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錢少,不到瀋陽不知道自己膽小。」
前兩句無需多做解釋,而後一句卻鮮有人知曉。其實說的是,瀋陽人膽大心直,性情直爽。瀋陽人的這種豪爽之情似乎是天生的,但細想,卻與山東人的性格有著很多共同之處。因為,瀋陽人的這樣豪爽的性格,就是當年山東人闖關東所闖出來的。尤其在張作霖統治時期,引發闖關東人口大爆炸。
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改遼東都衛為遼東都指揮司,並設立二十五衛、二州。當時在此地的漢族將領大約有十四萬,加上家屬在三十五萬左右。後來,蒙古納哈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朝。這二十萬人中原本一部分是被蒙古人俘虜北上的口內居民。他們投降明朝後,又隨著蒙古軍南下,原本可以返回各自的家鄉。然而,因為明朝送達的文書太晚,很多人已經在遼東定居了下來。之後,明朝又從中原各地向遼寧地區輸送漢族人口,進一步充實和補給了遼寧地區漢族人口數量。
明朝天啟元年,努爾哈赤率領軍隊相繼攻陷瀋陽、遼陽,基本上佔領了遼東。為了加強對新佔領地的統治,努爾哈赤先將散布在遼東各地的漢人集中起來。之後,他又將統治區周邊的民眾向遼東腹地遷移,以此隔斷東邊的漢民與朝鮮的聯繫,也斷絕南邊的漢民與明朝的來往。
之後隨著滿洲勢力的不斷強大,清軍曾三次攻入關內深入明朝腹地,最遠到達江蘇蘇州。他們除了掠奪財寶之外,還擄掠人口。每次將大批漢人俘虜回去為他們奴役,前後累計超過百萬。滿洲的騎兵雖然驍勇善戰,但畢竟人數有限,而強迫漢人為他提供後勤,著實增加了他們的戰鬥力。這些長期跟隨騎兵的漢人,後來演變成騎兵家庭的跟丁,甚至世代為他們驅使。到了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關外的滿洲人絕大多數也跟著進入關內。當時滿族人口大約在一百萬,而隨軍入關的就有九十多萬。一些被編入漢軍旗的漢人與大批漢民族奴婢也隨著入關。因此,在遼東出現了沃野千裡,有土無人的荒涼之景。
此後,北京成了帝都,瀋陽成了陪都,成了清朝政權的「龍興之地」。為了禁止漢人遷入此地,清朝統治者沿著明代遼東邊牆舊址插柳結繩,構築了警戒線,稱之為「柳條邊」。然而,這種防禦措施,並不能阻止關內漢民族大量遷入。如遇到旱澇災害,黃河流域的百姓更是蜂擁而至,人數之多,難以阻擋。由於這些移民是在朝廷封禁的情況下,冒險闖入的,所以被稱為「闖關東」。
由於人口的遷入,從康熙初年到乾隆初年,增長速度相當快。康熙七年(1668年),奉天(瀋陽)的人丁只有八千人左右,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達到兩萬四千人左右,而到了乾隆六年,奉天人口達到兩萬八千多人。這些所謂的人丁只是入籍移民成年男子的人數,並不是全部移民成年男子的人數,更不是全部移民人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奉天(瀋陽)人口大約在七十六萬,鹹豐元年(1851年)人口達到二百五十八萬。
然而,真正的移民大軍進入高潮是在民國以後。尤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每年進入東北的移民居然達到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從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一年,僅僅八年的時間裡,移居東北的關內移民達到五百八十二萬。其中又有二百六十五萬多人在東北長期定居。在這些移民中,清朝末年以前去的只佔百分之十,而一九一二年,清朝滅亡後,到一九三一年,卻佔到百分之九十。在這其中,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零年,這五年間去的則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闖關東人數最多的幾年,幾乎就在東北虎張作霖統治的時期(1918年到1928年)相吻合。
過去和一些山東老人聊天時,總會聊到闖關東這件事。令我大為詫異的是,他們總會說:「張大帥(張作霖)管轄的東北還是不錯的。」其實,對於張作霖,我一直沒有什麼好感。年輕時,不務正業,調皮搗蛋,後又成為土匪,打家劫舍,打打殺殺。雖然,憑藉自己的膽氣與智謀,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最終成為雄霸東北的軍閥,但軍閥的性質無疑是通過戰爭達到自己的目的。戰爭是造成社會不安定的主要因素,所以,只有打倒封建軍閥才能使戰爭結束。這是我們上學時在書本上清清楚楚寫著的。那為何老人們又對張作霖統治時期的東北有另一番描述呢?一邊是書本上的介紹,一邊是老人或親戚們的親身經歷,到底哪一邊才是最真實的呢?
眾所周知,1912年,清朝結束後,全國即進入袁世凱的統治時期。袁世凱在世時,還能勉強控制各地的軍閥,但當他去世後,各地軍閥佔山為王。全國進入軍閥混戰的時期,各地硝煙四起,華中、華北、西南、西北、東南等各地區出現很多軍閥。為了利益,為了搶地盤,軍閥之間的戰爭波及到很多無辜的百姓。當時的百姓不僅生計上難以維持,就連生命安全也難以保障。
袁世凱
有的老百姓甚至說,「日子越過越差,甚至還不如以前有皇上的日子。」就在各地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時,而有一個地方卻相對安全穩定。那個地方就是東北虎張作霖統治的東北地區。雖然,張作霖率領的奉系與直系在兩年之內,大戰過兩次,一敗一勝,內部也發生過內訌,但對東北地區並沒有產生大的破壞。反而,在這一時期,東北因為內戰少,損害小,生產力破壞小,土地多而肥沃,百姓依然過著富足安穩的日子。而對於其他地區的百姓,他們連生命安全都難以保障,所以離東北地區較近的人,以山東人為主大量湧向東北。由於,奉天(瀋陽)作為張作霖在東北的大本營,所以更多闖關東的百姓到了這裡。
這些闖關東的百姓,並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求過上平平安安的日子,能憑著自己的力氣,在關東這塊沃土上掙口飯吃。隨著後來戰爭愈演愈烈,各地百姓苦不堪言,而東北的百姓卻懷念張大帥統治的東北。1928年,張作霖統治東北的最後一年,奉天(瀋陽)及附近漢民族人口已經增長到一千三百七十七萬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這些移民中,又數山東人最多。現在東北人尤其瀋陽人那種豪爽的性格就是當年闖關東闖出來的,因此與山東人有很多共同之處。
瀋陽人的豪爽表現在不小氣,能吃虧,不該計較的事情絕不囉嗦,該計較的也絕不含糊。這與山東的人粗獷、豪放、勇敢果斷有著共同之處。瀋陽人對於朋友,那沒有二話,甘願為朋友兩肋插刀,將朋友之間的友情看得比命還重要。同時,瀋陽人交朋友都是實打實的交心,甚至能把心掏出來,這與山東人自古講究的「水滸梁山」兄弟情更是一脈相承。瀋陽人招待客人,熱情大方,毫不吝嗇,而好客山東人更是聞名全國,瀋陽人養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喝特喝,不醉不休,「寧傷脾胃,不傷感情」的豪情。說到山東人喝酒,山東人的酒量,山東人的熱情好客,那簡直與瀋陽人難分伯仲。這就是山東人與東北人哥倆好的原因,一切源自當年的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