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統治東北,引發闖關東人口大爆炸,瀋陽人的直爽由此而來

2020-12-25 歷史二點通

「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錢少,不到瀋陽不知道自己膽小。」

前兩句無需多做解釋,而後一句卻鮮有人知曉。其實說的是,瀋陽人膽大心直,性情直爽。瀋陽人的這種豪爽之情似乎是天生的,但細想,卻與山東人的性格有著很多共同之處。因為,瀋陽人的這樣豪爽的性格,就是當年山東人闖關東所闖出來的。尤其在張作霖統治時期,引發闖關東人口大爆炸。

影視劇《闖關東》劇照

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改遼東都衛為遼東都指揮司,並設立二十五衛、二州。當時在此地的漢族將領大約有十四萬,加上家屬在三十五萬左右。後來,蒙古納哈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朝。這二十萬人中原本一部分是被蒙古人俘虜北上的口內居民。他們投降明朝後,又隨著蒙古軍南下,原本可以返回各自的家鄉。然而,因為明朝送達的文書太晚,很多人已經在遼東定居了下來。之後,明朝又從中原各地向遼寧地區輸送漢族人口,進一步充實和補給了遼寧地區漢族人口數量。

明朝天啟元年,努爾哈赤率領軍隊相繼攻陷瀋陽、遼陽,基本上佔領了遼東。為了加強對新佔領地的統治,努爾哈赤先將散布在遼東各地的漢人集中起來。之後,他又將統治區周邊的民眾向遼東腹地遷移,以此隔斷東邊的漢民與朝鮮的聯繫,也斷絕南邊的漢民與明朝的來往。

明末遼東局勢

之後隨著滿洲勢力的不斷強大,清軍曾三次攻入關內深入明朝腹地,最遠到達江蘇蘇州。他們除了掠奪財寶之外,還擄掠人口。每次將大批漢人俘虜回去為他們奴役,前後累計超過百萬。滿洲的騎兵雖然驍勇善戰,但畢竟人數有限,而強迫漢人為他提供後勤,著實增加了他們的戰鬥力。這些長期跟隨騎兵的漢人,後來演變成騎兵家庭的跟丁,甚至世代為他們驅使。到了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關外的滿洲人絕大多數也跟著進入關內。當時滿族人口大約在一百萬,而隨軍入關的就有九十多萬。一些被編入漢軍旗的漢人與大批漢民族奴婢也隨著入關。因此,在遼東出現了沃野千裡,有土無人的荒涼之景。

進入京師的旗人後代

此後,北京成了帝都,瀋陽成了陪都,成了清朝政權的「龍興之地」。為了禁止漢人遷入此地,清朝統治者沿著明代遼東邊牆舊址插柳結繩,構築了警戒線,稱之為「柳條邊」。然而,這種防禦措施,並不能阻止關內漢民族大量遷入。如遇到旱澇災害,黃河流域的百姓更是蜂擁而至,人數之多,難以阻擋。由於這些移民是在朝廷封禁的情況下,冒險闖入的,所以被稱為「闖關東」。

瀋陽柳條邊遺址

由於人口的遷入,從康熙初年到乾隆初年,增長速度相當快。康熙七年(1668年),奉天(瀋陽)的人丁只有八千人左右,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達到兩萬四千人左右,而到了乾隆六年,奉天人口達到兩萬八千多人。這些所謂的人丁只是入籍移民成年男子的人數,並不是全部移民成年男子的人數,更不是全部移民人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奉天(瀋陽)人口大約在七十六萬,鹹豐元年(1851年)人口達到二百五十八萬。

晚清奉天(瀋陽)街頭男子

然而,真正的移民大軍進入高潮是在民國以後。尤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每年進入東北的移民居然達到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從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一年,僅僅八年的時間裡,移居東北的關內移民達到五百八十二萬。其中又有二百六十五萬多人在東北長期定居。在這些移民中,清朝末年以前去的只佔百分之十,而一九一二年,清朝滅亡後,到一九三一年,卻佔到百分之九十。在這其中,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零年,這五年間去的則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闖關東人數最多的幾年,幾乎就在東北虎張作霖統治的時期(1918年到1928年)相吻合。

張作霖

過去和一些山東老人聊天時,總會聊到闖關東這件事。令我大為詫異的是,他們總會說:「張大帥(張作霖)管轄的東北還是不錯的。」其實,對於張作霖,我一直沒有什麼好感。年輕時,不務正業,調皮搗蛋,後又成為土匪,打家劫舍,打打殺殺。雖然,憑藉自己的膽氣與智謀,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最終成為雄霸東北的軍閥,但軍閥的性質無疑是通過戰爭達到自己的目的。戰爭是造成社會不安定的主要因素,所以,只有打倒封建軍閥才能使戰爭結束。這是我們上學時在書本上清清楚楚寫著的。那為何老人們又對張作霖統治時期的東北有另一番描述呢?一邊是書本上的介紹,一邊是老人或親戚們的親身經歷,到底哪一邊才是最真實的呢?

