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旅行時突發意外
您知道該怎麼做嗎?
當意外出險時
您是否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
國際醫療救援一般如何使用?
如果意外發生在一個醫療設施不完善的地方,您將需要使用國際醫療保險中的「醫療救援」。保險公司會通過救護車、直升機、空中救護、商業包機或其他合適的運輸方式,將您運送至具有適合的醫療設施且最近的地方接受治療。
醫療轉運是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將您轉運到自己的國家或居住地繼續接受治療。
什麼是航空醫療救援?
航空醫療救援作為一種反應迅速、專業化程度高的救護手段,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一般認為,航空醫療救援是通過航空器來執行與醫療救護有關的行為,包括投放醫護力量到達事故現場進行搶救、從事故現場將病患者運送到醫院、醫院之間的轉運和運送器官、血液、藥物或醫療器材等。發達國家大多建立了完善的空中醫療救援體系,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服務提供。本文將對國際航空醫療救援的主要模式進行梳理,並對我國未來行業的發展進行分析和建議。
國際醫療救援保障是必須的嗎?
醫療運送和遣返對旅行的人士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這時候您需要這樣一份保障,來為您解決後顧之憂以及通過專業的救援、引導等保障在發生醫療問題需要救援及送返的時候,最快速和高效的將您轉運及送至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
國際醫療轉運的歷史與模式
航空醫療救援的始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二戰及韓戰期間得到了大規模應用。1928年在澳大利亞成立了專業的民用空中救護機構—「皇家飛行醫生」,1970年後開始向民用普及推廣,隨後得到了迅速發展。
發達國家的航空醫療救援體系比較成熟,如德國直升機15分鐘能到達國內任何一個地方;美國大部分地區享受20分鐘直升機救援的服務保障,瑞士、加拿大、日本、挪威等國都建立了相應的空中救援體系。
各國的國情、運營模式、布局和費用來源不一,歸納來看,可以分為四種典型模式:
1. 美國模式—按需導向的布局體系:
1-服務提供商眾多。全國共有300餘家專業的航空醫療救援公司,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年飛行超過70萬小時(FAR135部),救援40多萬人次。除Air Methods等幾家大公司建立了全國性的網絡外,其餘公司大多為地區性。如弗羅裡達州國土面積5.8萬平方公裡,但有21家專業的空中救護公司,這些救援組織有些是政府的消防、警察部門,有些依附於醫院、教會,有些為獨立的通航公司。這種市場結構使醫療救援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也促使企業不斷加強安全和服務意識。
2-多元化費用來源。美國空中救護每年的直接運營收入在40億美元以上。這些費用的來源途徑主要有醫療保險(20%),商業保險(35%),另外的45%主要為政府提供部分資助,社會慈善捐贈和個人按需支付。
3-需求導向的網點布局。美國目前共有301個救援中心,1015個救援點(包括固定翼和直升機)(如下圖),實現了固定翼和直升機搭配的救援模式。這些救援中心的布局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覆蓋人口聚集地,二是覆蓋主要交通網絡。美國的種布局,使整個航空救援體系給全國84.5%的人口(約2.6億)提供服務保障,覆蓋全國60%的洲際公路網絡。
2. 澳大利亞模式—醫療轉運主導模式:
與美國多元化的航空醫療救援體系相比,澳大利亞相對簡單,以固定翼為主,全國航空醫療救援由「皇家飛行醫生」(RFDS)一家承擔。該組織於1928由Reverend John Flynn醫生創立,為非盈利性的組織,後被澳大利亞政府指定為唯一的服務商。目前該機構有全職職工近978人,服務的重點是向農村和偏遠地區提供綜合性、移動式的醫療衛生服務,每年飛行裡程超過260萬公裡,救治超過14萬人次,覆蓋澳大利亞90%的國土。
3.德國模式—發達的院前救援模式:
德國空構建了高效完善的直升機護體系,與地面救護網絡共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堪稱全球空中救援的典範。由於國土面積較小,目前德國從事空中救護的機構有三家,分別為ADAC、DRF和德國聯邦警察的飛行大隊。
全國約有108架飛行器,ADAC有 50架不同機型的直升機和 2 架固定翼飛機。每年的救護任務達10萬餘次,其中ADAC飛行約5萬次, DRF承擔約3.5萬次的任務,剩下的為警察飛行大隊完成。
(圖中每個圓圈代表一個直升機基地的覆蓋範圍,藍色、黃色、紅色分別代表DRF、ADAC和德國聯邦警察的飛行大隊)
4.瑞士模式—適應山地國情的救援模式:
瑞士全境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山多地形複雜,因此在構建航空救援體系時,主要是以直升機的起降點為主,全國範圍內布置有13個直升機基地,約有10架直升機位於遍布瑞士各地的瑞士空中救援的基地。
直升機基地的分布原則為在良好的飛行條件下,可以在15分鐘之內到達除瓦萊州(Valais)之外的全國任何一個地點。
我國航空醫療救援模式
我國航空醫療救援早期由軍方或政府承擔,90年代金鹿航空開始了航空醫療轉運的業務。近年來,社會關注持續升溫,航空醫療救援發展很快。
目前多方主體正謀劃航空醫療救援市場,傳統企業的通航企業如金鹿、華彬正尋求廣泛合作;網際網路平臺代表「易醫通」,依託微信的城市服務流量起步,目前籤署了多家醫院和機構,逐步搭建起「床到床」的醫療轉運服務體系。
同時,醫療機構也在積極布局,如北京紅十字會、江蘇的明基醫院等也在當地開展此類業務;上海金匯擬在全國構建高端航空醫療救援網絡;山東麥特集團利用自己的汽車客戶渠道,開始構建覆蓋山東全省的空中救援體系。
未來我國經濟
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航空醫療救援的強烈需求,除了抗震救災等非常態的緊急救援,常態的需求主要包括四種類型:
1. 重大活動保障,如冬奧會等重大體育賽事、重要會議等人群集聚的活動;
2. 道路交通救援,我國的汽車保有量超1.5億量,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近20萬,道路交通的援助救護需求日趨強烈;
3. 特殊消費群體類,比如中國駐外人員、境內外遊客以及各國政府駐華人員、企業高管等,目前僅北京市的各國駐華大使館、國際組織和地區代表機構、國外新聞機構、國外駐京代表機構就達10000家左右,需要航空醫療救援的保障;
4. 民眾民生健康保障類,日常生活中的突發重危病情形。
以上素材內容來源網絡,如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