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也就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五月端,五月端,因節日是初五,「五」「午」同音,故又稱端午了。關於端午節,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懷著憂國憂民的悲憤心情,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自此,每逢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許多習俗。
泰興人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記得小時候,端午前一個月,就天天期待著家長裹粽子,因為那時候感覺粽子特別美味,而且一年就吃一次。以前泰興人包粽子主要是用河邊茂密生長的嫩蘆葦葉子來裹,以長寬合適又嫩的為佳,端午節前河邊的蘆葦灘邊,很多人採集葉子,小時候也跟家長一起去採集過,現在泰興大部分人家都不自己採集葉子了,都是超市購買。前期準備做好後一般在端午節前一周就開始裹好粽子開始吃了,一般白天開始裹,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泰興人煮粽子時會同時加入雞蛋或者鴨蛋一起煮,一般都是放鴨蛋,因為鴨蛋入味了特別香。
粽子經過這些年發展,在泰興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美味。在泰興一開始是純糯米粽子,這種粽子只包糯米,由於味道單一,很多人吃的時候喜歡蘸著紅糖吃。
後來慢慢有了紅豆、花生、紅棗粽,是在糯米裡加這些輔材,加多加少看各人家喜好,糯米裡面加了這些,粽子的口味就不再單一,吃起來更加可口,特別紅棗粽,在泰興是讀書的孩子必吃的,因為「棗粽」與「早中」諧音,所以都想吃了能夠考上泰興中學或者好的大學。
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了豬肉粽子,肉粽可以說是粽子的一大改革,從傳統的素食粽一下子變為葷食粽,深受更多的人喜歡。
現在在泰興主流已經是蛋黃肉粽,這是肉粽的升級版,有了蛋黃加入,粽子的口味也變得更加好。現在粽子已經不光是端午節吃,很多超市、便利店一年都有,而且口味眾多,但是這也取代不了端午節泰興人家家戶戶裹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因為現在端午吃粽子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深入人心。
端午前後,泰興鄉鎮很多人家還有掛菖蒲、插艾條的習慣,據說可避邪驅瘟。
古代民間多為草房土牆,蛇蟲百腳很多,所以泰興還有給小孩子扣百腳線的習俗,百腳線也稱端午線、五彩線,是由紅、黃、黑(藍)、綠、白等不同顏色的線編織而成的繩子,扣了是為了孩子身體健康、平安成長。一般男孩子佩戴左手左腳,女孩子佩戴右手右腳,到農曆六月初六左右可解下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端午節已經成為一種習俗,泰興人注重的不僅是吃粽子,更注重的是端午節放假一家人好好的吃飯糰結或者一起出去旅遊。所以現在端午旅遊也成了泰興人的新時尚。