樸實的山東老人

眾所周知,1912年,清朝結束後,全國即進入袁世凱的統治時期。袁世凱在世時,還能勉強控制各地的軍閥,但當他去世後,各地軍閥佔山為王。全國進入軍閥混戰的時期,各地硝煙四起,華中、華北、西南、西北、東南等各地區出現很多軍閥。為了利益,為了搶地盤,軍閥之間的戰爭波及到很多無辜的百姓。當時的百姓不僅生計上難以維持,就連生命安全也難以保障。

袁世凱

有的老百姓甚至說,「日子越過越差,甚至還不如以前有皇上的日子。」就在各地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時,而有一個地方卻相對安全穩定。那個地方就是東北虎張作霖統治的東北地區。雖然,張作霖率領的奉系與直系在兩年之內,大戰過兩次,一敗一勝,內部也發生過內訌,但對東北地區並沒有產生大的破壞。反而,在這一時期,東北因為內戰少,損害小,生產力破壞小,土地多而肥沃,百姓依然過著富足安穩的日子。而對於其他地區的百姓,他們連生命安全都難以保障,所以離東北地區較近的人,以山東人為主大量湧向東北。由於,奉天(瀋陽)作為張作霖在東北的大本營,所以更多闖關東的百姓到了這裡。

奉系軍閥打到京師

這些闖關東的百姓,並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求過上平平安安的日子,能憑著自己的力氣,在關東這塊沃土上掙口飯吃。隨著後來戰爭愈演愈烈,各地百姓苦不堪言,而東北的百姓卻懷念張大帥統治的東北。1928年,張作霖統治東北的最後一年,奉天(瀋陽)及附近漢民族人口已經增長到一千三百七十七萬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這些移民中,又數山東人最多。現在東北人尤其瀋陽人那種豪爽的性格就是當年闖關東闖出來的,因此與山東人有很多共同之處。

還原當年闖關東

瀋陽人的豪爽表現在不小氣,能吃虧,不該計較的事情絕不囉嗦,該計較的也絕不含糊。這與山東的人粗獷、豪放、勇敢果斷有著共同之處。瀋陽人對於朋友,那沒有二話,甘願為朋友兩肋插刀,將朋友之間的友情看得比命還重要。同時,瀋陽人交朋友都是實打實的交心,甚至能把心掏出來,這與山東人自古講究的「水滸梁山」兄弟情更是一脈相承。瀋陽人招待客人,熱情大方,毫不吝嗇,而好客山東人更是聞名全國,瀋陽人養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喝特喝,不醉不休,「寧傷脾胃,不傷感情」的豪情。說到山東人喝酒,山東人的酒量,山東人的熱情好客,那簡直與瀋陽人難分伯仲。這就是山東人與東北人哥倆好的原因,一切源自當年的闖關東。

