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瀋陽的山東人瀋陽的「山東廟」,真實版的闖關東

2021-02-13 大瀋陽
老瀋陽的山東人和他們的山東廟情結

   

     嘮起瀋陽的一些老地名,有的名氣很大,但卻很難找到它的具體位置。就說「山東廟」吧,瀋陽現有山東廟巷、山東廟社區、山東廟派出所等都與「山東廟」有關,但很多人會問:「那個『廟』去哪了?」這事啊,還是要問問專家學者,才能弄明白。

據史料記載,山東廟在盛京城懷遠關外(大西邊門外)。山東廟院落寬敞,高大的山門後建有戲樓。院裡有前後兩層大殿,前殿供觀音菩薩,後殿供天后娘娘。這座廟堂主祭的是天后娘娘,即海神娘娘,又稱媽祖。因為這廟是行船過海來盛京做生意的山東商賈捐銀所建,所以就起名叫山東廟。

相傳,當年修建這座山東廟裡天后的五楹大殿時,那木料都是從北邊的大森林裡砍伐的一摟多粗、溜直溜直不打彎的大樹做的雕梁畫棟。大殿上雕刻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天后娘娘的塑像,那是從南方運來的最好的檀香木,由有名的畫師和能工巧匠精雕細刻製成的。傳說,那天后娘娘的神像有兩三人高,眼珠能轉動,身子能立起、坐下,胳膊腿還能動彈。在天后大殿的門臉上,有一方橫匾,上面有金光閃閃的三個大字「天后宮」。在大殿的兩側,還有配殿各三楹。

清光緒年間出版的《陪京雜述》記載,「山東會館天后宮 在懷遠關外。工程亞於閩江會館……」由此看出,當年山東廟也叫做「天后宮」,而其規模應該比前者的天后宮要小一些。

據記載,山東廟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上祀節、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和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都有廟會。每逢廟會之日,在盛京的山東老鄉攜家帶口地都來朝拜海神娘娘,屆時,遠近眾多的男女香客,也都來趕廟會。

如今,瀋陽的天后宮即將重建,但山東廟重建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我們再走到山東廟這一片,應該知道,這裡曾經有一個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也就是著名的山東廟。

「山東廟」與「闖關東」有關


民俗專家齊守成告訴記者,山東廟舊址應該在今天瀋河區二經三小學與十三緯路山東廟巷附近。過去在二經三小學附近曾發現了山東廟的一甬「記事碑」,記載了清代鹹豐二年(1852年),盛京「刑部」、「禮部」查處的一樁僧人違法亂紀案件。

提起瀋陽山東廟的名字,自然要說起闖關東。確實,瀋陽山東廟與山東有著很深的淵源。清朝末年,以山東、河北兩省為主的人群開始大規模向東北遷徙,那時東北地區被稱為「關東」。因為東北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以務農為主的山東人在東北找到了廣袤的天地,於是紛紛紮根於此。今天回顧一下,許多瀋陽人的爺爺輩、奶奶輩都是「闖關東」過來的。2008年2月,《闖關東》編劇高滿堂、孫建業還特別來到瀋陽採風,請來十幾位老人講闖關東的故事。

山東會館設在山東廟裡


齊守成說,當年的山東廟是一座建築典雅、氣勢宏偉的廟院。高大的山門後建有戲樓。院裡有前後兩層大殿,前殿供觀音菩薩,後殿供天后娘娘。這座廟堂主祭的是天后娘娘,即海神娘娘,又稱媽祖。因為這廟是行船過海來盛京(今瀋陽)做生意的山東商賈捐銀所建,所以就起名叫山東廟。

山東廟落成後,山東人在沈的同鄉會也將山東會館設在廟裡。會館在山東廟的東院,有正房、廂房二十多間。山東會館是專門為來沈經商的山東人興建,這些山東人大多在四平街(今中街)經商,當年老瀋陽的絲房幾乎都是山東人經營。有了山東會館,陸續來沈的山東人也有了依託,會館為那些初來乍到的山東人提供住宿等幫助。清朝刑部認定,山東廟的產權均屬山東會館所有。當年,在山東會館正房房門的兩側,曾有蓬萊人趙暉吉題寫的一副楹聯:「山鎮青齊奄有大東,會我同人於此假館。」這副對聯,內嵌「山東會館」四字,令人稱奇。


