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起瀋陽的一些老地名,有的名氣很大,但卻很難找到它的具體位置。就說「山東廟」吧,瀋陽現有山東廟巷、山東廟社區、山東廟派出所等都與「山東廟」有關,但很多人會問:「那個『廟』去哪了?」這事啊,還是要問問專家學者,才能弄明白。
據史料記載,山東廟在盛京城懷遠關外(大西邊門外)。山東廟院落寬敞,高大的山門後建有戲樓。院裡有前後兩層大殿,前殿供觀音菩薩,後殿供天后娘娘。這座廟堂主祭的是天后娘娘,即海神娘娘,又稱媽祖。因為這廟是行船過海來盛京做生意的山東商賈捐銀所建,所以就起名叫山東廟。
相傳,當年修建這座山東廟裡天后的五楹大殿時,那木料都是從北邊的大森林裡砍伐的一摟多粗、溜直溜直不打彎的大樹做的雕梁畫棟。大殿上雕刻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天后娘娘的塑像,那是從南方運來的最好的檀香木,由有名的畫師和能工巧匠精雕細刻製成的。傳說,那天后娘娘的神像有兩三人高,眼珠能轉動,身子能立起、坐下,胳膊腿還能動彈。在天后大殿的門臉上,有一方橫匾,上面有金光閃閃的三個大字「天后宮」。在大殿的兩側,還有配殿各三楹。
清光緒年間出版的《陪京雜述》記載,「山東會館天后宮 在懷遠關外。工程亞於閩江會館……」由此看出,當年山東廟也叫做「天后宮」,而其規模應該比前者的天后宮要小一些。
據記載,山東廟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上祀節、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和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都有廟會。每逢廟會之日,在盛京的山東老鄉攜家帶口地都來朝拜海神娘娘,屆時,遠近眾多的男女香客,也都來趕廟會。
如今,瀋陽的天后宮即將重建,但山東廟重建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我們再走到山東廟這一片,應該知道,這裡曾經有一個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也就是著名的山東廟。
「山東廟」與「闖關東」有關
民俗專家齊守成告訴記者,山東廟舊址應該在今天瀋河區二經三小學與十三緯路山東廟巷附近。過去在二經三小學附近曾發現了山東廟的一甬「記事碑」,記載了清代鹹豐二年(1852年),盛京「刑部」、「禮部」查處的一樁僧人違法亂紀案件。
提起瀋陽山東廟的名字,自然要說起闖關東。確實,瀋陽山東廟與山東有著很深的淵源。清朝末年,以山東、河北兩省為主的人群開始大規模向東北遷徙,那時東北地區被稱為「關東」。因為東北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以務農為主的山東人在東北找到了廣袤的天地,於是紛紛紮根於此。今天回顧一下,許多瀋陽人的爺爺輩、奶奶輩都是「闖關東」過來的。2008年2月,《闖關東》編劇高滿堂、孫建業還特別來到瀋陽採風,請來十幾位老人講闖關東的故事。
山東會館設在山東廟裡
齊守成說,當年的山東廟是一座建築典雅、氣勢宏偉的廟院。高大的山門後建有戲樓。院裡有前後兩層大殿,前殿供觀音菩薩,後殿供天后娘娘。這座廟堂主祭的是天后娘娘,即海神娘娘,又稱媽祖。因為這廟是行船過海來盛京(今瀋陽)做生意的山東商賈捐銀所建,所以就起名叫山東廟。
山東廟落成後,山東人在沈的同鄉會也將山東會館設在廟裡。會館在山東廟的東院,有正房、廂房二十多間。山東會館是專門為來沈經商的山東人興建,這些山東人大多在四平街(今中街)經商,當年老瀋陽的絲房幾乎都是山東人經營。有了山東會館,陸續來沈的山東人也有了依託,會館為那些初來乍到的山東人提供住宿等幫助。清朝刑部認定,山東廟的產權均屬山東會館所有。當年,在山東會館正房房門的兩側,曾有蓬萊人趙暉吉題寫的一副楹聯:「山鎮青齊奄有大東,會我同人於此假館。」這副對聯,內嵌「山東會館」四字,令人稱奇。
1912年瀋陽城內鐘樓東大街兩側的絲房和店鋪,幾乎均為山東人所經營。齊守成 供圖
山東廟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上祀節、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和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都有廟會。每逢廟會之日,在瀋陽的山東老鄉都要攜家帶口來朝拜海神娘娘。每當趕廟會的日子,山東廟裡裡外外變得十分熱鬧。
今天,山東廟早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但山東廟的故事依然還會講下去……
看過電視劇《闖關東》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很多東北人大多是早年間從陸路或海路過來的山東人。勤勞智慧的山東人,靠著自己的雙手一步步打拼,在逐漸站穩腳跟後,在各地修建了很多有山東文化特色的廟宇及住宅建築。據我所知,現在的小北門和十三緯路附近就有這樣的建築。我最想談的是坐落在瀋河區大西邊門外的山東廟,當年我家就在這附近居住。那是清朝道光年間客居瀋陽的山東商人修建的山東會館,當年又叫天后宮,又稱天后娘娘廟。
