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古典主義草書最後一曲絕唱——順著《摸魚兒》立軸尋找...

2020-12-11 讀創

芥堂(蘇海強)

▲祝枝山草書《摸魚兒》詞立軸及謝稚柳題籤

他可能是書法史上最醜的人。因長相奇特,他經常自嘲醜陋;又因右手生有六個指頭,他自號枝山;或因為醜,他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經常被風流瀟灑的唐伯虎戲弄於股掌之上。

然而,他醜的外表下,卻有一個美的靈魂。他是明代著名書法家、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他的書法被人稱為:「枝山草書天下無」」國朝第一「「天下書法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

他叫祝允明,號枝山,因做過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人稱祝京兆。

那麼,「國朝第一」「天下無雙」的他的草書,在歷史上究竟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不妨順著這幀《摸魚兒》詞立軸,去找找他在書法史上的坐標。

第一節

這幀《摸魚兒》詞立軸,草書,紙本,縱72.2釐米,橫26.3釐米,署名「枝山」,鈐有」枝指道人「朱文方印、「祝允明印」白文方印。右下角蓋有吳湖帆鑑藏章「湖帆審定」朱文方印。有謝稚柳題籤:「祝枝山書摸魚兒詞。稚柳題。」

▲《摸魚兒》詞立軸署款、鈐印及吳湖帆鑑藏印

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詞作:

並輕舟,與君商話,且收掌中鉤釣。天空水闊風光美,摸得魚兒多少。卻堪笑,痴呆老,得魚又向波中倒。釣還有道,在不淺非深,莫遲休急,更要收綸早。還聞說,此處越兵來到,亡吳蹤跡堪吊。只今淡水清如玉,還是越池吳沼。君且道:人間世,功名爭似安閒好。且開懷抱,便鮮煮肥鱸,滿傾香酒,萬事醉都了。

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蘇州南郊姑蘇山上,位於石湖風景區,西依上方山,東瀕石湖,山水相間,環境絕佳。公元前505年,姑蘇臺始建於吳王闔閭,後經夫差續建,歷時五年乃成。建築極華麗,規模極宏大,耗資龐大,以供吳王夫差奢靡、娛樂。就在吳王夫差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時候,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佔領吳國城池。吳王夫差逃至姑蘇山上,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求和未成,無奈自刎而死。姑蘇臺被越兵付之一炬,成為一片廢墟。

兩千餘年後,明世宗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三月,祝枝山用八個詞牌,為蘇臺八景填詞八闕,即「蘇臺八詠小詞」:《蝶戀花·虎阜晴嵐》《點絳唇·蘇臺夕照》《八聲甘州·上方春色》《憶秦娥·包山秋月》《摸魚兒·越溪漁話》《憶王孫·甫裡帆歸》《西江月·橫塘曉霽》《尾犯·寒山晚鐘》,這首《摸魚兒》詞就是其中之一《摸魚兒·越溪漁話》。

在《摸魚兒》詞中,作者描繪了一幅和漁翁對話的場景:越溪上,風光優美,天高水闊。作者將自己的遊船和漁船併攏,對漁翁說,請收了手中釣竿,我們說說話吧。見作者問釣魚收穫,這漁翁真是笨拙老邁得可笑,他竟然把釣上來的一簍魚又全部倒進了河裡。末了,他還津津樂道說起了釣魚的道道來。他說,下釣要選擇河水不深不淺的地方,起竿不能太遲疑也不能太急躁,時機要把握得恰到好處。作者插話道,聽說越王勾踐的軍隊曾打到這裡,這裡還有吳國滅亡的遺蹟可供憑弔。但現在這裡早已物是人非,哪還有當年帝王功業的絲毫遺蹟?只剩下越溪的這一汪清水依然如碧玉一般澄澈。漁翁卻說,人生在世,那些功名富貴怎比得了平安逍遙。我只管放開懷抱,吃著剛煮的鮮美鱸魚,喝著滿杯的醇香美酒,不醉不休,至於那萬千鳥事,都讓它們見鬼去吧。

這闕《摸魚兒》以兩人對答成詞,有描寫,有敘述,有議論。既有人物形象刻畫,又似有人物心理描寫,還有故事情節鋪排。雖是詞,但像散文,也像小說。通過人物各具身份的對話形成對比——一個糾結於功名的作者和一個放浪於山水的漁翁的對比,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詞意暗含其中。詞的開頭是作者笑漁翁「痴呆老」,詞的結尾卻是漁翁笑作者「看不穿」。通過對話的深入,作者隱隱有了一種臨淵羨「漁」的況味,從而流露出一絲歸隱的情愫。