1912年瀋陽城內鐘樓東大街兩側的絲房和店鋪,幾乎均為山東人所經營。齊守成 供圖

山東廟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上祀節、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和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都有廟會。每逢廟會之日,在瀋陽的山東老鄉都要攜家帶口來朝拜海神娘娘。每當趕廟會的日子,山東廟裡裡外外變得十分熱鬧。

今天,山東廟早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但山東廟的故事依然還會講下去……

     看過電視劇《闖關東》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很多東北人大多是早年間從陸路或海路過來的山東人。勤勞智慧的山東人,靠著自己的雙手一步步打拼,在逐漸站穩腳跟後,在各地修建了很多有山東文化特色的廟宇及住宅建築。據我所知,現在的小北門和十三緯路附近就有這樣的建築。我最想談的是坐落在瀋河區大西邊門外的山東廟,當年我家就在這附近居住。那是清朝道光年間客居瀋陽的山東商人修建的山東會館,當年又叫天后宮,又稱天后娘娘廟。
    說起山東廟,當年在老瀋陽的山東老鄉心中那可是一塊神聖之地,椐史料記載:清道光年間,此廟是由在瀋陽的山東商人集資修建的。內有大殿五楹,乘船跨海來沈經商的人們祈求保佑。廟區內環境幽雅,廟堂建築大氣雄渾,各種古樹參天蔽日,院內青磚鋪地,縱橫的甬道由淺色花崗巖石板鋪成。院內同時又設山東同鄉會館,可能山東廟由此得名。
    闖關東的山東人開始時一時無處落腳,都可以得到廟裡周濟,那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心靈上的慰藉。每年的「三月三」、「七夕」、「九九重陽」都有盛大的廟會。廟會實際上是一種集拜神、集市、遊覽娛樂於一體的文化經貿活動。廟裡廟外人頭攢動。操著滿是山東話的人們,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呼哥喚弟的,他鄉遇故知,互道珍重好不熱鬧。後來,上個世紀50年代初,到我小時候,只剩下後大殿及東西配殿了。
    那時,我家就住在其廟後周圍的平房區,經常在晚霞的逆光中看到大殿嚴整的飛簷的剪影,大殿的旁邊幾十米處有一棵百年以上的桃樹,說來也奇,它跟別的桃樹大不同,姿態崢嶸,虎勢龍形,黑漆漆的樹幹十幾米高,約兩個大人才合抱得住,每到春夏滿樹桃花,遠遠的高地上,在黑森森的大殿的飛簷映襯下,火紅如霞,方圓幾裡都看得見。
    在我童年時,山東廟對於我們來說是個十分神秘的地方,對我們這幫七八歲的小淘氣,有著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從破舊的院牆向裡看,後大殿是硬山式建築,建在半人高的石臺須彌座上,殿前的石臺有半個籃球場大,整個大殿青磚黑瓦,房脊滿是蒿草。飛簷上蹲著不知名的鳥獸,在東西配殿的烘託下更加華美高大,朱紅和墨綠的梁檁依稀可辨舊日的風採,蛛絲結滿的木製格式門窗似乎訴說著失去的遙遠歲月。大殿裡空無一物,牆壁上到處是似畫似字早已漫漶不清的線條。梁上的燕子唧唧喳喳成群地亂飛,更顯得殿內的空寂與肅穆,雖是六月也散著透骨的涼氣,咳嗽一聲有好幾次回聲。
    當年我家院內有一位八十多歲的王姓老爺爺,祖籍山東黃縣,他在宣統年間就闖關東來到瀋陽。一段時間內,得到了該廟的周濟,才找到了謀生的活計。出苦力流血汗,閱盡人間滄桑;眼見張作霖稱雄東北,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九·一八」事變日寇入侵。新中國誕生後,才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老人家如今已是兒孫滿堂了,跟我們談起山東廟,常能看到他昏花的老眼裡放著奇異的光芒,他常常感念是新社會才使自己「活出個人樣來」。
    後來,這裡曾經變成一所小學校。再後來,山東廟僅剩下的後大殿和東西配殿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因城市改造被拆除了,那棵百年老樹常常在我的夢境中,一次次悲壯地轟然倒下,過去僅留的一點遺蹟也蕩然無存了。當我漫步在一排排水泥高樓之間時,對我們老瀋陽越來越少的點點文化遺蹟,便更加地留戀了。