相關焦點

  • 張作霖統治下的東北為何會出現販賣白俄少女的熱潮
    當時中國的東北由於和俄國搭界大量出逃的俄國人就南下進入了東北,而這個時候統治東北正是大名鼎鼎的奉系軍閥首領人稱東北王的張作霖。而出逃到東北的這些俄國難民的情況卻不怎麼好,當時甚至在東北出現了販賣白俄少女的熱潮。那麼在張作霖統治東北的時候為什麼會發生大量販賣白俄少女的事件呢?
  • 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軍工是多麼的強大
    如果說民國時期的中國軍工成就,那就是張作霖統治的東北大地上強大的軍事工業。張作霖通過學習先進的軍事技術,購買德國的工業生產設備,建立了當時最大的東北兵工廠,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大的兵工企業。
  • 東北人口大爆炸,為何成了中國的殺手鐧?
    清廷煞費苦心,但「闖關東」的移民潮,已經無法阻擋。「闖關東」——到山海關以東的廣袤東北大地去,即將成為此後三百多年間,中國大地上持續時間最長、人數最多的移民運動。短短八十年間,帝國人口暴漲近400%。對於這種人口急速的大爆炸,雍正皇帝就曾經憂心忡忡地說:「戶口日繁,而地止有此數。」 人口大爆炸,內地沒有土地了,那人口自然會往邊疆流動。
  •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住山東方言?東北話又是如何起源的?
    所以在整個清朝時期,東北基本上是處於人口稀少的狀態。紛紛攜家帶口闖關東、走西口,這才為東北地區迎來了第一批移民潮。第一個問題,山東人闖關東為什麼沒有保留下自己的方言?其實不光是山東人,闖關東的大批河南人、河北人也都沒有保留下自己的方言,而是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東北話。
  • 闖關東的山東人,為什麼不去富裕的南方,而是選擇了嚴寒的東北
    但是,在當年,在明清時代,東北的黑土地才是山東人眼裡的「香餑餑」。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為什麼東北大地的關東,是山東人眼裡的香餑餑。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闖關東」。闖關東其實從明代就開始了,陸續有山東半島以及河北省的一些農民,遷移到東北區。
  • 張作霖治理下的東北,為何會出現販賣白俄美少女的熱潮?
    導語:張作霖時期所治理的東北可以說是一個,繁榮富強只不過後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入我國領土,慢慢的東北開始陷入了民不聊生的環境當中,但是在張作霖統治東北的期間曾經出現過販賣白俄少女的熱潮,白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俄羅斯,它是指十月革命爆發後流亡在中國的俄國人!
  • 老瀋陽的山東人瀋陽的「山東廟」,真實版的闖關東
    提起瀋陽山東廟的名字,自然要說起闖關東。確實,瀋陽山東廟與山東有著很深的淵源。清朝末年,以山東、河北兩省為主的人群開始大規模向東北遷徙,那時東北地區被稱為「關東」。因為東北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以務農為主的山東人在東北找到了廣袤的天地,於是紛紛紮根於此。今天回顧一下,許多瀋陽人的爺爺輩、奶奶輩都是「闖關東」過來的。
  • 張作霖玩弄日本人真有一手,讓日本在東北白忙活了數年
    曾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的奉軍節節敗退,退回關內後直系軍還是緊追不捨,在緊要關頭還是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擊退了敵軍,保住了張作霖在東北的地位。當然在獲得日本資助的同時張作霖也得滿足日本人的一些條件,好在這個時候只是給一點小恩小惠而已,但奉軍將領郭松齡是堅決反對的,非常不滿張作霖與日本人勾結,於是就聯絡直系軍公開討伐張作霖,打的張作霖連連潰敗,郭松齡率領軍隊直逼瀋陽,驚慌失措的張作霖已經都擬好了下野的電文,準備逃往大連避難。
  • 東北人都是山東人嗎 這件事要從闖關東說起
    山東人和東北人之間的確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兩個地方的人都很愛喝酒,比如兩個地方的人個頭都非常高,再比如兩個地方的人都很直爽,大氣。網上之所有東北人都是山東人的說法,是源於當初的一場闖關東,在清朝時期,清政府對東三省也就是關外地區管控嚴重。
  • 闖關東的時候,山東人為何不去南方,而要選擇嚴寒之地東北
    闖關東是我國近代的五大人口遷移事件之一,主要指大量的內地人背井離鄉,從內地省份遷移到了嚴寒之地東北。這場人口遷徙持續了300多年時間,從清朝開始,就不斷的有內地人口向東北遷徙,這場人類遷徙活動,在清朝末年和軍閥混戰時期達到了巔峰,短短300年時間,有近千萬從內地省份湧向了東北。這場遷徙活動的主力軍是山東人,每10個闖關東的人中,八九個是山東人,東北梟雄張作霖,他的祖上是山東人,也是通過闖關東到東北的。
  • 張作霖統治下的東北,白俄女子像貨物一樣被販賣,她們被賣給了誰