據日人藤原有仁《祝允明年譜》載,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秋,四十五歲的祝枝山書《詠蘇臺八景小詞》;明世宗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三月,六十四歲的祝枝山作《蘇臺八詠小詞》。《詠蘇臺八景小詞》和《蘇臺八詠小詞》文字雖略有不同,其實說的是同樣的八首詞作。據此不難推斷,這八首小詞應為祝枝山得意之作,因為「得意」,他一生曾多次書寫;這八首小詞應作於1504年秋或稍早時候。

祝枝山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年)33歲那年中舉。此後,他七次會試不第,便乾脆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年)55歲那年,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年)63歲,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一年後64歲時稱病還鄉。

以上可知,45歲時正是祝枝山執著於科場試圖考取功名而反覆不得的時候,《摸魚兒》詞表達的正是其時對科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矛盾心理。

第二節

祝枝山草書變化多端,即使時隔三、四年書寫相同內容,面目也會有變化。清人王澍就曾說:「有明書家林立,莫不千紙一同。惟祝京兆書變化百出,不可端倪。」為此,我們不妨比對一下祝枝山書於43歲的草書《前後赤壁賦》、書於48歲的草書《宋玉釣賦》、書於61歲的草書《自書詩卷》、書於63歲的草書《荔枝賦》的區別,以推測這幀《摸魚兒》詞立軸大致的書寫時間。

▲祝枝山草書《前後赤壁賦》及局部

通觀祝枝山43歲的草書《前後赤壁賦》,起筆多方筆,大量將筆畫縮短成點,通篇以點、短線、直線為主。畫面震撼,讓人看到的是密雨驚風、飛砂走石;節奏強勁,讓人聽到的是擂鼓敲鐘、黃鐘大呂;情感激越,讓人感受到的是激情澎湃、神採飛揚。欣賞這幀《前後赤壁賦》手卷,就像欣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隱現的是祝枝山在科場屢試不第、屢敗屢戰時期放曠不羈、不屈不撓的人生。

▲祝枝山草書《宋玉釣賦》 (局部)

從43歲到48歲時,又是五年過去,科場屢戰屢敗的祝枝山,顯然已沒了五年前的銳氣。這在草書《宋玉釣賦》中表現為,圓筆增多,曲線增多,點和短線減少,線條力度明顯趨弱。而且,筆畫與筆畫間、字與字之間略顯拖泥帶水的牽絲增多,顯示出其時祝枝山對科場的厭棄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人生疲態。

▲祝枝山草書《自書詩冊》整體及局部

61歲的祝枝山,已在七品縣令任上摸爬滾打6年,兢兢業業的工作卻因不善也不願阿諛逢迎而不得上司賞識,官場的蠅營狗苟應已漸次看透,人生漸至達觀。這一年的草書《自書詩冊》中,四十多歲時以點、短線、直線為主的特徵已被以長線、曲線為主所取代,先前的那種節奏感勁爆的特徵也已被韻律感十足的特徵所取代,先前緊緻的筆道也變得鬆弛。

▲祝枝山草書《荔枝賦》局部

64歲,這一年,祝枝山告老還鄉。沒了官場的紛紛擾擾,沒了俗事的牽牽絆絆,祝枝山在書法上好像迎來了第二春。表現在這一年書寫的草書《荔枝賦》上,仍延續了61歲《自書詩冊》長線、曲線為主的特徵,但用墨更加清朗,行筆再趨勁健,氣息更加溫淳。

▲祝枝山草書《摸魚兒》詞立軸

由此,筆者推斷,這首《摸魚兒》詞雖作於祝枝山45歲前後,但這幀《摸魚兒》詞立軸,應該書寫於他64歲稱病還鄉之後。其時,祝枝山心裡已經徹底悟出了老漁翁「功名爭似安閒好」「萬事醉都了」的深意,萬千鳥事已經拋開,功名富貴已然放下。故其筆下,既不拘泥於運筆的中鋒側鋒,也不膠著於用墨的輕重濃枯。而是隨意所適,縱橫自如,修短隨化。非常自然地以筆畫粗細和墨色濃枯形成節奏,以幾乎清一色、或長或短的曲線形成韻律。故此作雖是草書,卻無半點汪洋恣肆的張揚,反有幾絲雲淡風輕的閒雅。如果說,詞中漁翁的那種「萬事醉都了」的灑脫,還只是作詞之初祝枝山的一個夢。那麼,書寫此作時,祝枝山成了漁翁,漁翁就是祝枝山,這種灑脫也已成了他的一種自然本能。而當年的那種臨淵羨「漁」心理,已幻化成此時的滿紙魚悅。看著那一根根或粗或細的線條,我們又安知那不是一尾尾歡快遊動著的魚?

