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裡「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芥子園》劇照。劇組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說起中國的「反盜版」,在大家印象中是近些年來的事情。事實上,這事兒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

《芥子園》劇照。劇組供圖

首輪演出中,指揮家陳正哲揮棒中國樂派交響樂團、北京輕騎兵愛樂合唱團以及薛皓垠、劉桐、陳美潭、賈貝利、金武燮、桑雲龍等三組演員為該劇的完美呈現各自填上了精彩一筆。

編劇趙景揚十餘年磨一劍

如今不少歌劇創作都是「趕」出來的,幾個月從無到有趕出一部歌劇不算新鮮。但《芥子園》是個特例。該劇編劇趙景揚花了六年時間創作第一稿,後面幾經打磨,已經到了第七稿,字數也從最初的兩萬五千字縮減到一萬六千字,至今歷時13年。作曲家張朝從確定要寫這部歌劇開始,去蘇州、南京採風,學習江南音樂文化,歷時三年才完成鋼琴譜。

李漁一生最輝煌的時期在南京芥子園度過的,而趙景揚雖然祖籍山東但在南京出生長大,說話口音就連吃飯的胃口都是南京的,而且從小就對李漁這個人有著濃厚的興趣。「如今歌劇舞臺大歌劇很多,普通人和才子佳人的歌劇很少,加上李漁的故事中有愛、反腐敗、反盜版,於是我把這個發生在三百年前的版權官司寫成歌劇,劇中對官商勾結等官場腐敗給予了嚴厲的批判,很有現實意義。」

編劇趙景揚(左)和作曲張朝。劇組供圖

2017年,趙景揚抱著試試的想法申報了國家藝術基金,沒想到竟然成了。而基金申報成功只是一個艱難的開始,創排過程更是艱難,劇組沒排練場,之前甚至在琴行、地下室排練過。

即使資金不足,為了讓這部戲最終面對觀眾時的儘量完美呈現,在定稿配器之前,他們還是在有限的資金中拿出部分來做了一場試唱音樂會,邀請了國家大劇院從奧地利歸來的隋博睿擔任鋼琴藝術指導,陳正哲和邵恩兩位著名指揮家擔任排練和執棒,中央歌劇院合唱團的歌唱家擔任合唱,此外還請到了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中央歌劇院的歌唱家和國家交響樂團的歌唱家擔綱主唱。

著名評論家、指揮家卞祖善感嘆,像這樣的試唱音樂會還是第一次,「主創團隊是想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好。」同時,他評價《芥子園》「有歌劇化思維的劇本,音樂的歌唱性音樂性都很好,非常民族化、歌劇化,是用我們中國人的母語創作的歌劇。」

這部戲顯示了趙景揚出色的文學和文字功底,以及中國文字的獨特美感,唱詞中沒有大白話的羅列。比如一對有情人對美好的回憶是這樣吟唱:「攜手吟詩,並肩觀畫,舉頭望明月,低頭捉雙影」「每日裡我與你共倚香枕,每日裡絲竹諧同頌佳音」。這樣的句子在劇中很多,就是主人公李漁借行對來與貪官汙吏舌戰,也有「升到卅六重天宮,死落十八層地獄」這樣的對仗工整。

此番在天橋劇場的首輪演出,則是一次面對觀眾和市場的檢驗。趙景揚說,無論是劇本還是音樂,得到觀眾和專家的反饋之後,能改動的地方就改動,力爭今後更完美呈現在舞臺上。

作曲家張朝寫民族歌劇「消滅」宣敘調

對於作曲家張朝來說,遇到《芥子園》這部戲是幸運。他和編劇相識於四五年前,對這部戲的醞釀和鋪墊足有兩三年,兩人彼此信任,創作過程中幾乎不用溝通了,用張朝的話說幾乎到了「神交」的境界。