據史料記載,山東廟在盛京城懷遠關外(大西邊門外)。山東廟院落寬敞,高大的山門後建有戲樓。院裡有前後兩層大殿,前殿供觀音菩薩,後殿供天后娘娘。這座廟堂主祭的是天后娘娘,即海神娘娘,又稱媽祖。因為這廟是行船過海來盛京做生意的山東商賈捐銀所建,所以就起名叫山東廟。

相傳,當年修建這座山東廟裡天后的五楹大殿時,那木料都是從北邊的大森林裡砍伐的一摟多粗、溜直溜直不打彎的大樹做的雕梁畫棟。大殿上雕刻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天后娘娘的塑像,那是從南方運來的最好的檀香木,由有名的畫師和能工巧匠精雕細刻製成的。傳說,那天后娘娘的神像有兩三人高,眼珠能轉動,身子能立起、坐下,胳膊腿還能動彈。在天后大殿的門臉上,有一方橫匾,上面有金光閃閃的三個大字「天后宮」。在大殿的兩側,還有配殿各三楹。

清光緒年間出版的《陪京雜述》記載,「山東會館天后宮 在懷遠關外。工程亞於閩江會館……」由此看出,當年山東廟也叫做「天后宮」,而其規模應該比前者的天后宮要小一些。

據記載,山東廟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上祀節、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和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都有廟會。每逢廟會之日,在盛京的山東老鄉攜家帶口地都來朝拜海神娘娘,屆時,遠近眾多的男女香客,也都來趕廟會。

如今,瀋陽的天后宮即將重建,但山東廟重建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我們再走到山東廟這一片,應該知道,這裡曾經有一個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也就是著名的山東廟。