第三節

明代書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以「館閣體」為關鍵詞。剛得天下的朱明王朝為加強統治,極力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由於思想受到鉗制,以筆畫停勻、結構周正、墨色烏光、一字萬同為特徵的館閣體風行一時。沈度、沈粲時為顯貴,館閣體祖師沈度更被皇帝贊為「我朝王羲之」,不會館閣體的士子甚至「官途」無望。士子們為求仕進,紛起效仿,致使這一時期的書法整體表現為僵化呆板、平庸俗氣,幾無藝術審美可言。

中期,以「個性」為關鍵詞。明代中葉,社會日趨穩定,文人士大夫衝破「理學」的禁錮,開始追求個性解放,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宗旨的王陽明「心學」應運而生。與此相應,書法家們主體精神覺醒。他們在繼承魏晉、唐宋諸家的同時,開始追求個性意趣,書法由此向藝術回歸。陳獻章、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王守仁、王寵等人成為其中代表人物,文徵明的「吾以此自娛,非為人限」,唐伯虎的「神時獨遊天地外」之主張,無不強調自我,張揚個人主體精神。

晚期,以「浪漫主義」為關鍵詞。明萬曆年後,資本主義在社會萌芽,思想解放成為潮流,「心學」與市民意識融合,加上西方傳教士的到來,衝破傳統權威、反對教條主義成為晚明社會新風尚。受此影響,晚明書法呈現出浪漫主義特徵,書風「尚態」。隨著高堂大構的明式建築的發展和紙、絹等材料製造的進步,書法創作也有了三大變化:書寫由「坐著寫」變為「站著書」、形式由「小尺幅」變為「巨軸書」、欣賞由「掌中讀」變為「壁上觀」。董其昌、王鐸、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徐渭、傅山等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書家。

書法史上,有著帖學和碑學的區分。按照通常的說法,碑學一指研究、考證碑刻的時代、體制、源流、文字和拓本真偽的學問,始於宋代,如歐陽修撰有《集古錄》、趙明誠撰有《金石錄》、郭宗昌撰有《金石史》。二指崇尚碑刻的書法派別,起源於清嘉慶、道光間,經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源,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助其瀾,始成巨流。如馬宗霍在《書林藻鑑》卷第十二綜述中就說:「嘉道以還,帖學始盛極而衰,碑學乃得以乘之。」

筆者以為,碑學書法真正「發其機」者當屬明末王鐸、傅山諸公,而讓他們「發碑學書法之機」者是明末文人篆刻的興起。白謙慎在其《傅山的世界》裡就說出了文人篆刻對書法的影響,他認為傅山筆下的漲墨現象就來自文人篆刻追求金石氣的影響。

白謙慎所說的金石氣,正是碑學書法區別於帖學書法書卷氣的典型特徵。竊以為,從這個意義上說,碑學書法的概念應該由「崇尚碑刻的書法派別」改為「崇尚金石碑刻的書法派別」。因為,如果把碑學局限於碑刻,則勢必將殷商甲骨、三代吉金等金石氣十足的文字,排除在碑學書法之外。顯然,這種提法是不全面的。由此也可知,康有為、馬宗霍、張宗祥、沙孟海等人關於碑學書法或為北碑、或為北碑和秦篆漢隸碑刻、或為北碑唐碑的說法,顯然太過膠著於一個「碑」字了。

在以上描畫出的書法史坐標圖中,我們不難發現,祝枝山的坐標點處於帖學行將衰微、碑學即將萌芽的模糊地帶。只是,所處地帶雖然模糊,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卻是清晰的。愚以為,祝枝山是繼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張旭、懷素、黃庭堅等人以來的又一位草書大家。他之後,雖然還有王鐸、傅山憑草書成就可以進入「草書十大家」行列,但是,王鐸、傅山及其後的草書大家的草書,無不融入了金石氣,已不是純帖學意義上的草書。

