給我們哪些反思和啟示?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漢字,我們生活和工作中應用漢字,我們的孩子們學寫漢字,漢字在中國古代還升華為書法藝術,世代流傳,供我們學習欣賞。漢字已經融入到我們的血脈裡,成為我們身體裡難以割捨的,除之不去的文化基因。
  • 漢語拼音60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龔輝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拼音打字、查閱字典、學普通話……今天,漢語拼音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常忽視它並非古已有之,而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產物,是幾代人智慧的結晶。「這些拼音方案都是為外國人服務的,既沒有統一的語音標準,也不追求與漢語漢字讀音對應的準確性。」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常務理事袁鍾瑞表示,我們需要創製中國人自己的、更加科學準確的方案。
  • 文字救國:從消滅漢字到漢語拼音
    1928年,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簡稱「國羅」)。1931年身在蘇聯的共產黨人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了拉丁化新文字( 簡稱「北拉」)。但是,這些拼音方案自身都存在著致命缺陷。「北拉」曾經在解放區廣泛推行,甚至取得了與漢字相當的地位。許多當地農民學會了這套拼音文字後,都能用它寫信、讀拼音報。
  • 僅僅60年,越南便拋棄使用千年的漢字,迅速拉丁化,原因為何?
    很多人都知道以前越南很多地區都是用漢字說漢語的,漢字在越南人的心裡有著很高的地位。在東南亞地區,大多國家都是印度文化,單單只有越南是學習中國文化的,而且他們也信奉佛教,甚至還專門學習四書五經,中華文化也影響了幾代越南人。
  • 假如漢字拉丁化
    近來,欲將漢字拉丁化噪音不少,有些熱鬧,但,如果中文真的實行漢字拉丁化了,後果十分嚴重,慘不忍睹,且危機重重:1、幾千年的漢字文化必須讓人們從思想上全部清零4、唯一的欣慰就是書寫變得快捷高效,會講就會拼寫;5、終於,結束了漢字作為全世界唯一「一輩子都學不完」的最複雜文字的「深重苦難」;6、漢語文字因為拉丁化,語言交流立刻走向通俗易懂,直截了當,永別了彎彎繞,更不再聽到顯得自己博學多才的,那窮酸的「拽文」詞語,說話不敢,不再隨便引用古語詞句和人說話,人們已經聽不懂所謂一語雙關,轉彎抹角的含蓄表達方式;7、只是
  • 二十世紀上半葉漢字拉丁化一度成為學界共識,最後為何不了了之
    二十世紀上半葉漢字拉丁化一度成為學界共識,最後為何不了了之?清末民初,政府衰敗腐朽,適時外敵入侵,肆意欺辱。中華有識之士開始救亡圖存,遍尋強國之道。初時覺器技之短,遂師夷長技以制夷,興洋務,辦工廠,購堅船利炮。
  • 漢字拉丁化運動,漢字拼音化運動,漢字歷史上多次差點被廢除
    說起漢字拉丁化(拼音),這個事情最初是西方基督傳教士跑到中國傳教時,因為不懂中文,不好傳教,所以對對漢字注音,就像我們之前學習單詞用中文注音一樣。傳教士的這個行為並沒有引起大家的在意,最多是對漢字音韻有點啟發,但是這可以說是漢字拼音化的根。
  • 漢語拼音:從讀寫工具到文化津梁
    據中國的古老傳說,漢字是黃帝命倉頡所創,先民對文字神秘力量的崇拜,可見一斑。和漢字漫漫數千年的歷史相比,漢語拼音在我國推廣的短短60年,不過是拈指一瞬。然而,就是這一個甲子的輪迴,漢語拼音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乃至人類的文明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曾說:「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座現代化的文化橋梁。
  • 漢語拼音溯源
    原標題:漢語拼音溯源 今年是國務院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你可知道,我們使用多年的漢語拼音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漢語語言社團歷盡千帆後的大智慧。 自從漢字形成並廣為傳播,利用什麼方式拼讀漢字(甚至外文)就成了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