「在音樂層面,我們從來就沒有過半句的爭執,他完全給我創作空間。趙老師作為樂評人本身也懂音樂,把很多音樂的設想都融進劇本創作中,而我也能看得出他的音樂設想來。」張朝表示,有時候自己情緒上來還了會動劇本或加唱詞,劇中戲曲片段《源夢》就是他起的名字,「為什麼要蓋芥子園,因為中國人都有一個桃花源的夢。」

《芥子園》定位於東方抒情歌劇。張朝認為,抒情歌劇是往內走的,而戲劇歌劇更注重故事情節和戲劇衝突,「事實上,這部戲的故事性並不是很強,一句話就可以說完:李漁發布《閒情偶寄》突然發現盜版,趕赴蘇州打官司,官司失敗歸來他的愛人死了。這樣一部戲要想吸引人,就得在唱詞之中下功夫,男女主人公怎麼相愛、怎麼離別、怎麼嫉惡如仇最後怎麼訣別。」

這部戲發生在金陵,雖然聽得出有一些地域音樂的風格,但又都是原創音樂。「你可以聽到一些崑曲的元素或者一句半句的動機,但我更多的是從風格入手,民族歌劇應該把形式化掉,那些民族元素應該化成血液,所有原創都回到本真,變成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旋律。」民族歌劇因為四聲等原因,宣敘調拗口難聽一直是難題。但是,在張朝的創作中,既然解決不了,那就完全不用,用他的話說就是「廢除宣敘調」,「我希望以東方的線條來呈現歌劇的美,通過人聲來呈現這種美,而宣敘調是沒有線條的。」

該劇的導演莽也嘉才二十多歲。實際上,《芥子園》導演另有其人,但人在國外因疫情回不來,原本做執行導演的莽也嘉就成了主角,她專程從俄羅斯回國並隔離期滿才進組排練。

「我們在國外留學時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帶回來讓它本土化,所以接到這部戲之後很開心,對這個機會也很珍惜很興奮。」莽也嘉表示,李漁對於中國舞臺從業者無論戲劇歌劇舞劇戲曲,都是祖師爺一般的存在,「我的靈感來源更多的是張朝老師的音樂,很多場面光看劇本沒有音樂很難想出來,但當我閉著眼睛音樂,那些畫面就一幕幕的湧現出來。」

說到李漁,莽也嘉想到了米蘭·昆德拉的名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李漁是有著考取功名光耀門庭使命的,但是才華橫溢的他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這一切。在當時人看來演藝這個行業是戲子和下九流,李漁做的就是不務正業。他借著演戲機會,嬉笑怒罵表達心中的各種情緒。這部戲截取的這一段,是李漁一生中的高光時刻,他的家班名揚天下,他的書紅紅火火,喬王二姬都在。李漁有一個事情激勵我,不管一輩子遇到什麼事,不管別人怎麼看你,都不要浪費和辜負老天爺給你的天分,他很認真去對待,這是一種很向上的力量。」

張朝介紹,這部戲通過抒情詠嘆、敘事詠嘆、戲劇詠嘆三種方式去表現跌宕起伏的內容,加上豐富的合唱、重唱、四幕的幕間曲以及多段舞蹈高度統一在精緻的管弦樂裡面,去掉聲樂只欣賞樂隊音樂就像音樂會,未來還是可以專門演奏一場「無詞版」音樂會。該劇還有被改編成音樂劇的潛質,劇中女主角劉桐除了美聲也可以唱通俗,張朝已經在著手完成該劇「音樂劇版」的音樂小樣。而該劇的「京劇版」也在協商中。(完)