如果把純帖學意義上的草書稱為古典主義草書,那我們完全可以說,祝枝山草書,是古典主義草書的最後一曲絕唱。而這幀歷劫數百年得以流傳至今的《摸魚兒》詞立軸,無疑是這曲絕唱中的一個重要音符。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欣賞永書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七絕2)
    在我國燦爛的古典文學歷史上,曾經湧現出許許多多偉大詩人,其中王昌齡、李白、高適、岑參等等堪稱當時詩壇上的一批七絕高手,其中王昌齡更是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的美譽。話不多說,接續上一期專欄,我這裡再送上三幅以七絕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
  • 欣賞永書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宋詞2)
    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局限於宋代。宋詞與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代表形式,並稱為「雙絕」,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顆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話不多說,這一期專欄,我按照計劃再送上三幅以宋詞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順便說一句,詞作字數通常較多,需要大尺寸製作,書法創作不易。
  • 永書書法欣賞,古典詩詞賞析,草書書法作品欣賞合集(宋詞1)
    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是局限於宋代。宋詞與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代表形式,並稱為「雙絕」,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顆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通常,我們把宋詞從廣義上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大類別。婉約派詞作主要是一些你儂我儂的兒女風情。
  • 書法是抽象的藝術嗎
    漢字是書法之根,技術是之本,所以寫字是技術,書法是藝術。那麼書法是抽象的藝術嗎?有人認為書法是抽象美,有人認為書法藝術是形象美,有人認為書法藝術美既抽象又具體,還有人認為書法藝術美之特徵是表意,眾說紛紜。我認為書法既是抽象的藝術,也是形象的藝術,二者兼備,能給人以美好的享受,是精神內涵的最美表達。
  • 草書書法作品欣賞,中國古典詩詞賞析(五言古詩1)
    根據各位書友建議,我把自己創作的一些草書書法作品高清圖片,結合我對詩詞原作的理解、賞析,以合集專欄形式呈現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認可,並提出寶貴意見,更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對各位書法愛好者起到一點交流、幫助作用。
  • 康熙書法:帝王之氣,雍容典雅!
    ,並大量接觸漢文化,身體力行,尊崇漢儒文明,學習漢人的典籍、藝術,書法造詣自然也都頗為深厚。,並令其寫大字、小字、草書《千字文》和《百家姓》進呈,以便於摹寫,還令人傳諭:「朕素好翰墨,以爾善於書法,故時令書寫各體,備朕摹仿玩味。」
  • 欣賞永書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七絕3)
    在我國燦爛的古典文學歷史上,曾經湧現出許許多多偉大詩人,其中王昌齡、李白、高適、岑參等等堪稱當時詩壇上的一批七絕高手,其中王昌齡更是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的美譽。話不多說,接續上一期專欄,我這裡再送上三幅以七絕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
  • 《中國書法品評》王根權 著 論說草書之發展
    劉錫山在《論草書》中說:「草書在書法藝術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草書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皇冠。狂草則是這個皇冠上的明珠。誰攻下了草書,誰就登上了中國書壇的巔峰,誰就是大師,誰就是一代宗匠。」關於中國草書的發展,歷代書評家多有評說。張懷瓘在其《六體書論》中說:「草書者,張芝造也。」①庾肩吾《書品》云:「草勢起於漢時,解散隸法,用以赴急,故曰草書。」
  • 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草書評審雜識
    學元明清諸家完全風格化的草書,太逼真則拘緊以俗,寫不到又惡而張狂,尤其不易出息。 討論會上常有人說,書法審美與藝術風格允許多元化。沒錯。但多元只有具備相當之深度高度,才能此元與彼元相稱:你所作那一元之高深程度,與你對漢字史書法史常識的知曉程度,成正比。若說讀書,宜先讀這一類書吧。
  • 中國書法藝術第一高峰?張芝草書作品匯總
    據說張芝的出生還是比較好的,是一個名門望族,但"幼而高操,勤學好古",張芝因為衣食無憂,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考取功名,喜歡關在家裡潛心練習書法,朝廷知道了他的才華幾次下旨特招他入朝為官都被他拒絕了,張芝學習書法非常的刻苦,有民間傳言張芝家的「池水盡墨",其刻苦程度可見一斑,王羲之也曾敬佩張芝的刻苦精神"臨池學書,池水皆墨,好之絕倫,吾弗如也。"
