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電氣化局京滬高鐵維管公司,自成立以來堅持「三個轉變」,使京滬高鐵牽引供電設備經受住了季節、氣候差異,以及春運、小長假等大客流、大編組帶來的衝擊,較好地履行了新時期賦予的「為高鐵供電護航,為品質生活提速」的使命,成為行業旗艦。
轉變理念,從建設思維到維管意識。面對外部環境對高鐵供電設備運行安全的影響,中鐵電氣化局京滬高鐵「四電」系統建設隊伍就地轉為維護管理團隊,承擔京滬高鐵供電系統維護管理任務,開創了我國長大幹線高鐵進行專業化維護管理的先河。
面對建設與維管的業務轉換,大多員工出現工作不適應的現象。為解決好「水土不服」的問題,公司持續開展了「講、聚、樹、轉、改」、「不忘初心,交通強國當先鋒;牢記使命,鐵路先行做貢獻」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和高效化、實訓化、競賽化的提素培訓活動,使全員徹底掃除施工「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和行為方式,逐步養成「精細化」「標準化」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風,全面完成從施工到維管的華麗轉身。
轉變方式,從摸索前行到專業精進。
公司成立以來,堅持維管模式的創新和轉變,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總結出防風、防洪、防雷、防汙閃、防冰、防鏽蝕、防異物、防危樹、防鳥害等「九防」經驗;創新了「一修管三年」的規模化集中修、精測精修等多種檢修模式,為我國高鐵供電系統檢修標準形成提供了支撐。
自主研發了故障測距裝置,打破了AT供電方式故障測距只能依靠國外引進技術的僵局,被中國鐵路總公司定為國內唯一具備AT供電故障測距校正服務中心,並在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上亮相。
建設了世界先進水平的檢測監測信息中心,研發出集眾多子系統於一體的綜合應用平臺,形成了「1+6+N」高效工作模式,即:「一個平臺,六個系統,N個終端」,實現智能告警、智能檢索、故障快速定位的功能,正式開啟了2.0信息化模式,達到了「千裡眼」功能,成為目前全路最全的信息網絡系統。
轉變技術,從人工作業到智能維管。
為搶佔高鐵維管「智」高點,加快維管技術轉型升級,公司著力推進現代化智能維管建設,瞄準高鐵供電系統壽命規律研究這一關鍵課題,組建高鐵供電系統全壽命管理研究開發團隊,制訂了《高鐵供電系統全壽命周期健康管理研究實施方案》,確立了12項供電設備壽命研究課題,包括接觸網動態性能評估研究、吊弦震動疲勞壽命研究、重汙區絕緣子放電檢測與汙染分級管理研究、定位裝置磨耗壽命研究、接觸線磨耗研究、電纜中間頭監控研究、GIS開關櫃機械及電氣趨勢研究、護層保護器接地方式優化研究、變電所無人值守研究、應急搶修預案研究、6C系統應用研究、無人機巡檢等科研課題。截止目前,各項課題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及時運用於高鐵供電維管實際,有力提高了設備檢修效率和品質,填補高鐵智能維管建設領域技術空白,為中國高鐵供電維管提供優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