相關焦點

  • 《芥子園》,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說起中國的「反盜版」,在常人的印象中是近些年來的事情。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
  • 《芥子園》裡「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芥子園》劇照。劇組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說起中國的「反盜版」,在大家印象中是近些年來的事情。事實上,這事兒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
  • 《芥子園》: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歌劇《芥子園》劇照說起中國的「反盜版」,在常人的印象中是近些年來的事情。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最近,李漁這段歷史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前幾天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數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整晚,觀眾被主人公李漁堅韌執著剛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同時也被他與女主純真的愛所打動。
  • 《芥子園》裡「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  首輪演出中,指揮家陳正哲揮棒中國樂派交響樂團、北京輕騎兵愛樂合唱團以及薛皓垠、劉桐、陳美潭、賈貝利、金武燮、桑雲龍等三組演員為該劇的完美呈現各自填上了精彩一筆。
  • 《芥子園》: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說起中國的「反盜版」,在常人的印象中是近些年來的事情。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
  • 歌劇《芥子園》連演五場 講述明末才子李漁「反盜版」的故事
    說起中國的「反盜版」,在大家印象中是近些年來的事情。事實上,這事兒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
  • 歌劇《芥子園》:看李漁如何打盜版官司
    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近日,以李漁這段歷史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北京天橋劇場試演數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 演出中,觀眾被主人公李漁堅韌執著剛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同時也被他與女主純真的愛所打動。
  • 靈活化用古樂古詩詞 原創歌劇《芥子園》盡顯中國古典韻味
    《芥子園》劇組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在江南才子李漁起伏顛沛的一生中,住在南京芥子園的幾年可謂他最熱鬧也是最幸福的時光。在芥子園內,李漁經常以家班演出的方式以戲交友、以戲會友;其經營的芥子園書鋪,刊刻包括自己作品在內的熱銷名作,並注重裝幀設計,在與偽書、劣書的競爭中終於脫穎而出。極富中國古典韻味的四幕原創歌劇《芥子園》將李漁這段人生經歷在舞臺上呈現。
  • 靈活化用古樂古詩詞 原創歌劇《芥子園》盡顯中國古典韻味
    來源:中國新聞網在江南才子李漁起伏顛沛的一生中,住在南京芥子園的幾年可謂他最熱鬧也是最幸福的時光。在芥子園內,李漁經常以家班演出的方式以戲交友、以戲會友;其經營的芥子園書鋪,刊刻包括自己作品在內的熱銷名作,並注重裝幀設計,在與偽書、劣書的競爭中終於脫穎而出。極富中國古典韻味的四幕原創歌劇《芥子園》將李漁這段人生經歷在舞臺上呈現。
  • 大隱隱於市——李漁和他的芥子園
    李漁自己寫書,請網紅作家寫書評造勢,又僱人編輯、設計、選材、裝幀,親自把關,把面向大眾的傳奇故事打造成紙張細潔、印刷精美、圖文並茂的文化大餐,提高盜版難度。李漁獨家炮製的反盜版策略則迄今仍令人瞠目:他出版新書前先去報案,說自己剛剛印製的新書被蒙面強人趁夜搶走,市面上但凡見到此書無疑都是賊贓。官府開始搜檢書店尋找線索,眾書商都不敢頂風作案,李漁遂於此時推出新書搶佔市場。