    開始的東北,是張作霖的地盤,老百姓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後來日本人打入了進去,開始幹預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燒殺搶掠,人民的生活也開始走下坡路,漸漸的民不聊生。而在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國包括一些有錢人沒了任何資產後開始逃亡到國外,還有一些沒錢的人也想方設法的出逃,我國東北是他們選擇的地方之一。
  • 若張作霖當年沒有被日本人炸死,日本會佔領東北嗎
    現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面,張作霖是相對圓滑自私的賣國賊,偶爾也會勾結日本人殘害老百姓,但是實際上在歷史上,張作霖可不是日本人的走狗,換句話說,張作霖這種「走狗」日本人不僅用不起,更不敢用,畢竟張作霖手握四十萬雄兵,而且實力雄厚在東北一呼百應,日本人也不是他的對手,但是張作霖因為想爭天下
  • 張作霖:寸土不讓的東北王,死後墓地荒涼無人祭拜?
    張作霖作為東北王,統治東北多年,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有人說他是抗日英雄,有人說他是賣國賊,眾說紛紜。然後孰能無過呢?小學畢業以後,父親因欠人賭債,被一個無賴打死了,家裡的幾間茅草屋又被發大水衝毀,走投無路以後,小東北王就只能開始出去打工來貼補家用了,開始學習木匠,後又賣包子,接著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當過賣貨郎,最後還跟著繼父學了幾年獸醫,正是因為他學到了這一門手藝,才在參軍後快速的飛黃騰達,直到最後打敗了競爭對手,在東北這片土地上一言九鼎,真正的統治了東北。
  • 張作霖執政東北時,老百姓生活好不好?為何很多人想「闖關東」?
    在位期間,日本人多次拉攏他,讓他籤訂一些賣國條約,都被張作霖嚴詞拒絕。所以,他是愛國的,也有底線。別看張作霖是鬍子出身,但非常重視政府民生建設,建立起了一隻比較廉潔高效的行政隊伍,在剿匪治安保障社會穩定;吸納外來人口、制定農村經濟政策,促進農業生產發展;開發礦業、建設鐵路、制定民族工業政策,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方面;投資興辦教育以及文化事業發展方面等方面都出得了矚目的成果。
  • 闖關東不止是山東人,身居內陸的湖北人,也曾大批移民東北
    民間的「闖關東」「闖關東」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人們知道闖關東的主力軍是以山東為主的北方百姓,卻不知道在清末由政府主導的「移民實邊」活動中,南方內陸省份湖北也是前往東北移民的重要力量一、移民實邊,政府的無奈之舉眾所周知,清朝統治階層滿族是自東北發家之後再南下逐鹿中原的,東北在清王朝確立起對天下的統治之後也一直是作為清政府的「龍興之地」受到清政府的嚴格保護。內地與東北之間的人員流動受到了政府的嚴厲限制,除獲得政府批准,內地人嚴禁前往東北進行墾荒。
  • 日本情報人員拍攝的老照片 張作霖統治下的東北
    上流家庭,一夫多妻,男子保留著前清的髮辮,應為滿族。拍攝這張照片的日本情報人員注意到,當時的東北貧富差距很大,富裕之家庭院深深,衣食豐足,底層勞動者吃飯穿衣都成問題。瀋陽城外的路旁,賣烏拉草的老人。這位老人席地而坐,用木槌將烏拉草打柔,而後論斤賣掉。
  • 張作霖統治下的東北有多強,卻被張學良拱手讓與日本侵略者!
    東北王張作霖是一個不一樣的軍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不得不提的。張作霖出身貧寒,完全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登上東北王的寶座實屬不易。雖是軍閥,但是張作霖對東北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張作霖在兩次中原大戰中,張作霖均以失敗而告終。
  • 《威震東北張作霖》從出身草莽到「東北王」的傳奇一生
    離家出走張作霖,字雨亭,1873年2月12日生於遼寧海城縣西小窪村,原籍河北大城縣,張家祖輩早在大清道光年間就挑著擔子闖關東來到東北,落籍遼寧(舊稱奉天省)海城,父母替他起了個乳名叫張老疙瘩,發跡後人稱大帥、老將或雨帥。
  • 當年的東北有多富?1945年偽滿洲國就超越日本是亞洲第一大經濟體
    這也就拉開了闖關東的序幕,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有數百萬的關內農民,沒有耕地或者是吃不飽飯的人,來到了這片土地生活生產發展,逐漸逐漸的把這片地搞得富裕了起來。正是這場在特殊時代特殊歷史背景下進行的進行的一種大遷徙,將東北這塊土地真正意義的開發了起來。
  • 張作霖統治東北十年,當地百姓過得怎麼樣?孫中山一句話評價
    從1918年到1928年,張作霖主政東北十年。在他的統治下,東北老百姓過得怎麼樣?「國父」孫中山曾評價張作霖說:「張作霖把東三省治理得很好。」孫中山為何這樣評價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