說起山東廟,當年在老瀋陽的山東老鄉心中那可是一塊神聖之地,椐史料記載:清道光年間,此廟是由在瀋陽的山東商人集資修建的。內有大殿五楹,乘船跨海來沈經商的人們祈求保佑。廟區內環境幽雅,廟堂建築大氣雄渾,各種古樹參天蔽日,院內青磚鋪地,縱橫的甬道由淺色花崗巖石板鋪成。院內同時又設山東同鄉會館,可能山東廟由此得名。
闖關東的山東人開始時一時無處落腳,都可以得到廟裡周濟,那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心靈上的慰藉。每年的「三月三」、「七夕」、「九九重陽」都有盛大的廟會。廟會實際上是一種集拜神、集市、遊覽娛樂於一體的文化經貿活動。廟裡廟外人頭攢動。操著滿是山東話的人們,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呼哥喚弟的,他鄉遇故知,互道珍重好不熱鬧。後來,上個世紀50年代初,到我小時候,只剩下後大殿及東西配殿了。
那時,我家就住在其廟後周圍的平房區,經常在晚霞的逆光中看到大殿嚴整的飛簷的剪影,大殿的旁邊幾十米處有一棵百年以上的桃樹,說來也奇,它跟別的桃樹大不同,姿態崢嶸,虎勢龍形,黑漆漆的樹幹十幾米高,約兩個大人才合抱得住,每到春夏滿樹桃花,遠遠的高地上,在黑森森的大殿的飛簷映襯下,火紅如霞,方圓幾裡都看得見。
在我童年時,山東廟對於我們來說是個十分神秘的地方,對我們這幫七八歲的小淘氣,有著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從破舊的院牆向裡看,後大殿是硬山式建築,建在半人高的石臺須彌座上,殿前的石臺有半個籃球場大,整個大殿青磚黑瓦,房脊滿是蒿草。飛簷上蹲著不知名的鳥獸,在東西配殿的烘託下更加華美高大,朱紅和墨綠的梁檁依稀可辨舊日的風採,蛛絲結滿的木製格式門窗似乎訴說著失去的遙遠歲月。大殿裡空無一物,牆壁上到處是似畫似字早已漫漶不清的線條。梁上的燕子唧唧喳喳成群地亂飛,更顯得殿內的空寂與肅穆,雖是六月也散著透骨的涼氣,咳嗽一聲有好幾次回聲。
當年我家院內有一位八十多歲的王姓老爺爺,祖籍山東黃縣,他在宣統年間就闖關東來到瀋陽。一段時間內,得到了該廟的周濟,才找到了謀生的活計。出苦力流血汗,閱盡人間滄桑;眼見張作霖稱雄東北,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九·一八」事變日寇入侵。新中國誕生後,才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老人家如今已是兒孫滿堂了,跟我們談起山東廟,常能看到他昏花的老眼裡放著奇異的光芒,他常常感念是新社會才使自己「活出個人樣來」。
後來,這裡曾經變成一所小學校。再後來,山東廟僅剩下的後大殿和東西配殿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因城市改造被拆除了,那棵百年老樹常常在我的夢境中,一次次悲壯地轟然倒下,過去僅留的一點遺蹟也蕩然無存了。當我漫步在一排排水泥高樓之間時,對我們老瀋陽越來越少的點點文化遺蹟,便更加地留戀了。
據史料記載,山東廟在盛京城懷遠關外(大西邊門外)。山東廟院落寬敞,高大的山門後建有戲樓。院裡有前後兩層大殿,前殿供觀音菩薩,後殿供天后娘娘。這座廟堂主祭的是天后娘娘,即海神娘娘,又稱媽祖。因為這廟是行船過海來盛京做生意的山東商賈捐銀所建,所以就起名叫山東廟。
相傳,當年修建這座山東廟裡天后的五楹大殿時,那木料都是從北邊的大森林裡砍伐的一摟多粗、溜直溜直不打彎的大樹做的雕梁畫棟。大殿上雕刻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天后娘娘的塑像,那是從南方運來的最好的檀香木,由有名的畫師和能工巧匠精雕細刻製成的。傳說,那天后娘娘的神像有兩三人高,眼珠能轉動,身子能立起、坐下,胳膊腿還能動彈。在天后大殿的門臉上,有一方橫匾,上面有金光閃閃的三個大字「天后宮」。在大殿的兩側,還有配殿各三楹。
清光緒年間出版的《陪京雜述》記載,「山東會館天后宮 在懷遠關外。工程亞於閩江會館……」由此看出,當年山東廟也叫做「天后宮」,而其規模應該比前者的天后宮要小一些。
據記載,山東廟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上祀節、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和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都有廟會。每逢廟會之日,在盛京的山東老鄉攜家帶口地都來朝拜海神娘娘,屆時,遠近眾多的男女香客,也都來趕廟會。
如今,瀋陽的天后宮即將重建,但山東廟重建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我們再走到山東廟這一片,應該知道,這裡曾經有一個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也就是著名的山東廟。
張明達/文
綜合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