張明達/文

綜合網文。

相關焦點

  • 張作霖統治東北,引發闖關東人口大爆炸,瀋陽人的直爽由此而來
    因為,瀋陽人的這樣豪爽的性格,就是當年山東人闖關東所闖出來的。尤其在張作霖統治時期,引發闖關東人口大爆炸。而對於其他地區的百姓,他們連生命安全都難以保障,所以離東北地區較近的人,以山東人為主大量湧向東北。由於,奉天(瀋陽)作為張作霖在東北的大本營,所以更多闖關東的百姓到了這裡。
  • 東北「最尷尬」城市,GDP趕超瀋陽,很多人卻以為它屬於山東
    大連市屬於東北地區,是東北地區最接近沿海地區的城市,是三方環海,與渤海海域相鄰,於山東省煙臺、威海,遙遙相望,很多遊客還誤以為大連是山東省,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也創造了大連地理位置的優勢,靠近沿海地帶,為大連創造了廣闊的海外市場,而且近年來,大連經濟超過瀋陽經濟發展,2019年大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1萬多,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
  • 吉林四平市梨樹縣有一支複姓太史的人,是闖關東的山東後裔
    如果早幾年的話,乘坐從瀋陽開往撫遠的K1227次列車,駛入吉林省的地界之後,在四平和公主嶺之間,還會停靠一個叫做「郭家店」的站點。郭家店,是一個鎮的名稱,火車站的規模自然不大。它在區劃上屬於四平市的梨樹縣。
  • 瀋陽27個「老地方」的前世今生
    有沒有想過生活在這座叫「瀋陽」的城市,此時此刻你所在的位置10年前、20年前、50年前…是什麼樣子?不論讀書、工作或者僅僅是匆匆而過,讀史使人明智,看看瀋陽城的27個「前世今生」!,不過這種熟知也因為「皇寺」二字,就算對皇寺無所知曉的人,也會馬上想到皇寺廣場。
  • 中心廟是瀋陽最小的廟宇,瀋陽古城中心的標誌,地位十分重要
    中心廟位於瀋陽故宮和中街之間,是明清瀋陽古城中央座標點的一處著名建築。中心廟是瀋陽最小的廟宇,佔地面積僅半畝,但由於它所處的位置在瀋陽故宮大政殿北面,恰恰是明、清瀋陽古城的中心,所以中心廟成為瀋陽古城中心的標誌,地位十分重要。
  • 瀋陽的對手來了,山東支持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
    山東雖是北方第一大省,但近幾年的發展勢頭對比南方也要弱許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急需一座能夠帶動全省,參與全國核心競爭的城市,因此國家中心城市成為了山東發展路程上的「爭取項」;值得注意的是山東也與遼寧相似,省內都有兩座超級城市;前段時間山東發文明確支持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這標誌著山東省內的發展路線正逐漸清晰化。
  •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住山東方言?東北話又是如何起源的?
    現在的東北人,很多都是當時闖關東移民的後代,而闖關東的移民裡面,又有很大一部分人來自山東,很多網友就有了疑問,為什麼這些從山東移民過去的人,沒有保留住他們的山東方言,而是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方言——東北話呢?
  • 山東遊商傳
    張廷閣「闖崴子」2008 年 1 月 2 日,總投資 3 000 萬元的 52 集電視連續劇《闖關東》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開播。電視劇的背景設置在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講述了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背井離鄉闖關東的故事。有人說,主人公朱開山的原型就是山東萊州人張廷閣。
  • 為什麼山東人闖關東後,後代人的口音都變了?
    山東人闖關東後,子孫後代的口音為什麼會變化,不說山東話呢?近日有網友這樣發問,認為山東人自古講究傳統文化,重儒重教,以說一口山東話而自豪。闖關東後的山東人究竟經歷了什麼,才使子孫後代的口音也變了?首先要明確的是,山東人闖關東後,子孫後代並不是完全把口音改變了。比如說大連話,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山東話,相信去過大連的山東人尤其是煙臺人,會有一種恍惚感:為什麼東北人也說"海蠣子味兒"的膠東話。
  • 山高水險,只為夢中那片肥沃的黑土地,山東人闖關東的真實路線!
    近代山東人闖關東的路線主要分兩種,一為旱路,一為水路。山東人去闖關東,多是在老家遭遇災荒,家裡沒有土地,身上缺少盤纏,到關東是為了夢寐以求的容身之地,尋找「插根筷子就能發芽」的肥沃黑土,憑藉著這份信念,路再遙遠,他們也會帶上一家老少踏上前程。年輕人多是靠步行,也有推著獨輪木車或大車的,車上多半要承載老人或孩子,以及一些「破家值萬貫」的必備家當。
  • 遼寧與山東的對比:大連能否超越青島,瀋陽能否超越濟南?