  • 歌劇《芥子園》在京首演 李漁版權風波搬上舞臺
    11月27日,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項目四幕歌劇《芥子園》在天橋劇場首演。指揮陳正哲執棒中國樂派交響樂團,攜手薛皓垠、王晨等歌唱家,共同演繹一場三百多年前轟動一時的版權風波。《芥子園》由趙景揚擔任編劇,是作曲家張朝的首部歌劇作品。
  • 李漁反盜版
    李漁寫完此書,曾送一位朋友指正。朋友對戲劇理論不感興趣,翻了十來頁便覺乏味。李漁寫了一首詩回贈:「讀書不得法,開卷意先闌。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此書最好玩的部分都在後面的章節,一般讀者若從後面開始讀起,就會讀出其中的「甜」了。在杭州生活期間,李漁成了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明朝末年,印刷業發達,很多書商靠翻刻各種典籍大發其財。李漁這樣可以寫當代人當代事的作家,自然更受歡迎。
  • 陳麗俏:李漁與芥子園
    芥子園是李漁造園美學的具現,亦是其出版事業的起點,芥子園書坊中編輯出版的作品皆呈現出鮮明的特色,為李漁贏得了較高的聲譽與經濟收益,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李漁不一味翻印舊典、編選時文,而是大力打造精品書籍和畫箋。李漁及芥子園編輯出版的書,紙墨精良,美觀大方,圖文並茂。
  • 歌劇《芥子園》明天首演,揭秘三百年前的版權爭奪
    11月27日至29日,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項目四幕歌劇《芥子園》將在天橋劇場首演。指揮陳正哲將執棒中國樂派交響樂團,攜手薛皓垠、王晨等歌唱家,共同演繹一場三百多年前的版權風雲。《芥子園》由趙景揚擔任編劇,是作曲家張朝的首部歌劇作品。
  • 李漁出版《芥子園畫譜》 成中國古代文化產業第一人
    「南京地處南北東西交通樞紐,在當時是重要的圖書集散中心,對於李漁的出版經銷活動和追究盜版都更為便利。」南京著名文史學者薛冰介紹,50歲時,李漁索性舉家遷往南京,自建寓所、私家園林——「芥子園」。原來,在南京定居之前,李漁在浙江寫出了《笠翁傳奇十種》中的《憐香伴》、《風箏誤》等6部戲曲劇本,以及《無聲戲》、《十二樓》兩部小說集。
  • 南京地理-芥子園是人才應該居住的地方
    芥子園芥子園取「芥子納須彌」的意思,是指小芥子能容納和巨大的須彌山,這是清初著名的李漁的住宅別墅。李漁搬到了金陵,先住在於金陵門附近,然後在康熙七年(1688)前修建了芥子園。雖然芥子園不到3畝,但通過李漁的精心管理,實現了「壺中天地」的意境。
  • 李漁和芥子園:一生輝煌留此地,畫譜臨摹300年
    文丨南閣水哥 李漁絕對是中國文壇歷史上的一個異數。一生不曾做官,靠著名氣蹭吃蹭喝,還混的挺好。其實人生都需要一個機會。芥子園,三畝之地。那裡是李漁最快樂的時光。一生最巔峰的狀態就在園子裡成就。而300年後的今天,我們時常說起的《芥子園畫譜》那是國畫習者的必修之課。 很奇妙的一種感覺。
  • 南京老門東芥子園(下)
    南京老門東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漁的居宅別墅,位於老門東街區東北角,三條營巷裡蔣壽山故居西側。芥子園「地止一丘」,佔地僅3畝,形狀微小,如同「芥子」,故名芥子園。園雖小,但經李漁精心設計和安排「可納須彌」,移步換景,別有情趣。曾是南京的居宅別墅一絕,有「園中之王」的美稱。
  • 南京老門東芥子園掠影
    雖然園子不大,但安排緊湊,仔細品味楹柱上的楹聯:「人仰笠翁如瞻北鬥,園名芥子可納須彌」(註:笠翁,指李漁;佛家以「芥子」比喻極為微小,佛家又以「須彌山比喻極為巨大),一副楹聯,其中這一大一小,使人頓覺園內妙趣橫生。南京老門東景區的芥子園,是明末清初江浙才子李漁的私家花園。
  • 《芥子園圖譜》作者不是李漁,而是……南京老門東(之二)
    文/ 圖/謝意偉 (原創)李漁出生明朝,祖藉浙江蘭溪。五、六歲時隨父母在如皋生活過。清朝時期的李漁,熱心戲曲和小說創作,名聲大振。常有人以他的名字發表戲曲、小說。李漁為此常到南京打「版權」官司。一來二去,李漁愛上了南京城,在夫子廟附近,即現在的老門東積善裡買了不足三畝地,蓋屋建園,安居坐活。園子蓋成,李漁「取其微也」,名為芥子園。在他親自規劃調理下,園子雖小,樓臺亭閣,小橋流水,一應俱全,成為江南最小但最富情趣的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