  • 北宋書法的巔峰——品一品黃庭堅的草書思想
    黃庭堅的才華不僅表現在文學上,在對書法的感悟上,也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傳世,有的散見於黃庭堅的書札,在其題跋作品中也有體現,有的存在於一些文學作品中。黃庭堅的論書往往都是簡短精要,如同宋人瀟灑飄逸的行草書札一樣。草書是黃庭堅最擅長的書體,關於草書的論述在其書論中較多,有的是論述他人的草書成就,有的是關於草書作品的評鑑和賞閱,有的是關於其書寫草書作品得到的經驗和總結,語言較為平實和直接。
  • 墨彩心象·雄渾大氣——石躍峰書法藝術
    它是書法作者與文學博士們共同向時代春天獻上的一份贊禮!縱覽是冊,既有楹聯書法的藝術展示,更添楹聯本體的內蘊解析;既呈點畫波瀾的斑斕變幻,又聞聯語釋義的娓娓傾訴。其可貴處正是顯現了聯書創作的高端性與人文性。豐富而多彩,深刻且到位。它開掘了聯書藝術創作的深層意蘊,創建了聯書人文導讀的綜合賞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百聯書法集從策劃、創作到導讀、注釋將給當下藝術出版帶來啟示與借鑑。
  • 喚醒大草——參加十二屆全國書法展草書評選想到的
    現為榮寶齋藝術總監、中國書協草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書法專業首席採訪專家,清華大學張旭光書法藝術工作室導師,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客座教授,聯合國特聘書法教授。榮獲中國蘭亭藝術獎。 由於「蘭亭獎」的改革,四年一屆的全國書法展成為全面檢閱整個中國書壇最權威的展覽活動,因而特別受關注。
  • 字字含情,聲聲是恨,比《摸魚兒 雁丘詞》藝術成就更高的一首詞
    金元時期金朝文學成就最高的也許非元好問莫屬了,僅憑他的一首讓人傳唱至今的《摸魚兒 雁丘詞》,就已經讓他在文學史上佔有了一席之地。或許這首詞風頭太盛,壓過了它的姊妹篇,以致很多人竟然不知道他的另一首《摸魚兒》詞的存在。
  • 唐國強草書像在費力地畫圈,書法估價卻有1500元到2500元!
    在書畫藝術品市場瀏覽之際,看到了演藝名人唐國強的一件草書書法作品,感覺寫得有個性,有特色,但是不是書法藝術拿捏不準,所以就與大家一起邊看邊論。 就站在本人的角度來講,感覺唐國強的這件草書作品,與書法藝術稍稍沾著一點邊稍,但要是說這是一件有品位有高度的書法藝術作品,可能顯得有些誇大。暫且認為是書法,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草書常被人們形容為「電掣雷奔,龍蛇出沒」之狀。因此,初學者往往以為寫草書必須求速。其實,寫草書不能一味求速,當注意提按、頓挫、轉折、牽絲,它必須做到當速則速,當遲則遲,慢中求快,快中有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從而生了強烈的節奏感,充分表現出草書的藝術魅力。作詩、填詞要講究平仄變換,寫草書當然不能筆姿單一。一般來說,速則挺拔、勁利;遲則沉著、勁健。
  • 書法技巧:高清動態圖教您寫楷書、行書、草書基本筆畫
    中國的書法歷史悠久,代代相傳。書體更是順應時代沿革流變,從甲骨文、金文演變到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自始至終展現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書法被人們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今天酸棗君就通過三組動態圖,帶你領略書法的奧秘。
  • 京津冀五體書法三十家提名展(王厚祥先生草書)
    作品多次榮獲全國書法大賽特等獎、一等獎,其中獲首屆全國大字書法展二等獎、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全國第二屆青年書法展三等獎、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展三等獎、首屆北蘭亭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二屆北蘭亭全國書法大賽特等獎、全國第二屆草書大展一等獎、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有十幾部書法專著和字帖出版發行。多次為全國、全省的全日制學生通用《寫字》教材書寫範字。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 從來多古意——西安博物院收藏書法管窺
    這些甲骨字型細小,極富天真散落之趣,為繼河南安陽殷墟甲骨之後甲骨文書法的又一重大發現。 春秋戰國,中國進入鐵器時代。在鐵與石的撞擊中,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件石破天驚的煌煌巨製《石鼓文》在陝西誕生。 千餘年間,長安一直是天下機樞,文人書家匯聚之地。因而三秦大地留下了無數具有很高史料與藝術價值的碑版。
  • 參觀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雜記
    今年4月份,去了一趟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收穫頗多,今天帶著回憶做個雜記吧。于右任是誰?于右任先生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卻鮮有人知他還是位詩人,先生早在二十年代末,研究草書,並且致力於將草書標準化、規範化。還確立了「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