    遼寧與山東的對比,估計很多人看到標題會驚訝,因為遼寧與山東如今的經濟規模相差太大,沒有可比性,其實也不見得,單就遼寧最強的兩座城市與山東最強的兩座城市之間的對比,其實還是存在某些可能的。先看遼寧最強的兩個城市,即大連和瀋陽,其2019年的經濟產值分別為7001.7億元、6470.3億元,而山東最強的兩個城市青島與濟南,其2019年的經濟產值分別為11741.31 億元、9443.4億元。可見,差距也是非常的巨大。
  • 瀋陽與撫順的攜手發展,不是-1+-1=-2
    小編之前也寫過五六篇關於瀋陽儘快攜手40公裡處的撫順,一起爭取一下第十座國中的文章,以獲取後期的不可忽視的各方面紅利傾斜,以此強力刺激一下疲軟的東三省經濟。奈何很多(遼寧)朋友說兩個弱手合起來更弱,-1+-1=-2,一點意義也沒有,這看起來很消極啊。
  • 闖關東的山東人,為什麼不去富裕的南方,而是選擇了嚴寒的東北
    但是,在當年,在明清時代,東北的黑土地才是山東人眼裡的「香餑餑」。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為什麼東北大地的關東,是山東人眼裡的香餑餑。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闖關東」。闖關東其實從明代就開始了,陸續有山東半島以及河北省的一些農民,遷移到東北區。
  • 東北老味道 瀋陽不老林 80後90後的記憶
    提到大白兔奶糖,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上海,而且現在大白兔奶糖還將上海的地標用在了藝術包裝上。北京的稻香村也應如此。遼寧瀋陽的不老林糖也應該借鑑這個創意。 不老林是瀋陽特產,也是遼寧的驕傲,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經風靡大江南北,通常都是春節的必備糖果。不老林糖主要的成分是糖漿、澱粉、各種乾果仁、吃起來又香又甜,老人小孩都喜歡。
  • 為什麼東北都是山東人?看看闖關東舊照,就知道那時山東有多慘!
    「闖關東」是我國晚清、民國時期一段悲慘歷史的代名詞,闖關東的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等地,其中又以山東最為突出。這些闖關東的舊照就是拍自當時想要去東北的山東父老,看著他們扶老攜幼和貧困潦倒的樣子,就知道那時的山東有多慘,而山東悲慘的命運也是整個中國的縮影。
  • 瀋陽最小的寺廟:瀋陽中心廟,佔地面積僅半畝,故宮為之轉彎
    中心廟,位於瀋陽故宮和中街之間、瀋陽故宮的東北角,為一座十分袖珍的小廟,佔地不過半畝,內中只有一間廟堂,供奉著的是武聖人關羽。在瀋陽數十座廟宇中,中心廟為最小的一座,甚至也有說法稱瀋陽中心廟是我國最小的寺廟。
  • 闖關東的山東人最北到達什麼地方?為何有資料說是堪察加半島?
    闖關東的「關」指的是山海關,關東就是在清朝時期指的就是現在的東北一帶,民間說法稱為「東三省」。廣義的闖關東就是各個歷史時期關內的百姓到關外去謀生的過程,我們常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闖關東,特指清同治年間到民國時期這段時間,百姓為了生存不顧清政府的禁令,冒著危險闖進關東的行為。
  • 東北人都是山東人嗎 這件事要從闖關東說起
    山東人和東北人之間的確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兩個地方的人都很愛喝酒,比如兩個地方的人個頭都非常高,再比如兩個地方的人都很直爽,大氣。網上之所有東北人都是山東人的說法,是源於當初的一場闖關東,在清朝時期,清政府對東三省也就是關外地區管控嚴重。
  • 瀋陽天后宮:中國最北的媽祖廟
    馬業文稿源:中國新聞網  2011-07-26 14:32   瀋陽天后宮中國最北的媽祖廟  □馬業文  瀋陽曾經有一座天后宮,儘管它只留下一塊遺址和一條街道的名字這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片風情,作為瀋陽人不能不知。  媽祖本名叫林默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夏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莆田湄州嶼巡檢(很小的官)林願之妻,生下一女,此女生下後一直不哭,故起名為林默,長大後也叫默娘。  因為生長在海邊,林默水性極好,常常去救助海上遇難的客商和漁民。
  • 瀋陽人口普查生僻姓氏浮出水面:「敦」「浩」「棘」,你聽過沒?
    此前,根據瀋陽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瀋陽有20個姓氏每姓只有一人,包括送、沒、未、無、治等。隨著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展開,不少鮮為人知的姓氏也因此浮出水面。有人姓「浩」叫「浩淼」,有人姓「敦」,有人姓「棘」……每一個姓氏,都會流傳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有些我們知道,有些則湮沒在少數人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